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3777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這3種情況,并非真正的善良 02、具備智慧的善良,才更有意義 以上為本文的音頻,如有需要可點擊聆聽 文 | 何日輝 發布 | 晴日心理(SUN-MEDICAL) 很多人非常善良,他們幾乎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好,甚至掏心掏肺,但最終卻遭到背叛,甚至被反咬一口,生活或者工作遭到很大挫折。 而有些人飛揚跋扈、自私自利,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傷害別人。在我們大眾眼里,他們屬于重度人渣。可是很多這樣的“人渣”卻一直沒有遭到我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報應,反而活得逍遙自在。 還有,很多抑郁癥患者(指單純的抑郁癥患者,未出現明顯的人格異常)也非常善良。他們總是想照顧別人的感受,害怕別人不開心,但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又不免經常要委屈自己。他們經常陷入這樣的精神內耗中,抑郁情緒非常嚴重。 如果他們的病情一再發展,總是自我否定,最終還可能采取自殺行為,以悲劇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像上個月自殺離世的天后李玟,她出道幾十年一直勤奮、敬業,極具職業操守。她的歌迷、工作伙伴和家人都說她是非常善良的人,可最后卻被老公樂裕民這種“渣男”狠狠傷害,最終自殺身亡。 相關文章:陽光堅強的李玟,怎么會得抑郁癥?抑郁癥真的難以治愈嗎? 很多人都很替這樣的抑郁癥患者感到非常不值,進而認為做人不能太善良。網上就流傳著一句話:與其精神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別人。就像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所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正直、善良,好人會有好報,但現在“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的社會現實卻那么普遍。 不少人忍不住問:好人真的會有好報嗎?為什么很多人心地善良,卻沒得到好的下場,難道善良有錯嗎? 我們是應該繼續善良,還是應該穿上冰冷的盔甲,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別因為善良而遭到別人傷害? 以下我們從精準心理學的角度,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幫助大家看清這個疑問背后的真相。 ![]() 這3種情況,并非真正的善良 善良到底有沒有錯? 其實在心理成熟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事情沒有絕對對與錯,我們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而善良是我們在接受社會化的過程中,主流社會文化希望我們能夠習得的一種美好品質,內心要溫厚和善,對待別人不懷有惡意。 但是很多人錯把愚昧、無知當成了善良,比如以下這些情況就并非真正的善良,其帶來的后果往往弊大于利。 第一,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過分討好,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顯得怯懦。 我們對很多遭受校園欺凌的青少年進行過深度心理干預。這些孩子中,有很多人有明顯的“討好型人格”,對同學、朋友特別在乎、特別好。甚至不管別人提出什么要求,他們都會努力去滿足。 但他們這種非理性的付出往往無法換來平等的友誼,反而容易被人瞧不起,被當成軟柿子捏。他們甚至可能遭受背叛,比如被信任的“好朋友”聯合班上的其他同學一起對他們孤立、排擠。 這些青少年的父母也有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對待人際矛盾總是過分討好他人。他們得知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后,不知道該如何積極地應對,總是引導孩子要寬容,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遭受校園欺凌的青少年及父母都非常“善良”,他們對別人好,懂得換位思考,哪怕受到不公平對待了,也不愿意向別人發怒。 但他們這種“善良”讓他們承受了很多苦楚。比如長期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出現了抑郁癥,甚至休學在家。而父母看著孩子深受負性情緒的折磨,無法上學,內心也焦慮不已。 第二,為了幫助別人,或者承擔責任,盲目地選擇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 比如我們前不久寫過的“帶母上學”的楊元元。楊元元的母親提前退休了,楊元元沒有鼓勵母親繼續就業,反而把母親接到大學宿舍一起住,不斷滿足母親的要求。她承擔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她又認為自己必須這樣做,否則就是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可結果是她根本不堪重負,非但沒有能力讓母親過上更好的生活,自己也因此出現情緒障礙,最終自殺身亡。楊元元看似善良、孝順,但實際上,這是非理性的“愚孝”! 相關文章:“帶母上學”的楊元元自縊身亡:不良的原生家庭,要適當保持距離 無論我們是為了承擔責任,還是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我們都應該先認真考慮:我是否有相應的能力? 當我們泥菩沙過河——自身難保,還要承擔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的事情時,結局很有可能是非但無法幫助別人走出泥潭,還有可能讓自己墜入其中。 第三,不分對象、不分方法,甚至即使明知道對方是“壞人”,仍要盲目地幫助他們。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農夫與蛇》的故事。一位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農夫很可憐它,就把它放在懷里,用體溫讓它蘇醒過來。結果,蛇完全蘇醒后,卻咬了農夫一口,農夫因此死了。 很多人指責這條蛇忘恩負義,但其實“善良”的農夫更要自我反省。他為什么沒識別出毒蛇的兇殘本性?如果他本來就知道毒蛇的本性,為什么還要把它揣在懷里,讓它有咬自己的機會? 也就是說,當我們遭受背叛時,不要一味指責別人,更要反省自己為何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可能有潛在的“毒蛇”,他們就是缺乏同理心、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人格障礙患者。 有的人不懂得識別,還是捧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幫助他們,沒想到對方完全不懂得感恩。一旦我們停止了對他們的幫助,他們反而憤怒、生氣,指責我們無情,甚至可能會采取報復行為。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了3種情況。其實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看似非常善良,但其實折射出的是缺乏理性和智慧的一面。我們要不斷自我反省,盡量避開這些誤區。 而且,其實很多大眾對善良的理解也有偏差,他們所欣賞和理解的善良,并不一定是真的值得秉持的善良。所以,如果生活中有人經常夸我們“善良”,我們反而要反思和警惕:我的所謂善良到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 具備智慧的善良,才更有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善良有沒有錯”,而應該是,“如果我希望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那應該怎么做才能既利他,又不會傷害到自己和其他人”。 因為,真正的善良應該是在了解了社會運行的規律和人性的規則后,有智慧地為人處世、做一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第一,我們要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及法則,尤其不要既想要善良,又想別人同等地回報自己。 我們曾經分享過人際交往的三大法則:黃金法則、反黃金法則、以及白金法則。(這篇文章曾詳細講解:抑郁、雙相、強迫癥患者想養寵物,父母這樣做才能加快康復,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切忌抱著“反黃金法則”的心態,即“我這樣待你,你也要這樣待我”。我們要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對別人善良是我們自身的選擇,但我們無法要求和期待別人都會同等地對待我們。否則,我們很可能陷入深深的失望和心理失衡中。 所以,我建議在人際交往中主要采取黃金法則,即“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我們用禮貌和尊重的方式與別人相處,做好自己,無愧于心就行了,別人如何對待我們,是TA們的權利,我們不必強求。 第二,善良要講究對象和方法,尤其要掌握精準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學會識別生活中的人格障礙患者。 對于這一點,我們在這篇文章中給出了詳細的建議:善良要分對象,如何學會識別生活中的“蛇”,避免成為現代版的“農夫”? 而且,如果將善良看作一種有限資源的話,我認為更應該對那些跟我們三觀比較一致的、內心也同樣正直的人施以善良。這樣的人接受外界善意的援助后,往往會懂得感恩,當他們渡過難關后,也更愿意幫助其他人、回報社會。這樣的善良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當然,如果明知道對方是人格障礙患者,但我們還是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們,那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自己的能力游刃有余的前提下,有智慧地提供適當的幫助。而且,對幫助后的結果不要寄予期待。 第三,對于抑郁癥患者群體,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自我覺察,努力地走出精神內耗。 很多抑郁癥患者的內心很善良,他們甚至要求自己必須善解人意,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果太考慮自己的感受了,那就是“自私自利”。 希望這部分群體要加強自我覺察,善解人意這本身沒有錯,但不能盲目、過度地善良,乃至于犧牲了自己的權益和感受。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其實不叫善良,而是討好。這很可能體現出我們有討好型人格。 而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很可能與從小到大遭受的、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有關。比如父母并未走進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的情感需求在家庭中無法得到滿足,所以特別渴望從同學、老師和朋友處得到認同,害怕被人冷落,進而失去理性地討好別人。 當然,這里不是讓大家一味地責怪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這對我們情緒改善并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惡化親子關系,令我們的情緒波動更大。 關于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下的文章中分享詳細建議: - 曾有12萬人認同“父母皆禍害”!如何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的傷害? - 被原生家庭狠狠傷害了?將“受害者”思維轉化成“幸存者”思維,這是一把利劍! 第四,無論是出于責任,還是出于援助別人,我們做決定前要量力而行,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比如,如果別人提出了超出了我們能力的要求或請求,我們要學會勇敢地拒絕。這才是一種對別人、對自己都負責任的善良。否則,我們答應的時候很痛快,但實際上無法實現,對方很容易心生怨懟,我們的名聲也受損,鬧得雙方都不愉快。 更何況,有時候別人的求助和要求是違背道德、甚至違法的,或者需要我們犧牲自己基本的權益,有悖我們做人的底線及原則時,我們更要勇敢地說“不”!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善良”有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善良并不是讓人一味對別人好,而是要在保持理性、明辨是非、保障和保護好自己的基礎上,去做一些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 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其實并不容易。這不但要求我們有一顆赤誠的心,還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拓寬認知邊界,掌握精準的精神心理學知識,看清更多生活現象背后的真相,具備智慧,積極行善才更有意義! 熱門文章: - 中國留學博士槍殺華人導師,2個高知的悲劇給我們什么警示?如何預防? - “高考釘子戶”宣布繼續復讀,備戰第16次高考,唐尚珺如何才能掌握未來? 重要提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