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和眾多國家領導人一同接見歸國的志愿軍代表。 這群年輕人剛從朝鮮戰場下來,身上還帶著血腥和金屬的氣息,顯得那么青春朝氣,英勇無畏。看到這一群后生,毛主席的臉上有著欣慰的神色。 同時他又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在戰場上犧牲的兒子,所以情緒一時有些復雜。 在挨個兒同志愿軍代表握手時,毛主席注意到了其中一位女兵。她叫解秀梅,是抗美援朝戰場上唯一一位獲得一等功的女戰士。 誰說女子不如男,這話在她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毛主席同解秀梅握手時,她做出了一個超乎所有人意料的舉動,那就是緊緊擁抱毛主席,淚灑當場。 毛澤東接見解秀梅時,解秀梅激動地擁抱毛主席 解秀梅有著怎樣的英勇事跡?這件事以后,她的人生結局又會是如何?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女中豪杰。 歸國代表,擁抱主席1952年5月,北京中南海開始籌備國家領導人接見志愿軍歸國代表的各項事宜。 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階段暫時落下帷幕,許多立功的戰士將代表全體志愿軍戰友回到祖國,向黨中央領導人匯報戰爭近況,接受國家和人民的贊揚。 毛主席作為國家領袖,自然需要親自出席這場接見儀式。可這件事對他來說,實在太過復雜。 提到抗美援朝戰爭,他總是不可避免地想到毛岸英,那個最讓他驕傲和自豪的兒子。 他知道,戰爭一定會有流血和犧牲,他的兒子和別人的兒子并沒有什么兩樣,大家的犧牲同樣英勇和高尚,同樣值得歌頌。 但他畢竟是一位父親,他也有著如常人一般的感情,也會思念再也回不來的孩子。毛岸英犧牲這件事,對他來說打擊很大,他只要一想起來就會感到莫大的心痛。 所以對于這場接見儀式,他既是自豪,又是難過。 在準備過程中,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他:
解秀梅等為志愿軍戰士表演節目 在老一輩革命家心中,男性和女性本就沒有任何的不同。男人能夠做成的事情,女人同樣能夠做成。 所以毛主席回答說:“我們軍隊的女孩兒,個個都是好樣的。要不是國家政策暫時不許女兵上前線,恐怕立一等功的女戰士還會更多。” 他們談論的這個人名叫解秀梅,今年才只有20歲。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后,解秀梅所在的部隊被選中前往朝鮮戰場。 雖然她是一名文藝兵,但她也想承擔家國重任,因此也和大部隊一起毅然決然地奔赴前線,沒有半點猶豫和退縮。 恐怕她自己也不會想到,她在戰場上竟然能有如此驚險的經歷。 解秀梅為志愿軍傷員包扎傷口 1952年5月23日,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齊聚中南海,等待著志愿軍歸國代表入場。 他們看到一個個穿著軍裝的年輕戰士依次進來,內心都十分激動。見到抗美援朝戰爭階段性的勝利,他們更是為我軍戰士感到無比自豪。 在這群歸國代表當中,一位女戰士格外引人注目。她正是解秀梅,穿著軍裝,梳著整齊的頭發,目光中透露出激動的神色。 由于她是部隊中唯一獲得一等功的女戰士,所以她被推選出來,負責給毛主席等黨內領導人送花。 過去,毛主席是她無限仰望的人物,她以為自己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文藝兵,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到主席。可她沒想到,人生竟然還能有這樣的轉折,她竟然能如此幸運。 但事實上,她的幸運都是自己爭取的,與她個人的努力和拼搏分不開關系。 她拿著花來到毛主席身前,把花遞了上去。在毛主席還未反應過來時,她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非常復雜的情緒。 解秀梅再也忍不住,主動抱住了毛主席。她的臉上滿是眼淚,好像有萬千話語想要說,但是卻無法傾訴,只能通過眼淚來發泄。 毛主席或許沒有料到,眼前這位小姑娘會作此舉動。他的表情有一瞬間的怔愣,后來又默默閉上眼睛。 有人猜測,主席當時似乎想起了遠在朝鮮的毛岸英。毛岸英和這些年輕的戰士們一樣大,他卻再也回不來了。 毛主席和毛岸英 這一幕感人的場景,被當時隨行的記者記錄了下來。這張照片也流傳下來,照片背后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 不一會兒,解秀梅就意識到,自己這樣的做法實在有些驚世駭俗。 她趕緊站起身,又從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支鋼筆和一本本子。 她對毛主席請求道:“請主席在這本本子上寫一些話吧,對于我們全體戰士來說,這非常珍貴。” 毛主席和藹地笑了笑,拿起了解秀梅手中的筆,在小本子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這是毛主席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也是代表萬千中國人民吐露的真實心聲。 如果沒有在前方拋頭顱灑熱血的志愿軍戰士,美國的“聯合國軍”在攻破朝鮮以后,下一步針對的就是中國。 如果中國東北的大門被洞開,好不容易結束了戰亂的中國人民,又將被重新裹挾到戰火當中,再次回到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態里。 志愿軍戰士們雖然表面上看是在保衛朝鮮,但實際上,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家衛國,保護背后的祖國和親人。 這張志愿軍代表和毛主席擁抱的照片傳了出去,身為主人公之一的解秀梅,她的故事,也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 奮勇爭先,保護戰友 過去剛剛參軍時,解秀梅其實從未料想到自己會上戰場。當時中國已經處于和平年代,她又是文工團的兵,所以只想在部隊里鍛煉自己的文藝技能。 但當抗美援朝的消息傳來后,她卻毫不猶豫地主動報名。她明白抗美援朝的意義,所以更愿意像無數戰友那樣,為保家衛國出一份力,做一份貢獻。 大部隊剛剛奔赴朝鮮時,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艱苦。戰士們隨身攜帶的干糧有限,吃完僅剩的食物以后,大家每天都需要外出挖野菜,這樣才能勉強果腹。 那時候,四周的野菜同樣數量有限。在分發食物時,解秀梅總是一個勁兒地告訴大家:“我不餓,還能堅持。你們男同志在前線打仗,需要補充體力,東西都先緊著他們吃。” 野菜并不是什么珍貴的東西,但是在天寒地凍的朝鮮,野餐卻能夠為戰士們提供生命能量。 解秀梅怎么可能不餓呢?她每天都要外出勞動,在部隊行軍之時,還像其他男同志一樣背上厚重的行李。 大量的體力勞動讓身體能量快速消耗,所謂不餓,也只是在自己騙自己罷了。 有人勸她:“小解,你看你這小身板,放一點兒東西下來,讓大家幫你分擔分擔。看到你這樣背著,實在是太揪心了。” 她卻回答說:“人人都能背,我怎么就不能背?別看我長得瘦弱,但我從小就干活,身上可有勁兒了。咱們女同志不比男同志差,男同志能做的事情咱們也能做。” 解秀梅在背負傷員 她這話倒是說進了不少女兵的心坎里,大家一致認為,如果不是當時的國家政策不允許女兵上前線,女戰士們早就扛起刀槍,保家衛國了。 解秀梅的身上自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雖然不能去前線打仗,但她總是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經常到最危險的地方記錄戰士們打仗時的場景。 這些場景都成為了文藝兵的創作素材,大家通過創作文藝作品,比如小品和歌曲,激勵全體戰士的作戰積極性,營造向上的軍隊氛圍。 后來隨著戰爭的深入,從前線運下來的傷員越來越多,醫療兵人數明顯不足。這群文藝兵就被劃分到了衛生所,負責對傷員做緊急的醫療救援。 解秀梅變換工作地點以后,對新的職責也非常上心。她時刻謹記自己的任務,總是以傷員們的安危為先,有時甚至不會顧慮自己的安全。 她在戰場上遇到的最驚心動魄的事情,就是一次保護傷員的經歷。 那位傷員名叫李永華,是605團的排長。當時敵人的轟炸機正在轟炸陣地,醫療兵需要緊急將全體傷員轉移到防空洞。 解秀梅發現李永華還沒有轉移,便立即沖了過去,想要帶著對方一起走。 李永華告訴她:“我現在就是個累贅,你別管我了,自己先跑。再這么耗下去,咱們誰也沖不出去。” 她說:“我一個姑娘家都不怕,你一個男子漢別廢話。咱們是戰友,我絕對不可能丟下你不管。今天我把話放這兒,要么咱們一起死,要么我一定會把你救出去。” 她咬著牙,用盡全力把李永華背在背上,拼命朝著防空洞的方向奔跑。就在他們二人快要抵達洞口時,一枚炸彈在他們的身邊炸響。 說時遲那時快,解秀梅迅速反應過來,一把將李永華撲在身上。她自己在最上方,承受著爆炸帶來的所有沖擊。 等到爆炸的余威消失以后,她立即爬起身,拉著李永華朝防空洞方向拖。 等到確認兩人已經安全后,她才終于支撐不住,暈了過去。 戰友們發現,解秀梅的四肢全是傷口,后背的衣服幾乎被炸得粉碎,身上鮮血淋漓,整個人看起來奄奄一息。 萬幸的是,經過緊急醫療救治,解秀梅死里逃生,在鬼門關門口轉了一圈,還是憑借著強大的意志力醒了過來。 恢復意識以后,她的第一句話不是喊疼,而是問人:“那個排長呢?他現在怎么樣了?” 護士告訴她:“排長被你好好護著,身上沒有什么多余的新傷。倒是你,剛才的情況簡直太嚇人了。” 聽到戰友沒事,解秀梅才真正松了一口氣。 因為在戰場上的積極表現和舍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解秀梅被授予一等功勛,成為了一等功臣中唯一的一名女戰士。 低調生活,不忘初心中南海的一次擁抱,解秀梅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的傳出,也讓大家深入了解了她的英勇故事。 雖然已經是人人夸贊的女英雄,可她卻絲毫不覺得自己有什么特殊。在戰場上救死扶傷,保護戰友,這是每一位志愿軍戰士的責任。 所以后來談到這件事時,解秀梅總說:“不光是我,換成任何一個別的人,他們都會這樣做的。” 這就是志愿軍的優良傳統,這也是中國軍隊總能克敵制勝的原因。 接受黨中央領導人接見后,解秀梅又和戰友們一起回到了抗美援朝戰場,重新投入到戰爭當中。一直到1953年戰爭勝利,她才跟著大部隊一起回國。 她手里握著一等功臣的證明,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有更好的前程。可這光鮮亮麗的榮譽,卻沒有成為她的助力。 她先是選擇回到文工團,回歸文藝兵的本職,在文藝道路上探索。后來經驗逐漸豐富,她又開始培養新兵,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 自始至終,她都從沒有因為過去的功績而驕傲自滿。一等功臣的證明,對她來說只是一段經歷,絕不是她要求特殊待遇的理由。 后來進入團委工作時,她的工資很低,再加上經常救助貧困人群,所以自己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過去的戰友對她說:“就憑你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申請什么補助都不為過。你為什么不去找政府問一問呢?” 她堅定地搖了搖頭,說:
哪怕生病住院,高額的醫療費用讓一家人生活格外艱難,她也從不主動開口。 萬幸的是,政府從一些渠道得知了解秀梅的狀況,這才能夠幫上忙。社會愛心人士聽說女英雄的困境以后,也積極捐款,幫助英雄渡過難關。 解秀梅的往事,從未被人們遺忘。 結語: 她去世之后,其過往經歷也被整理成冊,成為了英雄往事的一部分。 電影《英雄兒女》的女主角王芳,就是以她為原型創作的角色。 從影視劇中,我們只能窺見往事的冰山一角。真實存在的解秀梅,一定更勇敢,更堅韌,更值得歌頌。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照片圖片視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