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胸腔積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并發癥,當 腫瘤患者出現惡性胸腔積液時,大多表現為周身乏力、胸悶喘憋、呼吸困難、氣短,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較 差,預后不良。根據惡性胸腔積液相關癥狀表現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 “痰飲”病中“懸飲"范疇,屬于水液代謝異常疾病。 “懸飲”病屬于水液代謝失常的一類疾病。有關水液代謝的論述可見于《素 問·經脈別論篇》:“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入 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即肺、脾、腎三臟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若 病理因素如外感寒濕、飲食不當、勞欲損傷等引起肺、脾、腎功能失調,可導致水液 代謝失常。惡性胸腔積液屬于腫瘤原因引起的“懸飲",其主要病因病機與“癌毒"致病密切 相關。 肺癌合并惡性胸腔積液,多因癌毒久積肺臟,肺的升降出入功能受損,肺氣不 利,肺主通調水液功能失常導致。另一方面,由于癌毒易于走竄,傳變至肺絡及其它 臟腑,亦可引起水液代謝失常,停留于胸脅。可見,“癌毒”是引起“癌性懸飲”的 主要病因,在“癌毒”致病的過程中,引起與水液代謝有關臟腑功能失調是導致本病 產生的主要病機。 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基本遵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所提出"病痰飲 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因中醫理論認為水飲、痰濁、瘀毒性皆屬陰,唯溫藥方可 化,且臟腑虛弱亦需溫藥調補,故治療惡性胸腔積液仍應遵從"以溫藥和之"的基本原 則,以"溫陽散結、行氣利水"為基本治法"。《景岳全書》明確指出"脾胃不足及虛 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惡性胸腔積液患者本身既有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調, 加之手術、放化療等現代治療方法也會耗傷正氣。因此,在治療惡性胸腔積液時應注意 補益正氣、培元補虛,同時調理臟腑陰陽平衡.臨床常采用溫補脾腎陽氣以治其本,若 邪實而正虛者,治當攻補兼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