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隨時看您愛看的內容,與我討論分享,感謝支持(資料來源嗣漢天師府) 天命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 在戰爭期間,一場大雪紛飛,一位將軍的私人車輛正在返回總部的路上,他準備參加一次緊急的軍事會議。突然,透過車窗,將軍看到路邊坐著一對年邁夫婦,在寒冷的風中顫抖著。他下令停車,詢問情況。原來,這對夫婦是在前往探望兒子的路上,因為汽車拋錨了,只好在大雪中等待救援。然而,由于這個地方很少有人經過,希望渺茫。 一位同行的參謀對將軍說:“我們必須按時到達總部參加會議,時間已經不多了,這種事情應該交給當地的警察處理。” 將軍回答道:“如果我們等待警察的救援,恐怕這對老夫婦早就在這里凍死了!” 將軍立即讓這對老夫婦上了他的車,并先將他們送到兒子家中,然后匆忙趕回總部。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善行竟然讓他逃過一次劫難。因為將軍突然改變了行進路線,敵人的暗殺行動沒有得逞。 ![]() 有些人認為這是將軍的幸運。然而,事實上,命運沒有偶然,命運取決于我們的心態。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正是將軍的善念拯救了他自己。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發生。一切都有因果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萬物之間的聯系遵循著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并不只限于道教,實際上許多其他宗教以及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等都認為這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則。 《太上感應篇》中說:“禍福不是偶然而生的,是人自己招來的;善惡的回報就像影子跟隨一樣。” 它還說:“一個人的善念雖然未實施,但吉神已經隨之;同樣,一個人的惡念雖然還未實施,兇神已經隨之。如果曾經犯過惡行,后來悔過自新,不再作惡而多行善,長時間必然會得到吉祥,這就是把禍事轉化為福氣。” 種善因將會有善果,種惡因將會有惡果。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擁有良好的命運,就要多種善因。多說善言、多行善事、多產生正面的想法。 二、吸引定則 人的命運受到其心態的決定。心態決定了所吸引的狀態。 許多父母常常憂心忡忡,為子女擔心,并以此為一種愛的體現。然而,擔心什么就會吸引什么,我們常常會引來我們所擔心的事情的發生。 有些老人擔心子女受苦,會為他們購置房產,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準備足夠的財富。然而,這樣的老人并非是慈愛的子孫,而是在欺負他們。他們認為子孫無法自謀生計,無力養活自己,所以寧愿對外人刻薄吝嗇,也要為子孫儲備財富。結果,子孫沒有學會任何經驗,只顧吃喝玩樂,最終卻面臨缺糧的困境。這樣留給子孫的財產和毒藥有何不同呢? 吸引力的法則就是這樣的:擔心什么,就會吸引什么。如果你認為世界美好,就會吸引美好的事物;如果你認為世界糟糕,就會吸引糟糕的事情。 為什么會這樣呢?科學已經早已認識到,宇宙實際上是由能量組成的幻象。不同的能量波動頻率構成了各種不同的宇宙現象。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所感應到的與之一致的宇宙能量磁場,相似的能量彼此吸引,這就是吸引規律。 人的心態往往五花八門,但最強大的心態通常會實現。越是擔心子女受苦,子女越有可能真的受苦。擔心得越強烈,幾乎成為一種詛咒。 吸引定則告訴我們,努力控制我們的心態,專注于積極、善良、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宇宙中積極、善良的人、事、物與之相應。如果一個人命運不順,則首先需要反思是否存在不順的心態,而不是更糟糕地埋怨天命。 三、合一規律 整個宇宙萬物與自己是同體的,這是宇宙的真理。越是深信這個規律,我們就越能得到靈感。 ![]() 舉個例子,有些人突然強烈地感覺到某件事情會發生,結果事情真的發生了。這是巧合嗎?并不是。因為整個宇宙萬物與自己都是同體的,所以在事情發生之前,一定會有一些感應。 能夠感應的人通常心胸開闊,懂得萬事萬物是一體的。而那些心胸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因為他們封閉自己,很難感應到任何事情。 有感應就會有相應。如果感應是好的,就要順其自然;如果感應是不好的,就要積極反思自己,看看是什么不良的心態導致了這種不良的感應。只要在結果不確定之前,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通常能夠解決掉不良的感應。 那些有成就的人往往能夠體驗到宇宙萬物的一體性,因此他們的直覺和靈感非常強烈。因此,他們能趨利避害,實現自己的事業。 四、專注原則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往往在最放松、最不計較、最專注于當前的時候,事情會變得非常順利,令人意外地順利。這就是專注于當下所帶來的奇跡。 ![]() 過去已經成為回憶,未來尚未出現,只有專注于當下才是真正能夠行動的起點。 積極地調整思維,專注于當前,并從內心安心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才能改善命運。 五、二八原則指出,我們能否實現一個目標,其中二成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努力,而八成取決于我們的心態。 一個事情對于生活的影響,二成的影響是立即顯現的,但剩下的八成往往需要在后續的生活中逐漸顯現。 因此,擁有耐心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成功要經過長時間的忍耐。方向正確,思維正確,但還需要足夠的耐心來等待。 ![]() 六、應得原則指出,你所得到的東西都是你應得的,它們是你通過自己所做的行為而獲得的“應得的獎勵”。 我們所得到的宇宙的祝福,與我們為宇宙所做的貢獻相一致。 如果你奉獻了愛,你就會得到愛;如果你奉獻了恨,你就會得到恨。如果你奉獻了恨卻期望得到愛,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了凡四訓》中說,擁有千金者是值得擁有千金的,應該餓死的人最后必將餓死。這就是這個原則的含義。 我們所希望而沒有得到的東西,只能說明命運還沒有準備好給予,我們需要從內心尋找原因。 ![]() 七、利他原則與應得原則密切相關。越多利他,我們所應得的就越多。幫助他人最終也是對自己的利益。正如《道德經》所說:“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生命在利他的過程中,通過付出能量循環來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舍得”。越懂得舍棄,我們所得到的就越多。只有追求得到而不舍棄,能量就會僵死。 例如,經常讓別人快樂的人最終也會變得快樂。常常給予別人痛苦的人,最后也會自己痛苦。經常布施的人,布施的越多,收獲也越多。 ![]() 經常思考以上七條原則,并遵循天道規律,我們將能享受到自在的人生。 |
|
來自: 薔薇55f4bzvji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