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玄奘沿熱海(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西突厥素葉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碎葉城位于楚河以南,城周長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說到碎葉城,我們要從秦漢時的烏孫國講起。 烏孫本是西戎的一種,古時稱為昆戎,烏孫王號稱昆莫,和匈奴單于一個意思。戰國和秦朝時,烏孫與月氏都在河西走廊,雙方大打出手,月氏攻殺烏孫昆莫難兜靡。烏孫大將布就翎侯帶著難兜靡的幼兒獵驕靡藏匿草間,狼為之乳,鳥為之哺(鳥銜肉喂養),烏孫人以之為神。后來布就翎侯帶著獵驕靡和數千族人,北上逃奔匈奴,求匈奴幫助復仇。 月氏趕走烏孫,獨占河西走廊,成為局部地區一股強大勢力。頭曼單于在位時,被迫將長子冒頓送到月氏為質。冒頓單于屢次以烏孫為先鋒攻擊月氏,卻因東胡、丁零在后方的威脅而鎩羽而歸。到老上單于時期,月氏頂不住匈奴的攻擊,開始陸續西遷到西域的伊犁河谷。 匈奴率烏孫趕跑月氏,卻沒有將河西走廊還給烏孫人,而是封給匈奴渾邪、休屠等部。月氏人還沒完全占據風水寶地伊犁河谷,烏孫人就從河西走廊銜尾追來。 烏孫與月氏同化伊犁河谷塞人的方式不一樣,月氏是小規模貴族通婚但保持部落獨立性,只求與當地的塞人和平共處;烏孫是大規模通婚,力求從文化上融為一體。 過了幾年,烏孫基本控制準格爾盆地南部區域,牧馬招兵,漸漸強盛。 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烏孫中的塞人起了很大作用,伊犁河的塞人諸部,大多數保持觀望,小部分倒向烏孫。月氏無力回天,只好繼續南遷,來到阿姆河盆地(吐火羅盆地)。 大夏就位于阿姆河盆地,希臘人曾在這里建立巴克特里亞國。大夏人成分比較復雜,主要是塞人,還有少量吐火羅人和希臘人。大夏和大宛一樣,受到希臘影響,是個城邦制的國家。大夏不是統一的國家,沒有國王,各城邑都有城主。最大的五個城邑,就是大夏五部:休密、雙靡、貴霜、肹頓、都密。 月氏先是控制了阿姆河北岸,復國稱大月氏,南邊稱為大夏,各城邦皆臣屬大月氏。在隨后的一百多年時間中,大月氏越過阿姆河,進一步控制大夏各部,互相融合,定都藍氏城。到東漢初,大月氏有10萬戶,40萬人,控弦十余萬騎。 烏孫人占據伊犁河谷,牛馬銜尾,群羊塞道控弦十余萬,軍容鼎盛,不愿再事匈奴。軍臣單于時期,匈奴右部多次遠征烏孫,均以失敗告終。 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請大月氏與漢朝合擊匈奴,斷匈奴右臂。后來發現大月氏太遠了,倒是烏孫無論是距離還是實力都適合取代大月氏的角色。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率三百精銳,戰馬六百匹,赍[jī]金幣絲帛數千萬,牛羊萬頭,出使烏孫,目的是結盟烏孫夾擊匈奴,斷匈奴之右臂。此時烏孫國有12萬戶,63萬人,控弦18.88萬騎。烏孫的勢力范圍,包括伊犁河流域和天山以北部分區域,在伊犁河谷中央,有一座烏孫山,見證烏孫人的輝煌歷史。 獵驕靡的王城莫昆城在特克斯河盆地中,稱為赤谷城(可能是特克斯縣博斯坦古城)。博斯坦古城地處特克斯河北岸階地上,距特克斯河約200米,位于特克斯縣城西南約兩千米。博斯坦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206米,東西寬162米,城墻高5到7米。 獵驕靡又在西南側的天山上筑赤谷城,每到夏季,獵驕靡就率子孫到赤谷城,對著太陽升起的地方祭天、祭祖,那里是烏孫人的故鄉河西走廊。因此烏孫有兩座赤谷城,一座是都城,一座是祭天城。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選江都王劉建之女翁主劉細君,對外宣稱是公主,和親烏孫,劉細君的曾祖父是景帝,輩分是武帝的侄孫女。公元前103年,李廣利兵敗大宛郁成時,烏孫昆莫(昆彌)獵驕靡去世,其孫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烏孫習俗,新王繼承舊王所有妻妾。細君公主倍感恥辱,派人向武帝請求歸國,武帝卻命她接受烏孫風俗,以成就聯合烏孫共擊大宛和匈奴的大局。 公元前101年,細君公主逝于西域,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 軍須靡去世前,本來要立自己與匈奴公主所生的泥靡為太子,但泥靡年齡小,軍須靡的叔父大祿實質上已經擁兵自立,軍須靡便傳位給堂弟翁歸靡(大祿的兒子)。 翁歸靡身形粗壯,肚子圓如牛皮大鼓,號稱肥王。按照烏孫風俗,新的昆彌翁歸靡復娶解憂公主。解憂公主與軍須靡沒有子女,后來與翁歸靡(肥王)生了三子二女,長子元貴靡已經是烏孫世子,次子萬年在漢朝為質,三子大樂是烏孫的左大將,長女弟史嫁給龜茲王,次女嫁給烏孫若呼翕侯。 烏孫在西域影響力愈大,虎嘯風生;與漢朝的關系愈深,用夏變夷。 公元前72年,漢朝與烏孫合擊匈奴,漢軍戰果不大,烏孫五萬余騎兵攻入阿爾泰山脈南麓的匈奴右谷蠡王庭,斬首數千,擄獲三萬九千人,獲馬、牛、羊、驢、騾、駱駝七十余萬頭。前昆彌軍須靡之子泥靡,在匈奴右谷蠡王庭幾百里范圍內,來回三次以犂庭掃穴之勢掃蕩,史稱“三犂其王庭”。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 公元前60年,烏孫肥王翁歸靡去世,烏孫陷入數年的奪嫡之爭。 公元前53年,西域都護鄭吉坐鎮中間,令西域南北兩道諸國出兵,在輪臺(烏壘城)附近集結五六萬兵力。長羅侯常惠率三校尉在西邊,領三千騎兵,進駐赤谷城。 烏孫祭天的赤谷城,長羅侯常惠面對東方設壇。立元貴靡為大昆彌,有六萬余戶;烏就屠為小昆彌,有四萬余戶。此舉將烏孫一分為二,此后大小昆彌互相掣肘,爭奪牧場,西域都護多以調停者身份出現,烏孫對漢朝的威脅徹底解除。 也就是這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為呼韓邪單于,北匈奴為郅支骨都侯單于(簡稱郅支單于)。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入長安朝見漢宣帝,俯首稱臣,位在諸侯王之上。 北匈奴郅支單于則兼并匈奴右部、呼揭、堅昆、丁零等部,又不斷西征。郅支單于與康居王結盟,互相娶對方女兒,互為翁婿。 郅支單于西遷,屢次攻擊烏孫,一度殺到赤谷城,殺得烏孫騎兵不敢迎戰,擄獲不少牧民和牛羊駿馬。烏孫大小昆彌都不敢正面阻擊,龜縮到伊犁河谷以內。以至伊犁河河谷外,直到康居境內,千里空無人居。 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領六校尉及副校尉陳湯,發車師戊己校尉屯田士兵、西域南北兩道十五國騎兵,總兵力四萬余騎,西擊北匈奴郅支單于。 甘延壽率軍閃擊碎葉城以西的郅支城(今哈薩克塔拉茲),在對方援軍抵達前,將郅支單于梟首,斬首匈奴1518級,生擒145人,迫降千余人。甘延壽將郅支單于的首級送到長安,懸掛在長安城的槀[gǎo]街。 西漢為烏孫解決了大麻煩,然而到東漢時,烏孫大小兩昆彌國勢皆弱。三國曹魏時,烏孫大小昆彌每年朝貢。此時鮮卑取代匈奴,成為大漠霸主,鮮卑多次攻擊烏孫,擄獲眾多。 南北朝北魏時期,小昆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匈奴殘部建立的悅般。437年(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拓跋燾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途經烏孫,隨后大昆彌每年朝貢。 此時柔然興起,取代鮮卑在漠北的霸主地位。柔然與悅般聯手,滅掉了烏孫大昆彌。烏孫作為一個國家,不見于史冊,烏孫一部去了歐洲,一部逃入蔥嶺,本地烏孫部落也一直是存在的,不過經過歷次混血,如今沒有純粹的烏孫人了。 南北朝末期,北方突厥興起,西至咸海-里海,東至大興安嶺,都是他們的勢力范圍。后來突厥以阿爾泰山脈為界,分為東西突厥,烏孫故地就是西突厥的核心區域。 西突厥西至至咸海-里海,東至阿爾泰山脈,北抵巴爾喀什湖,南達興都庫什山脈-昆侖山脈。西突厥的人口集中在伊犁河谷,但建都楚河上的碎葉城。伊犁河谷在西突厥勢力范圍中偏東,碎葉位于東西方向的中間,南北方向則是中間偏北。 楚河上游在伊塞克湖西方不遠,古代伊塞克湖西部有出口流入楚河,現在伊塞克湖沒有出口,或許湖水在地下深處滲入楚河。 楚河河谷北有楚伊犁山,南有吉爾吉斯山,西邊有一個大缺口面向沙漠。楚河河谷是吉爾吉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首都比什凱克就位于楚河以南。楚河是一條界河,南邊是吉爾吉斯,北邊是哈薩克,最終是流入哈薩克境內的莫因庫姆沙漠,是條內流河。 漢朝以前楚河名為塞河,因游牧這里的塞人較多。漢朝改稱楚河,大概是參考楚河漢界這個典故,楚漢相爭時,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以西為漢。漢朝時楚河以北為烏孫,以南為康居,命名楚河也非常合適。 玄奘來到碎葉城,取出高昌國王麴文泰的介紹信(高昌是西突厥屬國),去見西突厥統葉護可汗。 西突厥在統葉護可汗達到極盛,東有高昌,西拒波斯,北并鐵勒,南接罽賓。西突厥在勢力范圍內,將屬國國王悉授為頡利發(異姓突厥酋長的最高頭銜),并遣吐屯(官名)監統之,督其征賦。 統葉護的武功極盛,他在第比利斯城下與東羅馬皇帝希拉克略會面,西突厥與東羅馬帝國,多次東西夾擊波斯薩珊王朝,并取得不俗戰績。唐高祖(李淵)曾以宗室之女嫁統葉護可汗,唐與西突厥是盟國,共同對付東-突-厥。 統葉護可汗身著綠色綾袍,前額纏著一丈多長的素綢,兩端拖在背后。隨從二百多位將官,也都穿著錦袍,拖著長長的發辮,如眾星捧月環繞在可汗左右。極目之處都是騎兵,大小戰旗隨風飄揚,他們穿著羊毛短襖,各持不同的武器,有的高據馬上,有的跨在駱駝上。 統葉護可汗說:“我現在要到遠處狩獵,兩三天就回來,請法師先進城安歇,等我回來。” 隨即派大臣答摩支,帶人護送奘師回宮休息。 兩三天后統葉護可汗狩獵歸來,立刻派人請玄奘入可汗大帳。大帳頂上裝飾金花,眩人眼目,諸將官在帳前排成兩行。 玄奘走近大帳三十余步時,統葉護可汗出帳迎拜,并傳語慰問,請入大帳。 突厥皆不設床桌,無論地位高低都是席地而坐。統葉護可汗為了表達對唐朝的敬重,為玄奘準備了一張鐵床,再鋪上舒適的墊子。(突厥原本奉祀火神,木頭為可燃之物,內含火種,故敬而不用) 席間,主客皆飲葡萄美酒,佳肴雖多是肉類,亦不忘為玄奘準備素食。 統葉護可汗談起了印度,他說印度那邊氣侯炎熱,印度人既黑又丑,并且粗野無禮。統葉護可汗留奘師多住幾天,最好是中止印度之行,怕玄奘去了熱出病來。 玄奘害怕又發生像高昌王那樣的事,去意堅決。統葉護可汗倒是海納百川沒有強求,只留玄奘多住幾天,四處參觀,好盡地主之誼。 玄奘告別時,葉護可汗親送十余里,用一名精通漢語的少年,授摩咄達官,率一隊人馬,護送玄奘去迦畢試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