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人會說:凝聚力這件事,不能用錢解決嗎?把錢分好,就行了。 我是這么看的:把錢分好,只是一個保健因子,錢對于員工來說,是他應得的部分。它不能做激勵因子。 在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中,保健因子,只能降低不滿,不能帶來高績效。 只用錢做激勵,并不見得員工,能很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打造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把錢發好是基礎。 在此基礎上,還要把下面三件事做好,哪三件事?我總結為7個字:事成、人爽、可持續。 01 事成=信念*方法*打勝仗 很多管理者,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惑:如何帶團隊做成更多的業績? 在我看來,做成一件事,有一個公式:事成=信念*方法*打勝仗。 成事,就是達成預期的目標,獲取相應的業績成果。 首先,是信念。信念,就是我們一定能成! 所謂信念,就是對事情一定能成的信仰。一定能成,是成事的基石。 一件事確定要做,那就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取得你想要的結果。 管理者,要把“我們一定成功”經常掛在嘴邊。 如何掛在嘴邊?就是要會賣夢想。何為賣夢想?就是sell目標。 現在的年輕人,都會在乎,做成一件事背后的意義是什么? 如果沒有崇高的意義,他就會覺得,在這家公司干活,就是在賺血汗錢。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我經常會被老板,sell完成目標的意義。 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你必須要回答:完成目標與員工個人有什么關系? 這時,就要找到,員工的源動力,到底是什么?每個人內心的源動力,是不同的。 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剝到底,找到他到底最在意什么,在追求什么。 其次,是方法。沒有方法,再偉大的目標,也只是紙上談兵。 信心,來源于方法。方法足夠多,員工做事,就更有信心。 沒有方法,大家做事的激情,都會消磨殆盡。 所謂方法,就是基于目標完成,所需要的流程、步驟、資源等等。 有了信念,我們就要朝著目標達成,去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沒有方法,很可能浪費資源,遲滯成果的產生。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管理者,一到月底,就會站在“高臺”上,喊“兄弟們,加油啊!” 喊完之后,他們知道該怎么沖刺嗎? 不可否認,戰前鼓舞士氣是必要的,但找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好的結果,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最后,是打勝仗。一支優秀的軍隊,往往都會有打勝仗的文化。 所有的精兵勁旅,其實都有打勝仗的文化,比如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硬骨頭六連”。 “硬骨頭六連”有三股勁:壓倒敵人的狠勁;堅持到底的后勁;百折不撓的韌勁。 打勝仗文化生生不息,新人在具有打勝仗的傳統連隊,也會被熏陶,融入到這樣光輝的連隊中。 關于打勝仗,有句話,我覺得非常重要,叫“隨時隨地制造成功”。 打勝仗,不僅要體現在完成業績目標層面,還要體現在日常,目的是為了讓團隊活在贏的狀態中。 記得我們以前,會設置很多小的里程碑式戰役,比如月初破蛋戰役。 管理者,會將業績目標,拆分成若干個節點,每攻克一個節點,大家就坐在一起小小的慶祝一下。 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團隊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此,信念,方法,打勝仗,這三件事,環環相扣。 02 人爽=賺到錢*少畫餅*多溝通 人爽,就是員工干活有底氣,有動力。 做管理,你能不能成功?就看團隊活力足不足,凝聚力強不強,員工做事“爽”不“爽”。 那管理者,要做哪幾件事,讓員工能“人爽”呢?有三件事:賺到錢,少畫餅,多溝通。 首先,是賺到錢。真正能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就是幫助員工把業績做出來,讓他賺到錢。 尤其是現在,難已經成為了主旋律。越是難的時候,大家是最想要業績,最想要結果的。 在這時,你千萬不能縮在后面,而是要沖在一線。 幫他成交,他想要成交的客戶。 這比教他技能,不斷加油打氣要有用得多,幫他樹立信心。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 其次,是少畫餅。即使是畫餅了,也要想辦法實現。 當年阿里最吸引人的,除了企業文化以外,是馬老師天天給我們畫餅。 現在很多管理者畫餅的能力,正日趨增強,但是落地能力,卻沒有任何進步。 不少人離職,就是因為消化不了領導畫的餅。 馬老師,和他們最大的區別,在于他畫的餅,最后都一個個實現了。 這里并不是說,管理者不要畫餅,畫餅這件事,在任何時期,都會有。畫餅,至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楚漢相爭,劉邦通告全軍將士:誰能殺死項羽,賞千金,封萬戶侯。 《亮劍》,李云龍會跟全團戰士說:“誰能把手榴彈扔進筐子里,或者打贏我,就可以去吃肉。” 這些都算畫餅。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讓畫的餅,“看得見,吃得到”。 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兩件事,是同等重要的。 最后,是多溝通。好的管理者,都是團隊的溝通大師。 溝通用得好,可以指揮千軍萬馬;用不好,很容易禍從口出。 有句話說得很對,80%以上的管理問題,都是溝通中出現了問題。 sell目標時,雙方很容易爭得面紅耳赤;復盤工作時,很容易產生劇烈的爭吵。 我們都知道,好的溝通,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做到好的溝通呢? 一是,對事不對人。這是溝通的前提。 很多管理者,都會把“對事不對人”掛在嘴邊,但也最容易在這個環節上出現問題。 尤其是情緒激動時,很容易從對事,變成對人,甚至上升到價值觀,一開口就說對方人品不好,變成人身攻擊。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同理心很重要。 二是,批評要一對一,表揚要公開表揚。 批評一個人時,要關起門來批評,給他留面子。 同時,表揚要公開,不管是口頭表揚,還是現金獎勵,一定要公開。 拿到臺上說,而且要在人多的時候說,這樣做,能給對方更大的激勵,他也會有成就感。 三是,疏導情緒。員工不開心時,要幫他疏導情緒。 營造一個環境,讓他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而不是讓其累積。 總結一下,人爽,就是要讓員工有成就感,有歸屬感,如何做?賺到錢,少畫餅,多溝通。 03 有成長=分享*學習*晉升 我們都知道,員工對成長是有需求的。 因此,幫助員工成長,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如何讓員工有成長?三步走,分享,學習和晉升。 首先,是分享。分享,就是要讓員工有分享的平臺和機會。 李強總理曾說:“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如何才能看到辦法?就是要讓基層分享出來。 但往往很多時候,很多管理者,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做到位。 甚至會覺得,員工每天工作都很忙了,做不做分享,都可有可無。 誠然不是,分享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讓員工產生復盤總結的能力。 員工每天在工作中,勢必會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如果不做分享,很多經驗,會流失。 在以前,我們不僅會讓業績好的人,做經驗分享,也會讓過程做得好的人做分享。 每個銷售環節,都會有高手存在,抽最好的人做分享,才能百花齊放。 其次,是學習。管理者,要給員工創造學習的機會。 在我看來,學習和工作是不可分離的。 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這是兩種最重要的形式。 最后,是晉升。要給員工,提供晉升的通道。 讓做得好的人,能有更大的平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最后總結一下。關于團隊凝聚力的打造,最主要就是三件事:事成、人爽、有成長。事成=信念*方法*打勝仗;人爽=賺到錢*少畫餅*多溝通;有成長=分享*學習*晉升。 ▍本文來源于俞朝翎 @俞朝翎 創業酵母創始人、酵母總裁班發起人 、《干就對了》一書作者,全網同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