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美蘇兩國沿著北緯三十八度線,在朝鮮地區分別接受了日本軍隊的投降。而正因如此,朝鮮半島從那以后便有了北朝鮮以及南韓的區別。 到了1948年,蘇聯方面率先從朝鮮境內撤軍,美國也緊隨其后脫離了朝鮮半島。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鮮半島上的相應事件,理應由朝鮮人民來進行處理才對。 朝鮮戰爭繪畫作品 然而當北朝鮮對南韓發動進攻以后,眼看南韓再也無力支持之際,美國卻頂著“聯合國軍”的名義進行了支援作戰,并最終將戰火燃燒到我們中國邊境地區。 面對美國人的囂張氣焰,我國在戰前就已經進行了相關準備的東北邊防軍立即反應,迅速進入朝鮮地區進行支援作戰。當初志愿軍總計有27個軍入朝作戰,那么一個軍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志愿軍入朝參戰 前期軍力部署 事實上,有關于這個問題,重點就在于志愿軍入朝作戰的不同時間段。在最開始的時候,為了向朝鮮地區投入最有力的支援,我國將原四大野戰軍的部隊進行了全面調整。在那之后,38軍、39軍、40軍、42軍以及66軍和50軍便成為首批進入朝鮮戰場的軍團。在朝鮮戰場上的前期戰役,也主要由這幾個軍團完成。 ![]() 中國志愿軍 而在這幾個軍之中,38軍人員數量為44500余人、39軍52000余人、40軍48300余人、42軍53000余人。當這四個軍進入朝鮮并取得一定戰果以后,鑒于實際作戰的部署需求,我軍再次投入了66軍41000余人以及50軍36000余人加入戰場。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中國對朝鮮的支持,絕對遠超普通人的想象。 ![]() 志愿軍部隊 膠著階段的兵力部署 而在這之后,美國軍隊眼見朝鮮半島上僅有的美國士兵無法抵擋中國軍隊的攻勢之時,也同樣選擇了大舉增兵朝鮮。像美國陸軍第9軍以及第10軍,就先后進入朝鮮作戰。 面對美方的選擇,我軍自然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第9兵團奉命入朝作戰,其麾下的20軍、26軍以及27軍參戰人員,則分別為50500余人、48000余人以及50500余人。就整體戰斗力來看,這幾個主力軍的戰斗力,和首次進入朝鮮支援作戰的志愿軍其實不相上下。 ![]() 戰場上的中國志愿軍 到了朝鮮戰場上的第四次戰役末期之時,考慮到志愿軍戰士們久戰疲憊以及傷亡等問題,我軍在朝鮮境內的兵力部署上面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國內第二野戰軍中的第三兵團以及第一野戰軍的第十九兵團,則先后進入朝鮮進行支援作戰。在這兩個兵團之中,分別下轄了第12軍、15軍、60軍以及63軍、64軍和65軍的戰士。 ![]()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時期的美軍(猛烈頻繁的炮火打擊使得志愿軍部隊傷亡明顯) 其中12軍54000余人、15軍48000余人、60軍41000余人,而十九兵團的63軍則是36000余人、64軍38000余人、65軍35000余人。 至此,朝鮮戰場其實就已經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中美兩國,也再沒有像之前一樣,為了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刻意向朝鮮境內進行支援作戰。而隨后我們國家進入朝鮮的相關兵團,其實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美國人再一次上演“仁川登陸戰”。 ![]() 中國志愿軍大部隊正在行進 因此,從上述數據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在當初參加入朝作戰的志愿軍之中,大部分軍的兵力分布都在4萬到5萬左右,如果戰力較強一點的,甚至能達到接近6萬的程度,而另一部分則會相對較少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味地疊加數量,最終得出的參戰人員并不準確。要知道在整個抗美援朝戰役之中,還有著重疊以及輪換等形式。 ![]()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投入了27個軍入朝參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