?求醫不如養生 養生不如寡欲 文字整理:中道同修 總統籌:墨默 ![]() 《逍遙游》會講很多天,大家看看原文,多思考。村長的這種解讀方式,可能跟其他人不太一樣,村長只是拋磚引玉,幫助大家嘗試轉換思考方式。我們換一種方式理解,不固化,有直擊問題的思辨,有從坑里跳出去的勇氣,敢于對明顯偏頗(名相和固化的認知)的認知說NO。 作者在書里設計了很多坑,如果作者的每一個坑我們都能識別,不跳進去,或者掉進去又能跳出來,那你的識別能力在生活中的各方面,包括在修行上,就得到提高了。現代人幾乎每一步都踩在雷上,都踩在坑里,從一個坑到另外一個坑。跟《西游記》一樣,作者把各種妖魔鬼怪從頭到尾都羅列一遍, 給你警示,在修行過程中,你就能識別出現的境界實際是作妖,不是得道,就可以避免陷入魔境。 當今世界有各種心念激蕩起來的扶搖風,一旦進了扶搖風里身不由己,想逍遙、想出離、想全身而退是很難的。莊老頭很有意思,他在書里幾乎無處不在拿孔子開涮。說孔子沒有得道、比較激進、自不量力、明知不可為而為,后人以為莊子在罵孔子,看不起孔子。如果學《南華經》是這么理解的話,那就白學了,這些全都是表法的,是破你的執念的。《南華經》的作者也不是莊子,莊子孔子惠子都是虛擬。 南華云: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因為有堯舜這樣的人來教化眾生,后世才出現人吃人的局面。人被教化的太聰明、太'知'道了,反而讓天下大亂。太“有知”的人都死在“知”上。你立知見,別人就一定會推翻你的知見,形成對立。世間亂糟糟的,被卷在扶搖之風里,都是“知”在作怪。村長,你知道鉆木取火嗎?吾惡乎知之!有時候不知比知,更有知!佛家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沒有堯舜、孔子等圣人教化,圣人全部死光,我們的世界就一定會更好嗎?看看非洲,那里沒有圣人,一樣打仗、一樣戰亂。圣人出世,圣人教化,大盜不止;圣人不出世,世間禽獸不止。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醫圣張仲景寫的《傷寒論》這本書,后世庸醫,拿著經方不知道怎么用,把人治死很多。也就是說,因為醫圣出世寫了這本書,后世人會亂治死很多人。比如我們這一次用甘草瀉心湯、升解湯的方子治好了很多人,但是,也有庸醫拿著經方,把人治死的事屢見不鮮。該通大便的,醫生給他發汗發死了;該發汗的他給下利;該下利的給他發汗。經方猶如一把寶劍,用的好斬妖除魔,用的不好誤傷一片。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仲景師不寫這本書,人就不得病,人就不死了嗎?死的也一樣多! 孔子說“時也、命也;慎始,善終;盡人事,聽天命”,你該做什么去做就行了,但不要認為自己能改變現狀。比如現在有人說:“我能渡人”,這就落在有為上了,我們都容易自視過高。就算地球人全死光也不會對地球有什么壞處,天會更藍,水會更綠,魚兒會更歡喜雀躍,野獸會繁殖得更好,生態環境只會改善,不會更差。 有人總會想:公司沒有我怎么辦?或者:如果公司沒有了,會給社會造成什么影響?沒有一絲影響。地球人全死光對地球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地球不存在了對整個銀河系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銀河系沒了不會對宇宙產生任何影響。 不自視過高,“我”產生不了任何作用,能力越大,扶搖之風越猛烈,風浪越大,添的亂越多。亙古以來,每一場戰爭都是能力大的人挑起來的;世界上的各種發明,都是有學問、有知的人創造的。反而因為發明創造了那么多東西,使整個社會都深陷在泥潭里,世間搞得亂糟糟。人類發明機器,反被機器控制,反殺! 所有的圣人最終都會講究無為而治,不添亂。世界已經紛紛擾擾,只有息心止念才是正知見。莊子的出現是整個時代的必然,孔子、諸子百家都是必然,是大菩薩們于亂世下來渡人了。天子的道馬上就要斷掉了,需要有人來接續。火之將熄之時火苗都會往上竄一下,但怎么竄也擋不住最終熄滅。諸子百家時代的人大都落在“知”上,相互爭執、各抒己見,都覺得自己有學問,可以為天下做貢獻、可以為君王所用。莊老頭就冷眼旁觀,其實是要去破執。跟學佛一樣,佛法學得越多所知障越大。 佛法傳到中國產生了禪宗。真正的禪宗祖師,一句法都不會講,但是能給你破掉所有的執。莊主就是那個時代的第一位大禪師,如果沒有他,我們都會落在“知”上,只要落在“知”上,不管怎么轉化,都會落在扶搖之風里,無非就是做“鯤”或者做“鵬”。 中國如果沒有禪宗,學佛就會產生很多的法執。實際上是一立一破,正好平衡,最終達到不破不立、心性解脫。如果沒有立,怎么破?房子都沒蓋好,怎么扒房子?先讓你蓋房子,蓋好之后,再讓你自己扒,從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什么?你學會了所有房間的布置、整個房屋的結構,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了。 老莊之學于孔孟之教就像電路板上的電阻與電容。電容可以提高電壓,讓電流走的更快一些;還有電阻,降低電流的流動速度,不讓電走那么快。如果一個電路板只有電容,電路板一定會燒的;如果電路板只有電阻,電也走不動。一個系統里面既需要有電容也要有電阻,孔子、堯舜禹、周公等這些負責教化的圣王,就像是電路板上的電容,蓄電、蓄積力量;老莊、禪宗祖師充當電阻,不讓你那么激進,太過激進容易燒電路板。 如果光有老子、莊子和禪宗祖師等人,那我們就天天躺平,修行無為,世間人誰來度?但畢竟世界有社會系統,社會系統包羅萬象,還有形形色色眾生。只要人和人交往,就需要禮儀,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沒有禮儀的話世間更是一團亂象,無君無臣、無父無子、無老無幼、無尊無卑。教化是需要的,教化到一定的程度,人們被道熏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慢慢地破了。在破之前必須有積累的過程,就像蟬一樣,想脫殼當知了,想一鳴驚人,就得有在地下含辛茹苦蟄伏、積累七八年的過程。所有的破殼而出,都是福報的長期積累和心性的持久磨煉。水慢慢積累才能把大船托起來,水不積也不厚。 我們這是用極為通俗的表達方式來解釋社會的教化系統。老莊是圣人, 孔孟、堯舜一樣是圣人,圣人在社會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牽扯“大小”的概念。 “奚以知其然也?”知其然,是知道這樣。奚以知其然就是難道真的是你知道的這樣嗎?這句話是反問。難道真的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嗎?言外之意是說,實際上你認為的那些小知可能是大知,你認為的大知可能是小知;你認為的小年可能是大年,你認為的大年也可能是小年,這就是大小之辯。 那什么是小知,什么是大知? 齊物論中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意思是說真正大知像是沒事一樣,足不出戶遍知天下事。什么是大知?萬法唯心造,一切外相無不念茲在茲,天下哪來的事?能溫故而能知新,一切的新鮮事物的出現,無不是妄妙紛飛所生之物。 什么是小知?小知就是舍棄投影之源反而探究物相,迷在相里。把各種相上的學問再歸類辨析,形成一門一門的的學科,知識從此有了間隔,各個學科了不相知。相上分科的學問研究的越精,牛角尖鉆的就越小,這是小知。 從我們現實生活來看,社會上很多取得驕人成績的人,上了博士后的、寫了多少學術論文的,獲過多少高級別獎項的,還有諸多專家,在世人看來,他們都已經是博士了,已經是院士了,他們的德行應該是可圈可點的、積累應該是深厚的、知識應該是淵博的,這樣的人是不是都是大知?這些大知在社會中真的是大知嗎?真的名副其實嗎?如果真的是大知的話,這次疫情一來,他們為什么會那么容易被擊垮提前死掉呢?反而我們老百姓多數相安無事。 比如有成千上萬的人研究一個課題:鉆木取火。他們會研究底座用什么材質,鉆什么木頭更易燃,鉆頭每分鐘要轉多少圈才能更快地起火,絞盡腦汁;結果很多人有了研究成果,獲得了新材料研究獎等等,甚或其中特別突出的人還獲得了鉆木取火領域的諾貝爾獎,達到了行業頂峰,受世人仰慕。人中翹楚,人中鯤鵬,飛得高,飛到頂了。 那我們反問,世間這些大家敬仰的大知們,真的是“大知”嗎? 問:“村長啊,你根本不會鉆木取火,你看看人家都獲得那么大成就,你懂啥?” 我說:“我確實不懂,也沒有鉆木取火的成果,但是我有一個小小的打火機,夠了。” 相對來說,誰是“小知”,誰是“大知”?誰在鉆死胡同?能明白這個道理嗎? 這個病、那個藥研究的昏天黑地,十幾萬種抗生素治十幾萬種病,對世界來說,哇,那是多么大的成績啊! 事實是我們有經方啊!人體排病的方式是不變的。只要有相應癥狀,用這個藥就行了。我們不需要去研究十萬種抗生素,十幾味藥來回的組合,就可以治一切病。 莊老頭說:小知不如大知,誰是小知誰是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就是活得短的,大年就是活得長的。活的長就一定比活得短的明白嗎?總有人會傲嬌地說我走過的橋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誰知道你走的是不是奈何橋?你走了十萬多座奈何橋,也沒有出離苦海呀。人家六祖聽到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就開悟了,比你走多少橋要管用啊。 經驗沒有用的,走得路再多,活得時間再長,不開竅也沒有用,跟驢拉磨一樣。驢圍著磨臺拉了一輩子磨,它以為自己走的路很長,其實是一輩子繞圈兒、連屋都沒出過的瞎驢,都不如一步跨出門看一眼。青蛙在井底坐了一輩子,也只是看那一片天,都不如一步跳上井臺的瞬間看到的世界精彩。 真的是小年不及大年嗎?村長又反問了。 比如現在聽村長侃的這些人,可能有不少比村長大的,有四十多的、五六十的,也可能還有七十多歲的。你比村長年長,但你真的有村長活的明白嗎?是年齡越大懂得的道理越多嗎? 非想非非想的天人,生命八萬四千大劫,這個壽命對于我們來說都都無法想象。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壽命對我們來說長到不可思議。但是佛陀說,我觀非想非非想的天人猶如地獄人,依然在太極圈里,不是真正逍遙。不是你活的時間長,開智慧了。 佛陀開悟的時候好像是三十六歲,很年輕,開始講法,結果那些七八十歲長期修梵行的人,看著佛很年輕,他們說“沙門瞿曇乳臭未干啊”,他們不尊稱佛,喊佛的姓“瞿曇”。比如我姓趙,有些人會這樣說:“小趙這個黃毛小子,乳臭未干啊,他開始講逍遙游了,開始講法了,他懂個屁啊。”后來聽佛陀講法,把他們原來的執持的那套東西全顛覆了。佛陀在開悟那一剎那,就已經是所有的人天導師了。 你活多久都是困在病體中無法解脫,跟你走的路、看的書多少都沒有關系,反倒是看的書越多,輸的就越慘。“書”通“輸”,你看書,不是看的 “自”,沒有歸到自心上,還是在相上求。所以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在這是要你反思。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朝菌不知晦朔”朝生的菌啊,活不滿一個月,看不到月缺月圓的輪轉。農歷初一叫朔,月末那一天叫晦,月圓那一天叫望。晦朔就是用月末最后一天和月初第一天來表示短短的一個月。 “蟪蛄不知春秋”,螻蛄啊,小蟬小螻蛄呀,不知春秋,因為它們都活不過一年。 細菌活不過一個月,蟪蛄活不過一年,此小年也,就是活得時間短。你要好好想莊子說的這句話,奚以知其然也?真的是這樣嗎? 莊老頭這里又用諧音梗。什么是朝菌啊?朝菌的“朝”通其日昭昭的“昭”,明白的意思。“菌”就是君子的“君”。真正明白的人,叫昭君。 “蟪蛄”就是 “慧古”,真正智慧的古人。莊老頭是在寫小說,可以把《南華經》當成《西游記》來看,里面編的所有的故事光怪陸離,大量用諧音梗,用齊諧的寫作方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真正明白的人,需要計算日子嗎?現在是什么時候根本不清楚,可能在哪個人的夢里,那個人估計又在另外一個人的夢里。如果都在夢里,時間還是真實的嗎?只有相對時間,時間也成了一個名相了。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里面隱居的人,過著自己逍遙的日子,雞犬相聞,人老死不相往來,那是得道的人的一種狀態。那里面的人不知有漢,需要知道嗎?知道有漢、知道朝代更迭乃至有圣人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有啥意義呢? 村長經常舉這個例子:有人問村長你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嗎?你尿酸是多少,血糖是不是超標了?然后拼命吃降壓藥、降糖藥。你所知道的那些指標,村長都一無所知,你們所清楚明白的,村長都惡乎知之,村長就知道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指標對我有什么用啊?你知道了反倒受束縛,反倒被捆綁。現代人活的不逍遙不自在,就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 莊主在這里講,真正明白的人是不需要知道晦朔的,晦是昏暗、不明白,朔就是明白。就是真正明白的人,他連什么是明白,什么是不明白都不需要知道,不在明白或不明白里,就是不知晦朔。就跟禪宗祖師一樣 “老僧不在明白里”,你說他在迷里嗎?他也不在迷里。不明白,但也不迷。 真正明白的人,出離“明白”和“不明白”,一法不著。 《趙州錄》師示眾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老僧卻不在明白里,是汝還護惜也無?”問:“和尚既不在明白里,又護惜個什么?”師云:“我亦不知。”學云:“和尚既不知,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師云:“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朝菌如果知道只能活一個月,還能活得自在嗎?當癌癥病人知道自己壽命只有六個月的時候,這個人還能正常生活嗎?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哪天死,反倒每天挺快樂。一旦你知道哪天死,肯定就天天睡不著覺了。所以朝菌不需要知道晦朔。世間的明白和不明白,對真正智者來說,無所適用,不需要戴斗笠打傘,多此一舉。你以為朝菌和蟪蛄就是小年嗎?其實朝菌和蟪蛄才是大年,大知。 現在的人知道的太多了,腦子里面裝了太多的app,因為知的太多,腦子完全固化住了。究竟是知好還是不知好?有些東西要知道,有些東西不知道是最好。 ![]() “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也是指代孔子所編寫的《春秋》。真正智慧的古人需要了解禮樂嗎?真正智慧的古人心在道上,仁、義、禮、智、信全部具備,不需要再學習禮樂。像伏羲需要學習禮樂嗎、黃帝需要學習禮樂嗎? 禮樂是小知,是給那些還沒有得道的人戴的“緊箍咒”,是讓歪脖樹長得更直的支架。真正得道的人,他已經是筆直的喬木了,“南有喬木”,已經在做眾人的階梯了,不需要再懂春秋了。 儒家的禮樂是漸次法,就跟佛家的三十七道品一樣。它是用來積攢資糧的,菩提資糧積累圓滿的時候會突然開悟,“十地頓超無難事”。如果三十七道品還修不了,就修修加行,磕磕大頭,拜拜懺。 但是修般若,他的所行都包含三十七道品。佛需要修佛法嗎?釋迦牟尼佛是“學佛”成的佛嗎?莊子是讀《南華經》后開的悟嗎?老子是讀《道德經》后開的悟嗎?都是一樣的道理, 要明白蟪蛄不知春秋這句話里有話,南華經'天道'篇記錄老子與孔子的對話。 老子說:“請問仁義是人的天性嗎?”孔子說:“是的。君子不仁愛就不能成功,不仗義就不能生存。仁義是人真實的天性,又將怎么樣呢?”老聃說:“請問什么是仁義?”孔子說:“心中與人同樂,相互友愛大公無私,這是仁義的情欲。”老子說“咿呀!接近后話后說了。相互友愛,太不切實際了。因為上天大公無私,于是產生出人之私。先生想要使天下人不失去養育嗎?那天地本來就具有恒常之道了,日月本來就具有光明了,星辰本來就具有行列了,飛禽走獸本來就具有群體了,樹木本來就具有直立了。先生也仿照道德而行進,逃避塵世而快步奔走,已經達到了,又何必竭盡全力高舉仁義?像是擊打著鼓去尋找丟失的孩子。咿呀,先生擾亂人的天性啊!”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說的都是反話,此小年反而為大知! ![]() 這是說活的時間很長了,就像驢拉磨一樣,繞著這個磨走,五百年正轉,五百年倒轉。結果走了五百年,發現還在原地沒動。壽命長短與智慧無必然關系。 “楚”就是苦楚、辛苦之地。《詩經.漢廣》中的“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楚就很苦了,“楚之南”就是連“楚”都不如更加苦楚的地方。 “冥靈者”,冥頑不靈的,跟鯤和鵬一樣沒開化。 “楚之南有冥靈者”,苦楚之地住苦楚之人,因為冥頑不靈不開化。 這里聯想到《楚辭》,楚辭就是辭楚的意思,就是“言刈其楚”,告別苦楚之地,太苦了,要離開這個地方。怎么才能離開呢?學大鵬肯定不行,驢拉磨轉圈。 楚之南這個冥靈。呵呵!意思這個冥頑不靈者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就像《西游記》里鎮元大仙五莊觀里的人參果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活九千年,修的明明白白,修行那么長時間終于修成正果了,但是禁不住悟空一棒子,靈根都斷掉了。從古到今,不乏得千年之命的修行人,莊老頭其實是在諷刺這些修仙時間很長的人,以為活得長就是解脫,其實這樣的人反倒是冥頑不靈者。 真正的開悟是 “朝聞道,夕死可矣。” 《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和羅剎的典故:
朝聞道,夕就可以死了。再深了說,夕死為心死,人心死而道心生。活的時間長短不重要,上古那些得道的圣人,沒有貪求長壽的,孔子七十三,莊子八十四,生死隨順自然。因為他們知道死不了,能死亡的只是身體,四大解體而已。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轉化,輪回而已。反而那些不想死,修仙,活的時間很長的,結果年老成魔了, 就像一臺運行了幾千年的計算機,如果不清理的話,硬盤里的冗余程序有多少?還能快速運轉嗎?死亡就是過奈何橋,喝孟婆湯,把這一次積累的冗余程序全部清理一下,然后重新裝系統再一次開機。那些有善根、慧根的人,大腦沒有冗余程序,再輪回遇到圣賢書的時候當下就能開悟。 修仙的不一樣,他無法自己清理大腦的冗余程序,又不想死,所以要用伎倆來維持色身不滅,結果就有可能 “年老成魔,飛精附人”,附到人身上“口說經法”,然后禍亂世間。 看看現代人,通過吃各種抗生素、化學品,各種營養素來養生的,不過是想維持自己的色身,最后會發現這類人反倒是死的早;健身的人,身體反而更差,因馬拉松跑死的人不在少數。越用這種方式來滋養色身,身體倒塌的會越快,因為背道而馳。 “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以五百歲為秋”。 前后活一千歲,這是莊子在諷刺那些盲修瞎練、心外求法的人。《西游記》里邊講了很多這樣的妖怪,為了求長生想吃唐僧肉,都是心外求法。 大家看西游記,觀音院活了三百多歲的金池長老,貪佛門袈裟,被一把火燒死了。還有荊棘嶺的杏仙兒、樺樹仙兒,諸多仙兒,千年靈怪后來也都被八戒用耙子摟死了。悟空打死的要在此處悟空,八戒打死的要在此處慎戒。 這些心外求法的修行方式都要戒,慎戒,貪求長生,誤入歧途,慧命不保。 ![]() 你縱然活了一萬六千歲,依舊還是在陰陽里面轉化,陰魚是鯤,陽魚是鵬,從鯤轉化成鵬,又從鵬轉化成鯤,驢拉磨八千年正轉八千年倒轉,還在有為法里面打轉,沒有逃離太極的圈,尚未到達無極之境。困在六十四卦陰陽之中,以為自己解脫了,其實還在牢籠里。 太極圈今天是哪吒的乾坤圈,能套萬物,我們就在這個圈里像螞蟻的死亡漩渦一般,翻滾打轉。這個太極圈不在外面,就在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處,與接為構,迷于塵勞。 鯤轉化成鵬,以為自己到陽就是終點,可是陽還會轉化成陰啊。我們眾生也是一樣,要么上天,要么成人,要么下三惡道,一直在六個道里邊輪回,三善道福報享完再下三惡道。在無邊苦海無有出期。 冥靈者和大椿者都是不識自性、不知何為道,用妄想來修,以為活得時間長,就能擁有大智。在莊主的境界里,擁有大年的人反倒是冥頑不靈者,而那些蟪蛄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古人,小年的反倒有大智慧。釋迦牟尼佛活了八十歲,這些都沒活到九十歲的人是“大知”還是“小知”呢?小知與大知跟年歲時長沒有任何關系,當下開悟那一剎那,就是“大知”。 寶志公曾說過“百歲無智小兒,小兒有智百歲”。 年長至百歲沒有智慧不如小毛孩子,小毛孩一旦開了智慧則如老者百歲。如果讀《楞嚴經》剎那開悟,佛說是“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彈指超阿羅漢。六祖,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剎那,他就超無學了,直接就入等覺菩薩位。到后來修的放光動地、神通妙用,就是妙覺位的菩薩,可謂“眾生第二導師”。 但是這一剎那,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的福德和智慧善根的積累啊,又需要多少世六度(般若、忍辱、禪定、持戒、精進、布施)建議:按六度的修持順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持。蟬化為知了“一鳴驚人”,一個人在臺上贏得了掌聲和鮮花,可臺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熱桌子、冷板凳背后付出的那十年功,誰看到了?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回歸當下,智慧不開,要先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 再回到原文中來,看這段話是不是顛覆了你原來的理解?真正的“大知”是無為無知,真正的“大用”是無所適用。在相上求的再多,依然是小知,活時間再長,不開悟依舊是冥頑不靈。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活了八百歲,你活八十歲,這多可悲呀。這里是告訴你沒必要去攀比,要是真比年齡,永遠有比你活的長的。也無需追求彭祖的長壽,對與昭君與慧古來說,無處不是解脫,八百歲的生命反而如刑罰,如牢籠。 安住無為,不心外求法,就是“大知”,就是“大年”。當不再外求,不去攀比的時候,回歸清靜本心才能得以寂靜。你一比,就會出“野馬,塵埃”,從此心猿意馬雜念四起,煎熬又開始了。 - 未完待續 圓 光 時 適皖南莽蒼 搶榆枋而止 三餐果腹 無所事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