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喜愛荷花,詩中屢有吟詠。 白居易在出仕蘇州刺史秩滿后曾攜蓮花歸洛,種植在園中,悉心養護,一旦外出,歸來后也首先察問,“回頭點檢白蓮花。”(《問江南物》)。 當白蓮花開,白居易泛舟池上時,“自藕新花照水開,紅窗小舫信風回。誰教一片江南興,逐我殷勤萬里來。”(《白蓮池泛舟》),引起詩人對江南的美好回憶。 唐文宗大和七年,白居易在白露時節,見荷花衰敗有感而作下此詩。詩中描寫的荷花,不是宋·楊萬里所寫的:“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日紅”景致。而是進入秋天時的荷花走向衰敗時的景致。 《衰荷》 白居易〔唐代〕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這首詩的大意是: 霜露中的荷花將落未落,微微涼風吹過,衰枯的荷葉被吹干。 無人明白蕭條境的可愛之處,只繞一圈僅看一眼即了事。而不是多繞幾圈多看幾眼去品味領受其美。 這首《衰荷》是一篇動人的惜荷之作。題目中若無“衰”字,“荷”將引發美好的想象。然而乍見“衰”字,眼前仿佛浮現出荷花衰老的樣子。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人們常常喜歡在荷花盛開時去欣賞它亭亭玉立的秀美,卻很少有人去觀賞它在秋風里凋落殘敗的形象,更談不上欣賞它傲然挺立、靜待枯萎時的壯美了。 詩人卻以獨特的觀感去描摹花枝和綠葉,以一種憐愛的視角去看待自然界的榮衰更替。詩中并沒有對荷花衰殘過度渲染,更沒有孤寂凄冷的情緒抒發。 雖然秋天的露水使荷花開始凋殘,秋風的抽打使荷葉開始枯干,但又何妨,一莖殘荷、半蓬枯葉也是一種獨特的壯美,別有一番意境。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沒人能夠欣賞此時此刻荷花之所處的蕭條境界,而白居易自己對此卻是別有會心,若有所悟,繞著衰叢轉了一圈又一圈,看個不停。至于所悟、所會是什么,并沒有點明,僅留給讀者思考回味。 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境界嗎? 很難說,但卻表露了白居易觀察自然事物獨到之處。盛與衰,美與丑都辨證地互相依存轉化,盛中見衰,衰中見盛,美中見丑,丑中見美,在藝術鑒賞領域中這種現象更是隨處可見的。 那些光彩奪目鮮艷的荷花映日圖固然令人神往,而那些瑟瑟秋風中枯荷敗葉又何嘗沒有令人注目的機趣呢。宋人許棐《枯荷》就寫道:“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當時個迭青錢滿,肯信池塘有暮秋”詩意是嘲諷荷花的,與歷來的贊美之調相比,可以說是別具一格。 詩的前兩句寫秋天的露水中荷花將落未落、風中荷葉被吹干的情景;后兩句議論抒情,將無人懂得殘荷蕭條之美與自己環繞池塘細細欣賞進行對比,表現了詩人雖然年華老去,但樂得自在無為,保持自己獨特的風骨。全詩寫景富有層次,抒情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