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的開頭對于一部分孩子來說可能尤為困難。從充滿補習課程或是縱情放松玩耍的假期中“收心”,轉換一個多月以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不太容易。試想,一些成年人也很容易在長休之后回歸工作時感到不適應和疲憊。
開學前期的孩子們這會兒是在惡補作業?在艱難的調整晝伏夜出的作息?
還是結束了不上學期間的親子關系蜜月期,準備隨時回歸“戰斗”?
也有一些情況,是臨近開學之前,孩子們各種身心不適陡然爆發……
他們是真的不舒服,還是只是不想上學?
一到周一就頭暈頭痛渾身不舒服?一到重要考試就感冒發燒拉肚子?
生病的時機總是過于“巧合”,總是感覺讓人不得不懷疑其真實性……
其實,我們的身心并沒有那么割裂,相反它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因此許多身體不適會引起情不良情緒,許多心理障礙也包括軀體癥狀。
軀體癥狀是什么?心理問題不應該就是心理不舒服嗎?身體不舒服也能被稱為心理問題?
軀體化(Somatization)
「忍忍就過去了」——這句話常常用來“安慰”正情緒不佳、卻無法改變現實的人。但是忍一忍,情緒真的能過去嗎?
心理學家們發現,被忍下來的情緒并沒有消失,而是從心理情緒的不適轉化成了身體的不適,這也就是「軀體化」一詞的含義。
這其實并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從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就能瞥見端倪: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僅僅在說身體不舒服,那么你多半需要提升一下社交技能了朋友)
這些常見的生活用語顯然不只是在表達身體不適,而是在表達情緒:煩躁、害怕、憤怒、緊張、厭惡、焦慮、抑郁、悲傷……
同樣的,情緒真的能引起身體上的感受——失戀后心臟仿佛真的在抽痛、焦慮煩躁時頭皮發麻胸悶心悸、勃然大怒時口干舌燥面紅耳燥、低落時莫名疲勞身體乏力……
即使言語暫時無法表達,我們的身體也會主動說話。
如果你了解孩子們的日常用語就會發現,“玉玉癥”幾乎已經變成了某種網絡流行用語。它是一個不那么直接的“抑郁”的說法(也不那么容易觸發網絡平臺的敏感詞屏蔽)。
但會導致孩子們上學困難的不僅僅只有抑郁情緒。
哪些心理情緒問題可能會引起“開學綜合征”?
面對開學前的各種情緒和心態變化,家長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想要讓孩子平穩過度,家長如何做也很重要。我們可以:
傾聽和交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不要一味地讓孩子“忍一忍”,而是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承認有不好的感覺是正常的表現。要知道,傾聽是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的第一步。
營造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他們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支持和安全感。這可以通過表達愛意、積極鼓勵他們、尊重他們的正當愛好和想法、尊重孩子的隱私等等方式實現。
設定合理期望:不過分強調成績,而是注重孩子為此做出的努力和進步。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這些問題真的非常明顯、或者如果你覺得上文的建議簡直就是正確的廢話,因為你的孩子已經開始拒絕任何形式的溝通和吐露心聲、并且任何家長展現的善意都帶著某種目的而充滿了防備……那么請你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心理健康人士的幫助。許多問題往往越拖延、越嚴重。(請不要像孩子拖延寫作業那樣、拖延你應該尋求的幫助噢?。?/p>
開學季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永遠都是一種挑戰。這個挑戰根據不同家庭的情況可能或大或小。無論如何、家長都應該保持關注、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在需要時提供適當的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各種心理挑戰。
讓我們重新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是真的不舒服、還是不想上學?
如果是真的不舒服、那么你的孩子可能需要身體或心理的醫療幫助。
如果是不想上學“假裝”出來的,那么你的孩子可能正在面對學業、人際社交、社會化和適應方面的難題。
無論如何,這種情況都是一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去追究真假、不去追責,而應該去看到在各種不舒服的背后,孩子在表達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我們應該怎么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