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時,害怕向他人提出不同的見解,總是擔心別人會覺得你故意和對方唱反調,讓對方不悅。
看到別人不開心了,你會立刻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錯了,惹到了對方,然后小心翼翼地去觀察對方的臉色。
別人求助你時,即使自己很忙或者無能為力,但出于怕影響和對方的關系,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總是委屈自己,壓抑自己。
甚至安慰自己: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邊界不清晰”的表現。
每個人都應該有心理邊界,有了邊界,你才能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
丨明確哪些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需求;
丨哪些是別人的事、別人的需求。
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和情緒,本質上是一種越界的行為。
別人心情低落,可能是遭遇了不幸,受到了委屈,或者只是想起了不開心的事,不一定與你有關。
你卻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勞心勞力地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這是對你自己的不公平。
你會變得邊界不清,可能與這樣幾個原因有關。
丨第一,低自尊感。
擔心別人不高興,往往是出于對自身價值的懷疑和低自尊感。你可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所以就會用討好的方式來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丨第二,過度關注他人評價。對你來說,自己的 價值是由別人的評價和認可來確定的,一旦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或拒絕,你會非常敏感和不安,所以你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不敢表現自己。
丨第三,存在社交焦慮。過去你可能在社交中遭遇過一些不好的經歷,比如被拒絕、嘲笑或批評,所以你對社交產生恐懼和不信任,害怕與別人發生沖突,于是總是遷就別人,希望以此避免矛盾,維持關系。
或許你的方式一開始會有效,別人覺得你很好相處,和你接觸。
但長此以往,你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傷害。
丨首先你總是犧牲自己的需求,壓抑真實的想法,別人就會習以為常,不再關注你的感受,這時候你會更加崩潰。
丨其次,由于沒有展示真實的自我,這樣建立的人際關系缺乏真實性和親密度,無法真正親近起來,導致關系隨時可能崩塌。
那么該如何擺脫這種總是“害怕別人不開心”的心理呢?
或許你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尋求改變。
看看那些敢于表達的人:
他們在表達后,別人是不是就不再跟他們相處呢?
你總是順從別人,別人就都圍著你轉嗎?
既然不是,那為什么不能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呢?
你可以通過 這樣的反思和積極思考,逐漸改變自己的認知。
同時記錄下自己的成就和優點。
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可自己的價值后,你就不會過度依賴別人的評價了。
你可以記錄下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然后嘗試找到證據來反駁這些想法,并替換成更積極的評價。
當你想遷就別人了,先冷靜1分鐘,想想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這么做:
是真的發自內心想幫助別人?
還是只是出于內心的不安和愧疚,想要彌補什么?
通過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別人的情緒綁架,做出符合自己內心真正認可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