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人的一切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 生存于世,避免不了的就是與人交往。 清醒社交,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社交錯誤,只會徒增煩惱,身心疲憊。 這3個不得不信的社交真相,越早醒悟越好。 ![]() 關于曾經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在知乎看見過這樣一個提問: “安迪為什么最后沒有選擇奇點,而是選擇了包奕凡?” 獲得高贊的一個回答是: “因為安迪和奇點在一起時,很不自在;而和包奕凡在一起時,卻無比放松。” 劇中安迪和奇點第一次吃飯時,奇點就開始對安迪有所防備。 聊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時,他都是三緘其口,處處提防。 第二次吃飯奇點又選了十分偏僻的私人飯莊,但當時的安迪也沒有介意。 再后來奇點屢次試探安迪,還托朋友背后調查她。 安迪得知自己被調查后,對奇點充滿了失望。 在這樣一段關系中,安迪與他相處地太累,更甚惴惴不安,如履薄冰。 但在與包奕凡的相處中,卻十分融洽。 包奕凡在安迪面前有話直說,也不會背后偷偷調查安迪。 安迪和他在一起時,可以放下包袱,輕松自在,相處舒服。 人與人之間相處,重要的是舒心,而不是心累。 演員陳道明曾說:“最好的事兒,就是跟好朋友一起發呆。” 舒服的關系,哪怕彼此站著不說話,也不會覺得氛圍尷尬,心里依舊會覺得美好。 這種相處不累,久處不厭的關系才是正確的社交,而不是勉強自己去維系一段讓你心累的關系。 作家蘇岑曾經說過: “真正好的感情,就是不費力。不需要刻意討好、努力經營,兩個人已是順其自然的舒服。 如果一段感情、一個人,得讓你耗費巨大精力來取悅,這已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緣分了。” 凡是讓你心累的關系,都是錯的。 如果一段關系讓你費力討好,刻意維系,那么不如勇敢地進行斷舍離。 往后的日子,愿你珍惜舒服的關系,放下讓你心累的關系,擁有輕松快樂的人生。 ![]() 岳云鵬曾在節目中講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故事: 讀書期間,他曾有個關系很好的朋友,兩人幾乎形影不離,無話不說。 畢業多年后,他對這個朋友依舊如此,并且有求必應。 無論朋友遇到什么事,他都不厭其煩地去幫忙; 朋友從他借錢時,他也毫不猶豫地把錢借出去。 結果久而久之他發現,這個朋友總是找他借錢,卻從來沒有要還的意思。 后來他才得知,這個朋友到處鬼混,根本不值得交往。 他拿出一片真心對待朋友,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只是對方借錢索取的“工具人”。 他付出的是真心實意,但他的這位朋友眼里只有利益。 原來并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換來感情。 岳云鵬終于想通了,也徹底地跟對方斷絕了關系。 曾經有位讀者朋友在后臺留言說: “我發現有些人目的性特別強,她需要你的時候,她會主動找你,當她不需要你的時候,她就把你遺忘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如此,比起來感情,他們更看重利益。 即便你掏心掏肺,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也會轉身而去。 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有所回報,并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換來真情。 對于那些虛情假意的朋友,就散了吧,收起你的真心,好好地愛自己,愛那些值得你去珍惜的人。 ![]() 青年作家李尚龍曾指出: “曾有個朋友跟我說,我參加了不少社交,朋友也不少,為什么會越來越孤單,直到今天,很多事情都無人幫助我,難過。 我問她,社交場上,別人一般怎么介紹我。 她說,我的朋友,小白。 我說,一般怎么介紹那些優秀的人? 她說,獨立撰稿人、主播、導演、教授……某某某 我說,所以你懂了,如果你自己不強大,那些社交其實沒有什么用,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其實都是一種互換關系。 正如社會學家霍曼斯所主張的那樣:“任何人際關系,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 要知道,成年人之間的友誼,本質上就是一種價值互換。 人脈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我價值,當你的價值越大,身邊的朋友也就越多。 就像有句話所講:“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路好走了朋友多。” 當你自身沒有價值時,再多的朋友也只會成為點頭之交,最后離你而去。 哪怕你拼命地想要認識一些優秀的人,結交更多的朋友,也只能做個局外人。 《圍爐夜話》中講:“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有些朋友或許不是真心和長久的,但書籍里汲取的知識和養分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立足于世,創造價值,結交更多優秀的朋友,進入優秀的社交圈。 有人說:“一個人的可交換價值越大,社交半徑就越大。” 人際交往中,你認識誰不重要,誰認識你才重要。 只有自身具備實力和價值,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人際關系,擁有向上的社交。 余生很貴,愿你專注自我提升,不斷創造價值,與優秀的人同行,攜手邁向更好的人生。 清醒的社交,不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附和,而是舒服的相處,真心的相待和自我價值的提升。 凡是讓你心累的關系,都不必勉強,勇敢地進行斷舍離; 別在感情上委屈自己,真心換不來的感情,就果斷放下; 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價值,以實力拓寬自己的人脈圈。 人這一生,朋友不在多,有幾個懂你的就好。 往后余生,愿你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付出真心的同時也被真心以待,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向上社交,人生向上。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