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玉門關出土的漢簡中,有一類漢簡格外引人注目。這類漢簡數量多,書寫格式簡單,內容直白易懂,是戍守官兵發(fā)放軍糧的原始檔案和飲食記錄。王國維在《流沙墜簡》中將此類簡歸類為稟給,特指官府發(fā)放谷物糧食等。這些漢簡詳細記載了邊塞官兵的各種主食、配發(fā)標準、肉食、佐料、炊具和食品加工方式。 ![]() 【原簡】第一組: 1.出穈小石卌一斗六升大 2.凌胡隧 神爵三年九月 米出入簿 3.候史李辛 粟一斛 苴黍二斛三斗又桼 4.入 十二月食秔麥一斛 建武卅一年十一月癸巳 宜秋燧卒代仲民受尉史敬 5.入 正月食穬麥三石 建武廿六年正月甲午 安漢燧長孫忠代王育受音 6.入 正月食大麥一斛五斗 永平七年正月十二日 來 7.麥 小石七十五石 8.侯史所貸黍稷米計 誅虜張卿稷米亖升 黍米二升 為社 為稷米亖升 為社 張俘君稷米亖升 黍米二升 為社 9.黃米 麤 ![]() 簡1至5是1907年3月斯坦因在玉門關及漢長城沿線烽燧采掘,簡1有穈,采自大煎都候官富昌燧遺址。穈,谷的一種,初生時葉純赤,生三四葉后,赤青相間,七八葉后,色始純青,西北地區(qū)的人把穈字讀作糜。小石,玉門關漢簡中糧食的分量一般用體積表述而不用重量,有大石小石之分,小石是大石的三分之二,卌即四十。簡2有米,采掘自大煎都候官凌胡燧遺址,漢宣帝神爵三年九月,是公元前59年9月,凌胡燧米出入簿的封面,但后面記載的數量及其他內容缺失。由此簡可知2000多年前,米作為主要軍糧,配發(fā)供應至玉門關邊塞。簡3有粟、苴黍,采掘自小方盤城西的當谷隧,為領軍糧記錄。候史,主兵之官職務,名李辛。苴,麻草,此處疑為粗的誤寫。桼,漢簡中七寫作桼。簡4有秔麥,采掘自小方盤城東北的宜秋燧,稟給記錄。秔,稻之不黏者。斛為民間對石的俗稱,許慎《說文解字》:“斛,十斗也。”建武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查陳垣先生《二十史朔閏表》,建武卅一年十二月癸巳是公元56年1月29日,正是這一年的臘月廿三小年,宜秋燧卒代仲民接受玉門鄣尉史名敬的一斛穬麥。簡5有穬麥,采掘自中部都尉安漢燧,稟給記錄。穬麥,大麥的一種,芒長,可食用,亦作牲畜飼料,也稱裸大麥、青稞。建武廿六年正月甲午,即公元50年3月2日,農歷正月廿日,安漢燧長孫忠代戍卒王育從音(人名)處領取稟給。簡6是斯坦因1914年3月第二次到玉門關考察時,采掘自冰草湖西墩,為軍糧消費記錄。大麥,一年生禾本,稈粗壯,我國古代主要種植作物之一,多產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qū)。永平七年正月十二日,即公元64年2月18日。簡7有麥,是1986年敦煌市博物館在文物普查時采集自后坑墩臨要隧,是軍糧收入記錄。簡8、9是1979年采集自玉門候官馬圈灣烽燧遺址。簡8有黍米、稷米,為玉門候官候史所給誅虜燧張卿等三名戍卒預支稟給記錄。 候史,玉門候官主兵之官職務。黍為漢代北方栽培谷物之一,谷粒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釀酒。《說文》:“黍,禾屬而黏者也。”《本草綱目》稱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黍米為黍子去殼后的子粒。簡9有黃米,簡中的“麤”即粗。 上述9簡中有穈、米、粟、苴黍、秔麥(穬麥)、大麥、麥、黍米、稷米和黃米等,是玉門關戍守官兵主要食物。 【原簡】第二組: 1.膏餅一 醯一器 2.威嚴卒薛由 六月食糒二斗 六月壬申 隧長并付由 3.車三輛載米糒百五石 第二組簡于1979年9月出自玉門候官馬圈灣烽燧遺址。簡1中的膏餅,據張德芳先生主編《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表述:“可能是一種以動物油脂煎炸的餅狀食物。”膏作為主要食料成分,不排除或附著于成品之上,或揉和面中,合并也有可能。可以肯定的是,膏餅是可攜帶的熟食。醯就是醋。簡2是給戍卒薛由發(fā)放六月稟給的記錄。糒,干糧、干飯。《史記·大宛列傳》記錄李廣利第二次討伐大宛國時:“及載糒給貳師。”糒是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時,行軍路上的食品。 【原簡】第三組: 1.黍米二斛 醬二斗 白稗米 二斛 醯三斗 敦德尹遣史汜遷奉到 牛肉 百斤 2.賣羊五頭直二千五百 賣羊四頭直千六百 3.其一人削工 二人作席 一人牧羊 一人馬下 一人從千人 一除府中糞 4.月二 曰卒十七人 一人削 一人繩 一人山 一人養(yǎng) 三人馬下 二人作尉丞舍 張湯赴歸 二人功曹舍 一人治豬橥 一人赴歸病 一人莝養(yǎng)牛 三人休 簡1于1979年9月出土自玉門候官遺址馬圈灣烽燧遺址。簡1記載的食品種類豐盛,有酒、黍米、醬、白稗米、醯、牛肉。王莽新朝時期,先改敦煌為文德,再改為敦德,郡太守改為尹,可知此簡是新莽時期之物。遣,派遣、委派。史,漢簡中史同吏,尹府屬吏。汜遷,尹府屬吏人名。奉到,奉命送到。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敦德尹派吏員汜遷奉命送到。是官府派吏員來邊塞慰問戍守官兵。特殊時期慰問品特別豐盛。 簡4于1998年出土自玉門都尉府小方盤城遺址。簡2有買“羊五頭”“羊四頭”是玉門都尉府購入食材記錄,還有買羊的價錢。簡3、4是都尉府戍卒日作簿,記載內容直白簡單。簡3是7名戍卒勞作記錄,其中削工即用胡楊木、紅柳木制作木簡。從“一人牧羊”可知,玉門都尉府居然養(yǎng)羊,羊供都尉府吏員食用。簡4是某月2日,17名戍卒勞作記錄。其中有“治豬橥、莝養(yǎng)牛”兩條記錄,橥,是拴牲口的木樁,“治豬橥”即用木樁圍豬欄,說明都尉府養(yǎng)豬。莝,鍘草,“莝養(yǎng)牛”即鍘草養(yǎng)牛,說明都尉府還養(yǎng)牛。如果說養(yǎng)牛還可用作屯田勞作,可以肯定豬和羊供都尉府吏員食用。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第三組簡可知,2000年前,玉門關邊塞屯戍官兵可吃到雞肉、牛肉、羊肉、豬肉還能喝到酒。玉門都尉府還專門飼養(yǎng)牛、豬、羊,過著自給自足的屯戍生活。 【原簡】第四組: 1.醯一器 2.酢醬 3.蔥薑 4.醬魚酯 5.(缺)兩六斤四 蔥十三斤 簡1至4是斯坦因在玉門關采獲的削衣,簡1醯即醋,器為盛酒器皿。簡2酢亦為醋。簡3中的薑同姜。玉門關出土的削衣共有10枚記載了佐料和副食品。令人驚奇的是2000年前,玉門關屯戍官兵有姜蔥醋等佐料,還有酢醬、醬魚酯、馬酪等食物。簡5是斯坦因1907年3月采掘自大煎都候官凌胡燧遺址,簡文殘缺,但可以釋讀出蔥十三斤。說明2000年前,大煎都候官屯戍官兵用蔥作佐料或者菜。 【原簡】第五組: 1.范況持米一石 詣臨要燧 就舂碓米 卒甲午日出時 2.鐤一詣尉丞舍 3.釜一 4.米一石肉廿斤炙具十斤 ![]() 簡1是1979年9月出土自玉門候官馬圈灣烽燧遺址。范況,戍卒名。持,拿、攜帶。詣,前往、到某地。臨要燧,烽燧名,玉門候官馬圈灣烽燧西5公里。舂,用杵臼搗去谷物皮殼。碓,指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舂碓,將苴米、麤米等原糧放在石臼里搗掉皮殼加工成米粒或米粉。由此簡可知,玉門關屯戍官兵稟給未經加工的苴黍、麤米需要自己舂碓。簡1記錄戍卒范況帶一石米去臨要燧舂碓。簡2、3出土自敦煌后坑墩(臨要燧),簡1有鐤同鼎,古代銅制煮東西器物,三足兩耳,玉門關邊塞屯戍官兵使用的炊具。詣,前往、到某地。尉丞,漢代都尉佐官。舍,辦公室、宿舍。簡3有釜,圓口圓底而無足,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鍋的前身,亦玉門關邊塞屯戍官兵使用的炊具。簡4是1998年出土自玉門都尉府小方盤城遺址,從簡上的“炙具”二字推測,2000年前,玉門都尉府吏員居然可以吃到烤肉。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釋讀玉門關漢簡糧秣供應記載可知,玉門都尉府防區(qū)有一級倉庫昌安倉,即大方盤城,設有倉佐,負責接收存儲供應整個玉門都尉和中部都尉糧秣公帑等。玉門都尉府設有倉曹史,專門負責調度整個玉門都尉防區(qū)糧秣調配供應。都尉府設玉門倉,負責人倉嗇夫,貯存管理發(fā)放都尉府屬吏戍卒馬匹糧秣。玉門候官、大煎都侯官設有二級倉庫,負責人是倉曹史,貯存保管發(fā)放候官、部燧屬吏戍卒馬匹糧秣。個別中心烽燧如宜秋燧也有類似的機構。小方盤城、倉亭燧、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過倉曹、倉佐、倉嗇夫工作記錄。敦煌郡、玉門都尉府還雇用有車馬,有駕車技術的敦煌人,漢簡中稱敦煌僦人,給各候部烽燧運送糧食。整個玉門都尉防區(qū)有完整的糧食供應鏈,保證了都尉府和候官部燧的正常運轉。 玉門關漢簡既是檔案文獻又是文物,它承載了那段厚重的漢代屯戍歷史,是玉門關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上述五組漢簡的梳理釋讀,把2000年前邊塞屯戍官兵的生活從概念化變得具體化、形象化。還原部分激情燃燒的屯戍歲月,仍是滿滿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孫宏) 責任編輯:趙瑾 見習編輯:楊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