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黃楊之印 本展覽展示了殷墟地區近些年的考古成果,揭示、呈現出更加全面的商代文明。 洹北商城時代 洹北商城1999年發現,早于殷墟的中商時代,揭示了鑄銅制陶等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居葬合一”的布局模式。填補了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的商早期文化和殷墟商晚期文化之間的缺環。 鑄銅作坊區發現有料礓石臺基、“熔鑄”場所、范土坑、灰坑、水井、等與鑄銅活動相關的遺跡。出土有陶器、鑄銅遺物。鑄銅遺物中發現了熔銅遺物、鑄造遺物和制作工具,主要有熔爐殘塊、范、54工業作坊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制骨作坊區位于鑄銅作坊遺址以西約200米,屬于洹北商城晚期,發現有廢料坑、灰坑、房址、墓葬等遺跡。成品主要是佩戴使用的骨笄。通過分析研究,確認了骨料種類主要為家養黃牛和少量鹿角。證實骨料在廢棄時處于尚有皮肉的生鮮狀態。發現了旋轉剝片法這一洹北制骨工匠獨創的取料方式。 這些發現填補了商代中期制骨手工業的空白,為研究從早商至晚商時期工藝技術的演進提供了豐富材料。研究表明,鑄銅、制骨作坊相連分布的現象,應與手工業生產的管理方式有關。 ![]() 制陶作坊位于鑄銅作坊西,發掘面積相對較小,目前僅發現陶窯4座。均采用“熟土區夯筑”技術,陶器生產分工顯著。發現有燒流陶器、陶坯、陶支墊等遺物。 ![]() 洹北商城時期的遺跡、遺物 陶家營遺址是一處商代中期的環壕聚落。遺址內發現了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25座墓葬中出土了豐富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發掘者認為,這是目前所知為數極少的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與洹北商城共同構成了結構清晰,級差分明的聚落遺址形態,是洹北商城北部同一時期的重要伴(衛)城。 ![]() 陶家營遺址墓葬M12。葬具為木質一棺一槨,殉狗3條,墓主為男性。隨葬器物共計37件,其中出土的銅鉞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隨葬品存在刻意毀壞的現象,如5件銅器被打擊變形或碎為多塊殘片。這種現象被稱為“碎器葬”,應當與“萬物有靈”的信仰有關。該墓屬于中商時期。 墓主應為第一批遷入陶家營遺址的人,具有較高的政治和軍事地位。M12的重要價值之一在于反映出商代中期多地人群逐步向安陽集聚的史實,可能與“河亶甲居相”或“盤庚遷殷”的歷史有關。 ![]() ![]() ![]() 鳳鳥紋石簋為石英質,仿銅器制作,直口、平沿外卷,頸為一窄形凹槽,鼓腹,矮圈足,兩耳作蟬形,下垂有珥,兩耳中間各有一蟬形裝飾,腹飾壁形紋、鳳鳥紋的組合紋飾,共有四組。其造型古樸端莊,制作精巧,是生活和藝術結合的實體。 ![]() 獸面人體紋白陶罍,通體潔白,腹內受黑沁,直頸、有磨損痕跡,深腹漸內斂,圈足直矮,以云雷紋作底,頸部飾獸面紋,腹部飾人體紋,頸腹部紋飾相連構成完整的人身獸面圖案。 ![]() 繁盛的晚商帝都 近年來,殷墟遺址核心區大型池苑、隍壕、祭祀坑、路網水網等新發現讓殷墟的城市規劃布局更加清晰。從宏觀角度來看,殷墟外圍聚落考古也驚喜不斷,辛店鑄銅遺址、邵家棚遺址、老六莊遺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新發發現,讓甲骨文中記載的“大邑商”面貌愈發清晰。 ![]() ![]() ![]() 文字-維系中華民族的基因 商代晚期,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商代文字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體系。自12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發現至今,全國已出土帶字甲骨約15萬片。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商代文字,對研究商代的歷史有重要價值,對研究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 ![]() ![]() 字形演變 ![]() ![]() ![]() ![]() |
|
來自: 榮納堂 > 《博物館中的陶器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