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方子,名叫敦復湯,來自近代大醫張錫。 張錫純不僅醫術高超,給方子起名也很有意思。 我們來看這個敦字。這個字很少單獨用,如果用它來組詞的話,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敦厚。 敦厚后來才被用來形容性格,但一開始說一個人長得敦厚,一般來說肯定是指身形健壯,頭面開闊,天庭飽滿之人,而不是瘦得皮包骨頭,尖嘴猴腮之人。 因此,張錫純給方子起這個名字,我們應該也能看出這個方子的其中一個作用,是讓人長得健壯,最適合用它的,是那些久病體弱,瘦骨嶙峋的人。 的確,在張錫純的醫案中就記載了一個沈陽的患者,這個人呢得了一場大病,雖有幸治好了,但人一直很瘦弱,吃什么都不長肉。在北方那樣嚴寒的地方生活,那時又沒有暖氣,對身無二兩肉的人來說冬天實在是難熬。后來張錫純就讓他堅持服用敦復湯三個月,藥服完了,人也漸漸變得壯實起來。 人要身體好,先天后天一個不可少,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這個敦復湯側重補的就是脾腎這兩個地方。 補脾腎的方子不少,這個敦復湯又有哪些獨到之處,什么樣的情況下最適合選擇它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方子。 組成:野臺參12克,烏附子9克,生山藥15克,補骨脂(炒,搗)12克,核桃仁9克,萸肉(去凈核)12克,茯苓4.5克,生雞內金(搗細)4.5克。水煎服。 方中野臺參為出產于野臺山一帶的黨參,個條粗壯,肉質肥厚,味甘清香,品質特優,為黨參中之珍品。是補脾益氣,穩固中焦的上好藥材,脾胃好了,我們就算吃普通的食物也能從中吸取我們需要的水谷精微。 第二個藥為大辛大熱的烏附子。烏附子就是黑附子,歸心腎脾經,能溫一身之陽,補命門之火。這個藥出現,說明患者必定是陽虛比較厲害了。這樣的人有什么特點呢?一是怕冷,有些人常年手腳冰涼,一到冬天日子就特別難過。除此以外,身體缺少陽氣,人會特別沒精神。那些大病久病之人基本都有這個特點。然后因為陽虛,身體里的水液不能被氣化,會滯留在身體里,因此陽虛厲害的人會有浮腫,浮腫特別容易出現在下肢。用了附子,就好像在命門處點了一把火,讓整個身體熱起來。 加上能溫腎助陽的補骨脂,使元陽堅固,骨髓充實,同時能把身體里的精元固住,不讓它們流失。 有了這兩個藥,陽虛之人的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等癥狀就基本解決了。 上面三個藥,把脾腎之陽都考慮到了,下面就該輪到補脾腎之陰了。 核桃仁能補腎溫肺,潤腸養血。用于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寒喘嗽等。補骨脂配核桃仁,正是補腎壯陽名方青蛾丸。它可可直達下焦,將下焦的陽氣補足。 生山藥脾胃肺腎均補,且能滋陰,因此在這個方中用量最大。這是考慮到前面幾個藥藥性比較熱,容易耗傷津液。山藥質潤多汁,等于在一口燒得很旺的鍋中舔水,不讓鍋里燒焦。并且山藥帶黏液,有澀精之效,能像銀行一樣將補的成果守住。 同樣一個有收澀作用的是萸肉。萸肉是指山茱萸,味酸澀,性微溫,既能補肝腎,又能收斂,它跟山藥一樣,同樣能像銀行一樣將補的成果存好。 然后出場的是雞內金,雞內金以健胃消食能力強出名,用上這個藥,平時不愛吃飯的人也能胃口大開。此外,這個方子里補藥比較多,用上雞內金,能讓吃進去的補藥盡數發揮作用,一點也不浪費。 最后用上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茯苓,泄腎中濁陰,這樣就達到了既補又泄的目的,使得吃進去的補藥,能被身體吸收利用的就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利用的,就從小便當中排出去,不留在身體里成為危害。 用了以上藥以后,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均得補,元氣也得到提升。 張錫純用藥一向比較平和,附子這種藥他是很少用的,這個方子里既然出現了附子的身影,說明他出此方的目的既是為了培土補腎,讓久病之人復原,也是為了解決病人虛寒的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適合使用這個方子的人,必定是脾腎陽氣不足,一向有手腳冰冷,腰膝冷痛,經常受涼腹瀉,尿頻,身體瘦弱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