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這場戰爭中,國民政府以區區兩廣之地和10萬北伐軍的力量對抗整個北洋政府南北各省統轄的70萬軍事力量。 最終北伐軍各個擊破,先后消滅直系吳佩孚、東南五省軍閥孫傳芳,重創奉系領袖張作霖,南京國民政府成功取代北洋政府,成為中華民國新的統治者。 “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國民革命軍統一兩廣,誓師北伐關于北伐戰爭,還是要從我們偉大的國父孫中山說起。 孫中山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年輕時便致力于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 從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后的十年里,孫中山為了對抗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先后領導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22年護法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 ![]() 總而言之,孫中山為了革命,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直到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中,自己一直依賴的粵系軍閥陳炯明叛變,竟然把大炮對準自己的總統府,才讓孫中山痛下決心,組建一支效力于自己的革命軍隊。 不久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居間溝通下,孫中山派遣蔣介石等代表團出訪蘇聯,學習政治、軍事等革命經驗。 1924年1月,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的新政策,隨后創辦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正式組建革命軍隊。 ![]() 當然,光有軍隊還是不夠,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軍隊打下屬于自己的地盤,由于國民黨長期在廣東活動,加之陳炯明背叛革命,所以孫中山決定拿陳炯明小試牛刀。 1925年2月,一支由黃埔軍校生為主力的士兵組成東征軍,討伐陳炯明。 戰爭中,革命軍展現出頑強的革命斗志和精明干練的過硬素質,與裝備陳舊、作風散漫的粵系軍閥形成鮮明對比。 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陳炯明勢力就被輕松瓦解,陳本人敗退福建。然而不幸的是,孫中山于1925年3月病逝,舉國默哀。 雖然孫中山未能親自主導北伐,但他畢生都在為反帝反軍閥不懈奮斗,他的聯俄聯共及創建革命軍隊的重大舉措,對北伐戰爭,清掃軍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孫中山死后不久,陳炯明卷土重來,廣州革命政府正式改組為國民政府,將黃埔軍、粵、滇等地方部隊改組為國民革命軍。 隨后由蔣介石率軍出征,在東江全殲陳炯明主力,徹底掃除威脅新生國民政權最大障礙。 1926年3月,廣西被納入國民政府管轄范圍,隨著兩廣的統一,北伐正式提上日程。 ![]() 先滅吳佩孚,再取孫傳芳,長江以南盡落國民政府之手當時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三個派系,分別是占據河南、湖南、湖北的直系軍閥吳佩孚,約有兵力20萬人; 占有蘇、皖、浙、閩、贛5省的直系軍閥孫傳芳,兵力為20萬人; 占據東北三省和京津、山東等北方地區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約有兵力30多萬人。 那么當時廣州國民政府的兵力有多少呢?大約是8個軍,10萬人。 如果簡單從雙方兵力規模、占據地盤來看,北洋軍閥占有很大優勢,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十多年時間里內斗不止。 ![]() 尤其是袁世凱死后更是派系林立,戰爭不休,先是時任國務總理的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與黎元洪、馮國璋等兩任總統的府院之爭。 然后是直皖戰爭,段祺瑞被直系將領吳佩孚趕下臺,再后來吳佩孚又與張作霖打了兩次直奉戰爭。 雙方各投入兵力十幾萬人,他們只顧爭權奪勢搶地盤,全然不顧國計民生,以至于人心失盡。 直奉戰爭后北洋軍閥內部元氣大傷,對南方等地的控制力大幅減弱,而廣東革命政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壯大。 國民政府敏銳的看到北洋內部的矛盾,于是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按照先南后北、遠交近攻、由弱到強的計劃,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吳佩孚。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爭取張作霖、孫傳芳保持中立,其次在解決掉吳佩孚后,立即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最后,集中大規模兵力渡江北上消滅實力最雄厚的張作霖。 ![]()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北伐戰爭正式打響。 開戰后,北伐軍勢如破竹,連連得勝,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連續攻克長沙、醴陵等大中城市,收復湖南,為北伐軍前進打開了通道。 此后北伐軍長驅直入直撲武漢,此前連吃敗仗的吳佩孚決定收縮兵力,死守武漢的兩道門戶汀泗橋和賀勝橋。 還沒等吳佩孚屁股坐穩,北伐軍便當機立斷,多路夾擊一舉攻占汀泗橋。 眼看北伐軍要占領自己的老巢,吳佩孚大為驚恐,親自到賀勝橋督戰。 然而吳佩孚軍早已不復數年前橫行中原的不可一世之勇,北伐以來連吃敗仗,直軍內部早已軍心渙散。 再加上連年征戰,兵馬凋敝,無論從戰斗意志還是武器裝備都無法和北伐軍較量。 賀勝橋決戰開始,北伐軍以戰斗力最強的葉挺獨立團為矛頭,正面猛烈攻擊直軍陣地,幾輪強攻下來,直軍士兵無不聞風喪膽,漸漸敗下陣來。 ![]() 吳佩孚雖然處決了很多臨陣脫逃的直系高官,但仍擋不住兵敗如山倒的態勢。 就在葉挺正面牽制直軍的同時,北伐軍又發動側翼進攻,運輸士兵的后援鐵路也被摧毀,導致賀勝橋直系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幾天后葉挺突破直軍陣地,奪取賀勝橋,北伐軍主力直挺武漢,吳佩孚見大勢已去,倉皇逃離湖北,至此直系軍閥勢力被成功消滅。 早在吳佩孚死守武漢時,便向同為直系軍閥的孫傳芳請求支援,但孫傳芳卻希望北伐軍與吳佩孚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利,只是他沒想到吳佩孚會敗的這么快。 直到吳佩孚從兩湖敗退河南,孫傳芳才倉促迎戰,9月初北伐軍挺進江西,孫傳芳親赴九江督師。 北伐軍以占領南昌、九江為目標,然后向東取福建、浙江,最終攻取南京。 ![]() 而孫傳芳一面死守江西,一面向兩湖側翼進攻,企圖拿下長沙、武漢,切斷北伐軍后路。 兩軍開戰后戰況十分慘烈,對南昌更是反復爭奪,李宗仁、白崇禧等部合力夾擊,攻占南昌,隨后孫傳芳調集盧香亭等主力反撲,重新奪回南昌。 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一師遭受慘重損失,不得已將此前消滅吳佩孚的第四、第七軍調入江西,各路大軍匯合猛攻南昌。 孫傳芳這邊情況同樣不樂觀,迎戰北伐軍的三路軍隊,左翼斷折,右翼癱瘓,負責攻取武漢的陳調元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唯有盧香亭尚有一絲戰力。 在雙方鏖戰45天后,孫傳芳后方增援部隊走火,前方主力軍心動搖。 11月,北伐軍全線出擊,孫傳芳主力頓時亂作一團,潰不成軍,北伐軍迅速發動猛攻,占領九江、南昌。 而孫傳芳部主力在江西戰場幾乎被消滅殆盡,再無反攻之力,只能被動防御。 ![]() 同時,留駐粵閩邊境的何應欽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于12月拿下福州。 隨即北伐軍分別從江西、福建東進、北上,直驅浙江,浙江守軍腹背受敵,難以招架,1927年2月,杭州被北伐軍攻克。 此時駐守安徽的陳調元宣布依附北伐軍,孫傳芳只能控制江蘇一省。 孫傳芳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此前曾秘密前往天津親自向張作霖道歉,表示共同對敵,張作霖與其冰釋前嫌,火速調集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南下增援。 1927年3月,北伐軍趁援軍立足未穩之際,展開浙、皖鉗形攻勢,于3月下旬先后占領上海、南京。 至此,長江以南地區完全為北伐軍占領,孫傳芳北逃至張作霖處。 1927年4月,國民黨正式通過成立南京國民政府的決議,與北洋軍閥形成南北對壘的局面。 ![]() 北伐軍重創奉系,張作霖殞命皇姑屯,北洋政府宣告覆滅1927年6月,張作霖在奉系及孫傳芳等直系殘余勢力擁戴下,成立安國軍政府。 張本人出任民國陸海軍大元帥,行使北洋政府最高統治權,以此凝聚人心。 同時國民政府這邊則搞起戰略包圍這一套。 1927年9月,西北軍閥馮玉祥加入國民黨,馮玉祥本人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陜西、甘肅等西北省份為南京國民政府所有。 這樣一來,北洋軍閥處于半包圍之勢,整個局勢向南京國民政府傾斜。 ![]() 1928年4月,國民政府宣布第二次北伐,蔣介石、李宗仁等部越過長江,向黃河流域挺進,馮玉祥、閻錫山自西向東討伐奉系。 在兩路夾擊下,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平定河南,5月份攻陷濟南,拿下山東。 之后繼續北上,連續攻克石家莊、保定、滄州、張家口等地,奉軍全線潰敗,關內陸盤盡失,僅剩京津孤城。 張作霖眼見大勢已去,只得宣布下野出關,然而卻在皇姑屯被日本人預先埋伏的炸藥炸死。 孫傳芳余部寄居在張作霖旗下,且大都是關內子弟,長期連年戰敗,軍心渙散,更不愿舍棄故土出關,張作霖遇害更是斷送孫傳芳恢復江浙的美夢。 孫傳芳只能帶領少量部下逃往沈陽,投奔張學良,以待時機,其余主力部隊則被閻錫山收編,直系軍閥至此被全盤消滅。 回到東北的張學良則力排眾議,反對東北自立割據,于當年12月末宣布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 至此統治民國16年的北洋軍閥終于覆滅,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全國。 ![]() 可以說,北伐戰爭的勝利是統一戰線的重大成果,也是北伐軍無數青年將士舍身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 北伐戰爭結束時,黃埔軍校畢業學員七千人,戰死者達到三千余人。 |
|
來自: 新用戶88267667 > 《歷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