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印花始于唐中晚期的錘牒“模造技法”,經五代過度至宋早期成熟,并由此產生定窯在整個燒造歷史中最精美的印花器物。至宋晚期,由于全國文化升騰的現象,定窯直接采用緙絲、博古、書畫等粉本直接制模,并結合定窯先進的覆燒技術,生產出大批繁縟富麗的印花產品,從而此階段影響才巨大。 北宋時期定窯被定為皇家用瓷,印花紋飾因此有所突破。其精雅的紋飾逐步采用線條表達。至北宋晚期、金代多直接取材于富麗的緙絲圖案,基本脫離了宋早期紋飾疏朗、畫面平鋪的風格。 當時的緙絲粉本基本都出自宮廷,代表當時最高的審美情趣,很符合了纖麗婉約的宋人審美情趣。馮先銘先生在80年代論述定窯印花技法時說:“北宋時定州既產瓷器,也盛產緙絲,定窯印花紋飾就來源于緙絲。”
這種宮廷緙絲紋飾的典型器為宋定窯牡丹紋大盤,印花云龍云鳳大盤等。龍、鳳歷代都是民間不可以使用的紋樣,所以,如果有一件瓷器的印花紋飾是龍、鳳紋樣,則代表其為皇家御用的。
定窯宮廷印花瓷每一件的印花圖案都十分精美、富麗繁縟,它們構圖嚴謹,層次分明。而且由于定窯匠師直接采用緙絲粉本制模,那些刻模的定窯工匠甚至可能都是刺繡大家。
到了金代,定窯的印花工藝尤為興盛,雖因戰亂定窯在金代初年曾遭到破壞,但至遲到大定年間,定窯又重新恢復和昌盛起來,雖說胎釉較宋晚期差些,但精美的紋飾曾一度超越宋代。 金代印花盤開創出口沿花邊及帶有一定斜度的菊瓣紋樣式,突出了盤中心印花主題的藝術效果,使整個盤子有很高的藝術情趣。
盤口先外折再上翻,最外沿為百褶花口,外折圈印有蓮瓣花紋。 再向內為均勻分布的百褶紋樣。盤底是百蝶穿百花的傳統蝶戀花紋樣,寓意甜美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釉色暖白。背面略有氣泡瑕疵。 器物保存完好。 冀藏文化網拍平臺 曲陽定窯遺址曾出土四件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印花模子,其刀法剛勁,線條嫻熟,構圖嚴謹,說明金代定窯印花工藝具有很高的水平。足以說明,單就印花裝飾而言,金代定窯不僅繼承了宋代的工藝水平,而且使之更趨繁榮。
印花,需要先制作模具,然后將拉坯后未干的器物倒扣在模上進行拍印,稍后取下進行修坯,再入窯燒制。 另外,因為有北宋覆燒法的支持,印花模具的優勢大大發揮。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產量,而且產品規格統一,最大限度減少器物的變形,使胎體輕薄的印花器物更加規整。定窯堅致潔白的胎體和清透的釉色,從而使富麗繁縟的印花紋飾清晰精美,也符合當時愛慕虛榮、粉飾繁華、文氣十足的宋人審美情趣。 定窯當時為宮廷燒制精美御用品,也帶動了民間富裕階層大量使用定瓷的風氣,所以產量和質量快速提升,其對后世影響也大。這也是定窯作為北宋時期北方白瓷體系代表的根本所在。 質量好,審美佳和官方認證。 我司這兩件鳳紋印花瓷,便如之前所說,為皇家用器。并且都是鳳穿花紋樣,鳳穿花大家也知道,這是一個傳統的宮廷紋樣,都做為后宮用品紋樣,還不是品級低的妃嬪可以使用的。果不其然的是,這兩件的制作水平很高,器形周整,胎體精細均勻且薄,釉層薄而均勻,白中閃青。 大家細看它們的紋樣。
定窯印花精品。紋樣精細、清晰,構圖滿而不悶。線條優美流暢、形象生動鮮活。鳳凰翎羽、菊花萼片都分毫清晰。碗底中心為雙魚紋樣。是金代經典的紋樣類型。 口沿刮釉,足底施釉,為某種覆燒法燒制。底部無款。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光潤閃青。碗型周正,小圈足。原來有碎裂,今已修復完整。全品。 宜于陳設觀賞。 冀藏文化網拍中心 金代的鳳紋基于宋代溫文爾雅的時代精神特點,此時的鳳紋圖案呈現出雋秀柔美、怡然祥和、生動細膩的神態,形制漸漸趨于程式化。在延續唐風的基礎上又進而細致入微地刻畫與強調。此時的鳳紋羽翼開闊而層次豐富,造型的刻畫細膩而委婉,尾羽悠長飄逸,顯得靜謐而幽雅。 這兩件明顯區別于民間用瓷,很是難得。
造型端莊不失俊秀,紋飾纖細流暢而生動,胎釉勻均柔和而細膩潤澤。 圖案為模印鳳凰蟲草紋,轉印紋飾清晰,線條纖細流暢。鳳凰翎羽、花心葉脈、昆蟲眉眼皆有表現。 紋飾設計也非常精細,盤壁上飾有桃、李、菊三種花卉,分別以一只蝴蝶相隔,蝴蝶形態不甚相同。盤底紋飾以荷葉、并蒂蓮、蓮蓬打底,鳳凰盤旋于上,口銜花枝。 該件保存完好,品相上佳。 冀藏文化網拍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