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完了 The Psychology of Money。收獲很大,賺到啦!推薦大家都讀一讀(英文原版很好讀,盡量讀英文版吧)。它主要講得并不是「理財指南」,而是從金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欲望和 ego,重新看待「財富」的本質。有了這層認知,就不會苛責自己「敗家」,嫌棄自己「摳門」,只是看到自己的需求,然后去修行。上次根據前 9 章的內容寫了篇《幸福=結果-期待》,這次從余下的章節中選了幾點寫完筆記,也分享給你。積累財富主要是開源和節流,開源有風險(results are shrouded in certainty),節流更容易控制。衡量財富的尺子是我們需要什么。如果我們不需要很多錢,就可以過得很幸福,那我們并不需要多高的收入、多厲害的理財技能,不亂花錢就是最有效的財富積累方式。 我們為什么「亂花錢」呢?底層還是那個 ego 在作祟,需要向別人證明「我買得起」「我有錢」,需要用買買買彌補那些 emotional scars,去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因此,存錢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掙更多的錢——錢掙得越多,欲望和 ego 也會變大,而是 raise your humility。我們為什么要消費?是為了顯擺、證明,還是我真的需要它?道理上容易懂,只是人在江湖,少不了人情世故、逢場作戲,要用 social proof 和 extend your peacock feathers 去融入某個圈子。省錢不是故意摳門, 而是降低欲望,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消費習慣中觀察自己的欲望和自信。如作者一直所說:Money relies more on psychology than finance. 11. Reasonable > Rational 這一章的類比很精彩:發燒是件好事,但我們發燒的時候都會想著退燒,為什么?冷冰冰的理智正確但不夠人性,我們更需要的是 reasonable。錢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想怎么花想怎么活,是自己的事。找到自己的偏好,然后給它加一個平衡的對沖策略就好。放在英語學習上,我們有很多 rational 的學習方法,簡單粗暴,干就完了。不過這些方法往往不湊效,因為它們忽略了人性的弱點。更好的選擇是更 reasonable 的做法,有及時行樂也有長期收益,有苦苦堅持也有放飛自我。 未來無人知曉,我們無法等到完全確定后再行動——a game of odds, not certainties。試錯需要成本,只要能夠接受那個可能的結果區間,這件事情就可以去試。結合之前的長尾效應,只要一直做下去,活下去,總有那么一兩件事情可以值回票價甚至超出預期。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萬物皆有價格,有的明碼標價,有的暗中做局,有的是錢財有的是良心。 我們很容易對別人指手畫腳,覺得如果讓自己做一定會做的更好。這個誤區來自我們往往低估了做好一件事情的難度和代價。那些看起來的毫不費力,背后一定也做足了功課、下足了功夫。 
對他人,少一些指指點點,人家在 arena 戰斗,你一看熱鬧的瞎起什么哄。對自己,一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但也沒那么簡單,用平常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Find the price, then pay it. 知易行難,幸福無非就是堅持了幾件最樸素的小事;知難行易,真正理解了,看到了問題的本質,行動自然會發生變化。再次感到,只要你允許自己改變,很多時候是書找到你。 閱讀過程中我有些「不舒服」,作者列舉的這 18 條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自卑、脆弱、自大、虛榮、自以為是、自討苦吃......同時也有一些欣喜,所有的「我」都是「我」,人的成長需要必要時間和必要彎路——You are not a spreadsheet. You're a person. A screwed-up, emotional person。只是不要太堅持做自己,堅持把一條道走到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財富自由不是豪車豪宅,而是降低欲望和別亂花錢。后者也同樣不簡單,它需要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 33 歲了,剛能聽進去一些,得經歷過一些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吧。無論是學英語還是理財,最終都是為了更自由和更幸福。我們不需要有多少英語證書多少詞匯量才能英語自由,也不需要多少小目標才能財富自由。那個核心的問題還是,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想過什么樣的人生?然后可能就會發現,問題并沒有那么難,現在也可以更自由。To each their own. No one's cra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