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見過了大風大浪,經歷了起起伏伏, 財富、權利、地位,都化為過眼云煙。 唯一渴望的,不過余生安康順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晚年幸福。 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有有福之人,并不是白白得了好運,他們身上往往有三個特征。 學會這三點,你身上的福報才會慢慢積累,晚年越過越順心。 平心靜氣者,和氣致祥 人生在世,命運難逃。 誰都無法預料,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會何時降臨。 唯有平心靜氣,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在這世間的紛紛擾擾中處變不驚。 正如楊絳先生在《100歲感言中》寫到:“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心若靜好,遇事不慌,處事不亂,必然清風拂來,幸福常存。 當年蘇軾三次被貶,換作一般人早已崩潰,但他偏偏不急躁、不懈怠,以心中靜氣化人世險境: 被貶黃州,遠離廟堂,仕途幾乎斷送,他救助棄嬰、改變民俗。 被貶惠州,偏僻荒涼,他改良農具,在鄉野為百姓做些實事。 被貶海南,文化沙漠,他抄書育人,為海南開一方文脈。 《菜根譚》中有云:每臨大事有靜氣。 所謂靜氣,不過就是像蘇軾一般,慌亂中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萬丈紅塵,做到寵辱不驚。 如此,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所以,越是處境困難,就越要冷靜思考,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只要不慌張,人生就穩了每一步! 常懷善心者,貴氣自集 一個人幸福與否,最關鍵在于心態。 英國作家薩克雷就說過:“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 于事,若能常懷善念,便會絕境逢生; 于人,若能常懷善心,便可不再計較。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句話: 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這個世上,終究還是善良的人能走得更遠、得到更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爭時期,大雪紛飛的一天,一位將軍趕著去參加重要的軍事會議。 路上遇到一位瑟瑟發抖的老婦,詢問之后得知她準備去投奔兒子,結果遇上了大雪封山。 看著老婦人衣著單薄,將軍生了惻隱之心,盡管被參謀告知會議就要趕不上了,不可耽擱,他還是決定先將老人送去兒子身邊。 結果,就因為送老人而臨時改變了路線,將軍一行人成功躲過了敵方在前路埋下的陷阱,逃過了一劫。 所謂人為善,福必至。 正是這位將軍自己的善念,幫他躲過了災禍,為自己帶來了福祉。 《無量壽經》有云: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人這一生,若能在每一件小事積累善行,必然能夠貴氣自集,成為有福之人。 知足樂觀者,好運常伴 有人說過,人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的確,幸福其實沒那么復雜,很多時候它就在你的身旁,可惜的是,人們往往會“無視”它: 看到別人換大房子,便嫌棄自己的小屋無法安身,感嘆命運不濟; 看到別人升職加薪,便抱怨自己的工資少得可憐,感嘆生不逢時; 看到別人夫妻和睦,便抱怨自己的伴侶不解風情,感嘆生活不易。 …… 佛家有言:眾生從欲來。 其實,并不是自己沒有福氣,往往是因為欲望不休,又學不會知足,才變得痛苦不止。 這世上,唯一能讓人不快樂的,就是自己那顆不甘與躁動的內心,為名所累又被錢所拖,得不到才郁郁寡歡。 反之,如果能時時保持樂觀的心態,知足且上進,慷慨也從容,那生活必將安寧常樂。 正如那句話所說:常懷一顆明澈的內心,明臺自清。 人生一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想要暢游人間、好運常伴,必得靜心、行善、知足, 唯有此,才可求福得福,安穩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