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內結構?原子核(質子+中子)
核外結構?核外電子(在對應能層與能級上)
核外電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層
同一能層,按能量不同分成能級
任一能層的能級總是從s能級開始,s、p、d、f等能級所容納的最大電子數是一樣的是奇數1,3,5,7···的2倍
電子云(將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出現概率P=90%的空間圈出來),小點越密,表明概率密度越大
量子力學指出:一定空間運動狀態的電子并不在玻爾假設的線性軌道上運動,而是在核外空間各處都可以出現,只是出現的概率不同
量子力學把電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個空間運動狀態稱為一個原子軌道
s 電子有1種空間運動狀態(球形),p 電子有3種空間運動狀態(啞鈴型,三個相互垂直的電子云)
空間運動狀態=軌道數目
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填充順序+排布原則]
構造原理,先排4s,再排3d
泡利原理(泡利不相容/保里不相容):在一個原子軌道里,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它們自旋相反。
運動狀態不同的電子數=電子數目
洪特規則:基態原子中,填入簡并軌道的電子總是先單獨分占不同軌道,且自旋方向相同(不僅適用于基態原子,也適用于基態離子)
能量最低原理:在構建基態原子時,電子將盡可能地占據能量最低的原子軌道,使原子的整體能量最低(簡并軌道全充滿、半充滿是能量較低的穩定狀態)
核外電子排布表示方法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注意事項?
電子排布式
電子排布圖(軌道表示式)
簡化電子排布式
價層電子排布式(軌道表示式)
當出現d軌道時,雖然電子按ns、(n-1)d、np的順序填充,但在書寫電子排布式時,仍把(n-1)d放在ns前;而失電子時,卻先失4s軌道上電子
三、原子結構中與能量的相關問題
四、原子結構中與計算的相關問題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原子序數
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
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間的關系?
同位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常見的核素有?
“10e-”“18e-”微粒有哪些?
五、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
以 ns 開始,以 np 結束;每個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種類數等于所對應的能級組中所有原子軌道最多能容納的電子數
主族元素的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同主族元素原子的價層電子排布相同,價層電子全部排布在ns或nsnp能級上,主族元素的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價(O、F除外)
元素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