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題亮相】 “擺渡”一詞,在《百度詞條》中有如下意向:1.用船將人或物運載過河;2.乘船過河;3.擺渡用的小舟。 “擺渡”一詞,會引發你怎樣的聯想呢?請以“擺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內容自選,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審題導引】 “擺渡”一詞的三個意向,就是我們立意時的三個大角度。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個意向,既有“實”的含義,也有“虛”的指向。“實”,可寫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用船將人或物運載過河”“乘船過河”“擺渡用的小舟”,可以敘述故事,寫成生動記敘文;可以發表議論,寫成議論文;也可以抒發情感,寫成散文。 “虛”,即化實為虛,用相似聯想思維,將“擺渡”的三個意向“遷移”。比如,想到作家、詩人、藝術家,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升華人們的靈魂,將人們從卑下、低俗、迷茫“渡”到高尚、高雅、明晰的“彼岸”去,就是“用船將人運載過河”, 作家、詩人、藝術家就是“擺渡人”,他們的作品,就是“擺渡用的小舟”。 再比如,史鐵生用寫作做船,將自己從頹廢“擺渡”到了光明的彼岸。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俯拾即是。 【學生佳作1】 擺渡――渡過困難的河谷 內蒙古林東一中 于澤 古渡口,一支竹篙,一葉小舟,行者到了對岸。 每個人都行走在自己的生命河流中,走過心中明明滅滅的悲喜,看透這世間諸多的人情冷暖。這一過程,就像蜿蜓的小河最終匯入大海,必須經過漫長跋涉,必須經過海嘯巨浪、飛沙走石的磨礪。擺渡自己,渡過困難的河谷,登上人生的彼岸。 樂觀是槳,擺渡人生。 在困難虎視眈眈的威逼下,消極的人總想逃避,總想放棄,總想怎樣怎樣揮霍掉倒霉的一天;而積極的人,會向困難發出挑戰,會笑對命運不公,會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積極的人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沃爾特·迪斯尼從起初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個童話故事的百萬王國,是因為他的樂觀積極。當他第一次向銀行家提出這個夢想時,他受到的是嘲笑的待遇,而他卻以樂觀的精神繼續投身于他的“歡樂世界”。一次他積欠了銀行450萬,銀行緊討不舍,而他卻笑笑:“還記得我們當初連1000元都借不到時嗎?而今卻可以欠450萬,情形倒還真不錯呢!”正是因為他的樂觀瀟灑,讓一無所有的他與總統一樣同為美國人熟知。 堅持是帆,擺渡人生。 做事最忌半途而廢,黑暗與黎明只差幾步遠時,人們往往被困難的囂張而嚇倒,而退縮。只要多堅持一秒,離成功就近一秒。“如果地球是圓的,那便可以通過極近的路程到印度。”哥倫布的這個夢想,在他空等了17年以后,終于起航。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67天,沒有陸地的蹤影,卻歷經波折,狂風巨浪,海上風暴,水手們都已失望了。當水手們開始退縮時,只有哥侖布還要勇往直前;當水手們惱羞成怒要求返航折回,要叛變殺了他時,他的回復仍是“前進,前進”,他的執著,他的堅持;讓美洲新大陸終于被發現。哥侖布揮動堅持的船槳,渡到了勝利的彼岸。 信念作船,擺渡人生。 強者的信念是一種動力,推動自己的人生到美好的彼岸; 弱者的信念只不過是表面的托辭,他們不會為信念付諸行動。若要深究,弱者的信念,只是吹捧自己的借口。霍金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理論物理學界唯一與愛因斯坦相媲美的傳大物理學家,可霍金卻是一個中樞神經殘廢,肌肉嚴重萎縮,失去行動能力的殘廢人。因為求生力的頑強,促使思維著的大腦依然蓬勃地工作著,擁有無可限量的人生希望和創造潛力。而體魄健全、研究條件一流的學者們,又有幾個能夠獲得如此的榮譽?霍金在痛苦中堅守自己的信念,把信念作為動力,從苦難中發現人生的突破點,獲得了震動天文界的重大成就。 生活總是會有無盡的痛苦與困難,總是擊打在心靈最脆弱的地方。困難是一定會遇到的,用樂觀、堅持、信念來擺渡自己,渡過困難的河谷,渡到人生的彼岸。 古渡口,竹篙輕點,彼岸就在不遠。 簡析 開頭,設置了一個場景“古渡口,一支竹篙,一葉小舟,行者到了對岸”。這個場景,文字簡潔,卻能把讀者帶入到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好似展示了一幅畫,作者在觀畫后展開了思考,寫出了這篇優秀文章。 結尾,同樣刻畫了一個微縮的場景“古渡口,竹篙輕點,彼岸就在不遠”。這個場景,與開頭的場景形成呼應,同時,又有畫面漸行漸遠的意境,給讀者“余音繞梁”的回味。 【學生佳作2】 讀·渡 內蒙古林東一中 劉珊珊 夜幕低垂,深掩門,俯臥床上,進入讀書之旅。 忽覺讀書就是一種改變,仿若渡河,從此岸渡到彼岸。 渡身。 閱讀,調適擱淺在碌碌生活的疲憊。 眉宇間總緊鎖著本不屬于青春的疲倦,每天支撐著一百多斤的身體匆匆馳過一段了無新意的路線,一遍又一遍。每一個關節似乎都被一個巨大的鈑手松了松,又松了松。伴著陣陣酸痛,身體向下墜。 一盞暗燈,一本書籍,隨心所欲的姿勢。喜歡在夜深人靜時讀書,萬籟俱寂;只有從體內散發出的一股推動粘稠血液循環的力量敲打著機體,微微作響,按摩著身體每一方患處,那滋味遠比悶頭一覺解乏得多。讓身體柔軟下來,翻來周國平的《安靜》,我享受這種靜默的交談,無需挪動身體卻似一直奔跑著,身心越發明快起來,疲憊順著書頁的縫隙,消逝。渡到了舒松的彼岸。 渡情。 閱讀,舒展糾結于落落紅塵的愁若。 匆匆的腳步,踩碎了自己的影子,都市的喧囂浮華,情感的日漸荒蕪,每天記在計劃本上的行程,固定了我們的生活足跡。人與人之間日益冷漠、隔閡,我懂得了什么是貧瘠、空洞。情感的荒蕪才是真正的蒼白。時常咂摸著一本書的扉頁,來回地摩挲著。翻開《簡愛》,翻開《感動人的108個故事》,那里蘊藏了情感最大化的渲泄,我如癡如狂地閱讀,情感的蒼白無助不再,余下的只是書本中陣陣情感充沛的書墨香。翻開書本,尋找情感的依托,文字在我心中掠過,猶如群雁飛過,我聽到了情感之望拍動的聲音。閱讀,渡我到真情之岸。 渡心。 閱讀,軟化徘徊在紅塵喧囂的粗糙。 粗糙的主靈正是在閱讀中得到軟化,讀書時有一種淡忘一切的愉悅,軟化我心逐漸成為一塊軟玉,然后低下頭去用文字讓自己的心靈蘇醒。閱讀《阿Q正傳》,我慚愧于自己曾有過的自欺與愚昧;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從心底中敬佩海倫·凱勒以自己的心靈做框架,描繪出對光明的向往。渾濁的雙眸愈變清晰。萬千思緒也在閱讀中滌蕩,逐漸地安靜下來。 原來,心靈也張揚起來。閱讀,渡吾心至于達觀。心的天空蔚藍高遠。 抬頭望窗外,疏星點點,夜已闌珊。 簡析 文章層次清晰,語言優美。作者巧妙地把讀書比作“擺渡”,形象而又貼切。 開頭,設置了一個靜夜讀書的場景。這個場景,如畫面般閃過,讀者就會進入靜謐的、安詳的夜的情境:靜夜讀書,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而且,靜夜讀書,很容易引發讀書者的思考;也就是說,安靜的夜晚,是思考最易萌發的時刻。那么,下面的文字——思考的內容——也就順理成章地汩汩而出了。 結尾處也設置了一個場景,與開頭相呼應。這個場景顯示了時間的推移,同時又有思考雖然已經結束、思考的余波還在蕩漾的效果。 【學生佳作3】 尋找人生的渡船 內蒙古林東一中 王宇飛 電視上,一位名人侃侃而談。他說,成功的人,是善于尋找渡船的人。 是呀,在人生的過程中,平凡的人大都學會了享受生活的饋贈,而最終成功的人則是那些敢于尋找和開拓的智者。我信奉這句話,因為它闡明了一種簡單的智慧:當你航行的水域風平浪靜,主動“找尋”會讓你航行得更遠。 逆流中尋找合適的渡船。 世界著名的美國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小的時候是個內向、靦腆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同齡的孩子都不愿和他在一起,因為他什么都不會。然而他的父親幫他找到了一條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渡船。在發現他的魔術天賦之后,父親鼓勵他學下去,最終成就了這個影響世界的成功人士。 當你身在低谷,沮喪和消沉無疑將使你加速走向失敗。這時應換一種方式,就像“鍋底法則”,當你身陷鍋底,其實每一個方向都是朝上的,就看你能否主動尋找能搭載你的渡船,并努力向上游擺渡。 前進中尋找發展的渡船。 有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航船得到加固,或許應適時地減少一些負重。被美國權威財經雜志《福布斯》連續兩年評為“中國零售連鎖十大風云人物”的中國年輕高經執行官衛哲,就是在一次次職場轉折中,使能力得到一次次的提升的。通過從高級主管到基層職員,他以這樣的方式進入一個又一個領域。很多人稱贊他的“衛氏跳槽學”,而事實上,他只是善于找到最好時機發現自己的渡船并不斷渡過不同港口的人,他的成功向我們揭示,在尋找人生渡船的過程中,你會渡過一個個對于生命至關重要的渡口,并通向成功。 輝煌中尋找穩固的渡船。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曾是央視當紅主持人,而她選擇在那樣一個輝煌時期赴美留學,多年后事業真正達到巔峰時期的她說:突如其來的危機感讓我想到,不選擇另一條路充實自己,我這條路走不遠的。人們稱贊她有諸葛亮一樣的神機妙算,而事實上她只是明白并實踐了一個大多數人都不愿相信的道理——停留在一條水平線的輝煌不經過跳躍并向上游擺渡,是持續不了多久的。 人生的航行,應該努力尋找新的渡船。在發現新的機遇,新的挑戰中方能擺渡到生命的至高點,完成一次充實,完美的航程。 關閉電視,我的思緒還在翻騰。 簡析 此文,是設置場景情境的典型文章。 開頭,設置了電視節目訪談的場景,名人的話正好引出本文主題。請注意,這個場景可能是虛擬的,但是虛擬的場景卻正好為表達設置了很好的情境。 有了場景中名人的那句話,作者借此展開思考,一篇優秀作文就有了最好的寫作“由頭”。 結尾,與開頭的場景相呼應;又能取得“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學生佳作4】 舟·渡者·彼岸 內蒙古林東一中 張帆 命運里有一條長河,橫亙在理想面前。彼岸傳來遙遠的召喚。 路的這邊,孤獨地守望,望眼欲穿,卻等不到那一方小舟。這是艱難的抉擇,是止步不前,還是乘風破浪!或許,自己是最好的渡者。 以筆為舟,渡向光明的彼岸。 在腥風血雨、黑暗如磐的長夜里,魯迅選擇奮筆疾書,萬千筆墨化作一把銳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動腐朽組成的陣營。先生的筆,是時代漂洗的沉默,足以鋒利地刺痛任何齷齪的丑類。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或許是先生對自我的構畫。其實,先生在人生的大部分時候都很無奈,很失望;但他始終都未曾放棄過希望,始終未曾終止過吶喊。先生以筆為舟,把自己的心渡向光明的彼岸,縱使再大的無奈與失望也化為希望。 以夢想為舟,渡向平等的彼岸。 1968年4月,一顆邪惡的子彈終止了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我有一個夢想”的呼聲卻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馬丁·路德·金,黑人的領袖,一生都在為種族平等而奔波,支撐他的是一個崇高的夢想:建立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社會。他成功了,盡管他已看不到這個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夢變成現實,但今天的黑人,伴著“我有一個夢想”的吶喊,驕傲地站在美利堅的國土之上。金,以夢想為舟,把百姓的靈魂渡向了平等的彼岸。 以丹心為舟,渡向忠義的彼岸。 冰冷的刑具,動搖不了他的信念;猙獰的面孔,打消不了他的忠心。文天祥,南宋最后一根棟梁,倒在了元朝烏青的大門之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與死的抉擇,降,是榮華富貴;爭,是身后美名。他的選擇為后人留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抹壯麗。這一天,他的血映紅了元朝漆黑的天空。文天祥,以心為舟,把自己的氣節渡向了忠心的彼岸。 命運的長河,依舊在滾滾前流。魯迅、金、文天祥,選擇了做自己的渡者,堅定地邁出了向前的一步,擺渡自己走向心中那片圣潔。 做自己的擺渡人,才能更確切地知道自己的心將要駛向何方。路的這邊,不再需要孤獨守望,只因我們已擁有最好的擺渡人,助我們乘風破浪。 命運的長河邊,彼岸傳來召喚…… 簡析 三個人物事例,作者轉換角度使用,對表達“擺渡”的主題起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開頭,作者設置了一個場景:大河橫亙,彼岸在呼喚。這個場景,正好與文題相合,而且,又有讓讀者走進情境、同作者同喜同悲的作用。 結尾的場景,回應開頭,文字雖至此,意味在延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