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路線圖 公元618年,隋帝國爆發了戰爭,戰火很快燒到了洛陽。玄奘大師來到都城長安,當時的寺院已經破敗不堪。玄奘大師選擇南下,開始了他七年的游學生涯。七年時間里,玄奘大師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國家。他勤奮地學習佛教典籍,努力理解佛教精髓,也訪問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試圖徹底地讀懂佛法。然而,越是多讀書,越是發現自己的“無知”,疑惑開始困擾玄奘大師。一顆安分的心慢慢變得有些不安分了。 決心西行 公元625年,玄奘大師結束了長達七年的游學生涯,第二次來到了長安。而此時,隋滅唐立,此時的長安變得很是安穩,沒有戰爭的困擾。一次偶然的機會,玄奘大師在長安遇到了一位來自印度的高僧波頗法師,兩人如遇知音。玄奘大師從而知道了印度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以及通曉一切佛法典籍的高僧戒賢論師。于是,玄奘大師下定決心要去西方古印度求取西經、尋求佛法。 就在玄奘大師請求西行的那年,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向初立國門的大唐發動進攻,大唐實行禁邊政策,嚴禁百姓外出,玄奘大師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回絕了。同行的幾位僧人都退縮,只有玄奘大師還在堅持…… 離開長安 在被官方拒絕出境之后,玄奘大師一邊學習古印度語,一邊在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終于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大唐發生了霜災,為了應付霜災,官方允許長安百姓外出,就這樣,玄奘大師乘著這次機會離開了長安,此時玄奘大師僅僅28歲。 在古代,中國人要去印度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海路,另一條是陸路。在當時,海路還不算發達,所以只能走陸路,這條陸路就是我們后來所說的絲綢之路。 來到涼州 一個月以后,玄奘大師來到了涼州。涼州是當時的軍事要道。因為涼州地處大唐和突厥人之間,而兩國的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涼州軍隊戒備森嚴,沒有來自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玄奘大師也不例外,只好在涼州設立道場,一邊講佛,一邊等待著離開涼州的機會。 但是,一次一個密探向涼州官方告密,于是涼州最高長官勒令玄奘大師立即返回長安。而執意西行的玄奘大師最終感動了涼州最高長官,在兩位僧人的掩護下,悄悄地離開了涼州城。 來到瓜州 離開涼州的玄奘大師從此隱姓埋名,晝伏夜出,沿著河西走廊來到了瓜州。瓜州向西而行就是大唐邊界。于是玄奘大師悄無聲息地住在一家客棧里面,等待著離開的時機。 公元627年秋天,一個叫李昌的地方官員找到玄奘大師,拿著一份發自涼州的通緝令,通緝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大師。可是萬萬沒想到,李昌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當面撕毀了官牒,但是要求玄奘大師必須馬上離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玄奘大師收了第一個徒弟石槃陀,并幫助玄奘大師偷渡出境。 玄奘西行壁畫中玄奘牽著赤瘦老馬,旁邊胡人石槃陀隨行石槃陀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在瓜州附近有一個佛寺叫東千佛洞,在東千佛洞里面滿是佛教壁畫。其中,有一幅唐僧取經圖就是唐僧和一只猴子在參拜菩薩。很多學者認為石槃陀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或許胡人茂密的毛發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 五座烽火臺 離開大唐邊界將要進入的是八百里沙海,所以必須在邊界處的五座烽火臺處取水,才能有穿越八百里沙海的機會。而就在此時,石槃陀想要殺死玄奘大師,這個橋段是任誰也不會想到。在這戒備森嚴的邊界,石槃陀怕玄奘大師被守軍發現而受到牽連,便先下手為強,向玄奘大師下手,企圖殺死玄奘大師。可是并沒有得逞,在玄奘大師發誓賭咒絕不供出他之后,石槃陀這才慢慢離開。就這樣,第一個徒弟離開了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需要獨自一人面臨著無法預知的未來。 玄奘大師獨自一人來到第一烽火臺,到了晚上,偷水的玄奘大師被當時的守軍發現,被帶到大唐邊關將領面前。好似冥冥之中,真的有神仙在幫助著玄奘大師。大唐的邊關將領王祥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玄奘大師在涼州講佛時,名聲早就已經傳到了邊關之中,對于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邊界守衛來說,玄奘大師這樣的高僧就是心靈的最高導師。當聽到玄奘大師的法號時,邊關將領就已經決定放玄奘大師離開了。 第二天早上,玄奘大師離開了第一烽火臺,聽從了王祥的建議,直接前往第四烽火臺,因為那里有王祥的宗親,也是信佛之人。到了第四烽火臺,裝好水源備好了干糧,直接繞過第五烽火臺,來到了八百里大漠,莫賀延磧。 莫賀延磧
玄奘大師毅然決然走進了大漠。但行進一百多里后,玄奘大師的水袋被打翻了。他只好回烽火臺取水。 向東十多里后,玄奘大師想起了“絕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斗爭之后,他告訴自己:寧愿向西而死,絕不往東而生。 此時的玄奘大師,與其說把自己的生死交給這八百里沙漠,不如說是托付給了佛祖和菩薩。饑渴、勞累的玄奘大師在沙漠中出現了幻覺,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誦《心經》來驅除恐懼,支撐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進的玄奘大師一度昏迷倒下。 夜晚,玄奘大師慢慢蘇醒過來,繼續向西而行,即使并不知道是不是西邊,不過沒有堅持太久。最后,精疲力盡的棗紅瘦馬突然發現水源,這只識途的老馬最終拯救了玄奘大師的生命。玄奘大師在此休息了一天就繼續西行,兩天以后,他走出了莫賀延磧,踏進了西域的伊吾國(現在的新疆哈密縣)地界。按唐朝當時的邊界,這應該是玄奘大師出國后進入的第一個國家了。
伊吾在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玄奘大師第一次感情外露。畢竟玄奘大師剛剛在八百里沙海九死一生,也恰恰是這八百里沙海,讓玄奘大師第一次對生命充滿了感激之情,這個勇士留下了眼淚。 在伊吾,玄奘大師停留了幾天,便打算上路,繼續西行。 要想通往古印度,玄奘大師只能選擇兩條路,北道和中道,中道是廣袤的沙漠,剛剛穿越八百里沙海的玄奘大師心里陰影面積實在太大,所以玄奘大師選擇北道的草原。 高昌國王命令伊吾人,必須把大唐的高僧送到高昌,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高昌 就這樣,懷揣著忐忑之心的玄奘大師來到了高昌。高昌國(今吐魯番一帶)國王麴文泰見到了大唐高僧玄奘大師后,非常欣賞,極力挽留。他希望留這位大唐高僧在身邊,替他參謀國事,當時他夾在強大的大唐和兇悍的突厥人之間左右為難。他挽留住玄奘大師的決心極其強大。而玄奘大師表明了“只為求法,不可半途而廢”的態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絕食抗爭。 在絕食第四天的時候,已經餓暈過去的玄奘大師打敗了麴文泰,麴文泰沒想到玄奘大師有如此決心,放著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受,執意西行。 在《西游記》中,唐僧是大唐皇帝的弟弟。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大師和高昌王麴文泰在佛陀像面前結拜為兄弟。麴文泰也親自用極其卑微的語氣寫了封給突厥可汗的信,要求照顧一下“奴仆的弟弟”。 這樣的高昌王,讓自幼父母雙亡,只能棲身佛門的玄奘大師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這是玄奘大師第二次真情流露。玄奘大師承諾,西行歸來之際,來高昌講經說法三年,作為感恩。
焉耆 麴文泰用舉國之力幫助玄奘大師西行。《三藏法師傳》記載,麴文泰為玄奘大師購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提供了足夠20年的路費,換算下來的話,相當于一千五白匹良馬。除了準備錢以外,還為玄奘大師準備了25個隨從,4個徒弟外加一位叫歡信的官員。 公元624年冬天,玄奘大師離開高昌,前往焉耆國,焉耆國往西是龜茲國,過了龜茲翻過蔥嶺就走出了西域。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焉耆是一個國無綱紀,法不嚴明的國家,強盜經常出沒。就是在這里,玄奘大師受到了驚嚇。 一群強盜、手拿大刀、騎著馬匹向玄奘大師隊伍沖了過來。不過看到穿著特別,他們也不敢造次,拿了一點錢就走了…… 到達焉耆國都城的玄奘大師受到了冷落,高昌國和焉耆國因為搶奪收稅權正在掐架中……在焉耆國休息一晚上之后,玄奘大師一隊人上路了。 龜茲 到達龜茲的玄奘大師受到了龜茲國王的熱情款待,一是龜茲一直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興盛;二是玄奘大師此時身份不一樣了,以前只是大唐高僧,現在人家是高昌的皇親國戚。 在龜茲,“宗教情感和美妙的生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這讓遠道而來的玄奘大師沉浸佛的光輝之中。”《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大師 在龜茲停留了兩個月,一邊講經一邊等待著春天的到來,春天到來時蔥嶺山上的雪開始融化,才能翻越雪山。 蔥嶺、凌山 凌山(天山第二高,汗騰格里峰)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北端,玄奘大師選擇在這里翻越蔥嶺。在這支30人的隊伍里,沒有誰有翻越雪山的經驗,也沒有人明白前面會有怎樣的兇險。靠的就是一顆勇敢的心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自信。 《三藏法師傳》記載,“凌山抬頭仰視望不見邊際,散落兩邊的冰塊,或高百尺、或廣數丈。”這段時期,玄奘大師為了保存體力,所以沒有做過多的記錄。但是就現在而言,沒有任何高科技,沒有任何人前去搜救,能夠越過雪山,著實讓人佩服。“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其中包括玄奘大師的兩個徒弟。 公元628年春,玄奘大師終于穿越雪山,走出了西域,從此進入了中亞。 碎葉城 玄奘大師繼續向西北走,就到了碎葉城(現在的吉爾吉斯北部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碰巧,西突厥的葉護可汗正在這一帶打獵。玄奘大師去拜見葉護可汗,并把高昌王準備的介紹信及禮物等送上。葉護可汗很是高興,特地選派了一個通曉西域各國語言和中國語言的翻譯官,送玄奘大師到迦畢試國(現在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同時,葉護可汗也為玄奘大師備下了給沿途各國國王的國書,要他們保護玄奘大師。 當時,西域各國都是西突厥的屬國,有了葉護可汗的大力支持,玄奘大師要通過這些國家進入印度,就要方便很多了。 玄奘大師等一行人馬離開碎葉城,穿過一片沙漠,又經過了十來個國家,就到了迦畢試國。因為過了迦畢試國再往前,就是北印度的地界,不屬于葉護可汗統治的范圍,西突厥的翻譯官就回去了。 玄奘從伊吾國到這里,大大小小經過二十多個國家。從離開長安那天到如今,恰恰是一年。這一年,玄奘大師二十九歲了。
印度 公元628年秋,歷經千辛萬苦的玄奘大師終于進入了古印度地界。這時,他身邊的隨從已經所剩無幾。 古印度由大小70多個國家組成,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那爛陀所在的摩揭陀國位于今天的印度比哈爾邦。玄奘大師一路南下,渡了幾次大河,穿過濕熱的叢林,授戒山中的盜匪,但令玄奘大師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眾多的佛教圣跡,他還有幸在那揭羅曷國見到了佛頂骨舍利。 游歷了幾個國家后,玄奘大師來到了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一帶)。此國是佛教歷史上第四次結集佛典的地方,有相當完備的經典。迦濕彌羅第一高僧僧稱法師認為玄奘大師才智很高,還專門為其開課。玄奘大師在這里停留了兩年左右,鉆研了大量的佛經,還深入學習了梵語。 公元631年,玄奘大師坐船沿恒河順流而下。 當他沉醉在圣河的風光中時,突然從兩岸樹林里沖出了一大伙強盜,玄奘大師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 幾年來,玄奘大師在路上沒少遇到強盜,不過是破財消災的事。不料,這伙強盜不但要財,還要命。原來,信奉突伽天神的他們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時候了。 強盜們認為相貌出眾、儀表堂堂的異域僧人玄奘大師能滿足女神挑剔的要求。 玄奘大師的口才沒能改變強盜們的主意,他們已經在做祭祀的準備工作了。 玄奘大師只有念誦彌勒菩薩,希望生命結束后,能往生在菩薩身邊學習佛法。突然,天氣大變,狂風飛沙、樹木折斷、巨浪掀船,強盜們見天神發怒,這才放了玄奘大師。 又一次死里逃生的玄奘大師,繼續行走兩千多里,游歷了佛陀的故鄉、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國就在眼前了。 在距離那爛陀兩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大師去一座寺廟參拜了菩提樹——佛陀坐在此樹下覺悟成佛。 聯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多是佛教衰敗的景象,悲從中來的玄奘大師哭訴道:“佛成道的時候我在哪里啊?我為什么不早生一千年?佛法凋零的時候,我才趕到這里。” 雖然相隔千年,玄奘大師相信他追尋到了佛陀。 公元631年秋,行走幾萬里后,玄奘大師終于達到了心中的圣地:那爛陀寺。當時的那爛陀作為學術中心,不僅學習佛教經論,還學習世俗經典,包括醫學、數學、邏輯學等,堪稱一所綜合性大學。 在那爛陀寺,年過百歲的戒賢法師花費15個月,專門為玄奘大師開講最根本、最重要的佛典:《瑜伽師地論》。這在印度轟動一時。 如饑似渴的玄奘大師在那爛陀攻讀5年,學習了大量佛經,還特別研讀了梵文。之后,求知欲旺盛的玄奘大師又花費3年時間,幾乎走遍了全印度,他不僅瞻仰了大量佛教遺跡,還隨時停下來向學有所長的人學習。 公元640年春,玄奘大師回到了那爛陀,他準備返回長安了。但戒賢法師卻希望這位得意弟子開設講壇,與瑜伽派的攻擊者辯經。古印度的辯經非常激烈,失敗者要么是歸于贏得一方門下,要么選擇自盡。對于玄奘大師而言,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講經,他關系到那爛陀的精神領袖戒賢法師的一世英名。幾次開設講壇辯論之后,兩個講壇的學術門徒最后都歸集到玄奘大師門下,對手逃跑了,瑜伽學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隨著玄奘大師聲望的傳出,玄奘大師引起了兩個國家國王的注意。一位是東印度的國王,一位是戒日王。并且戒日王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在全印度召開一個宗教學術辯論會,由來自大唐的高僧玄奘大師作為論主,戒日王本人擔任主持。 當時到來的有二十位國王,僧人三千。 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們或博學多識,或口才出眾,行進的車輛,飄揚的經幡,方圓幾十里,人滿為患,擁擠不堪。 根據印度的規矩,辯論要設定獎懲制度,作為論主的玄奘大師主動提出如果有人能夠破解他的觀點,一定斬首相謝。就這樣,大會一連舉行了十八天,許多有學識、有才干、有地位的人登臺和玄奘大師辯論,但沒有一個人能辯倒他、能找出他論文中的破綻。就這樣,玄奘大師大獲全勝,名震五印度,在五印度的學者當中,沒有一個人不佩服他的。玄奘大師不僅被大乘教的教徒們所推崇,被尊為“大乘天”,也被小乘教的教徒們所敬仰,被尊為“解脫天”。這一年,42歲的玄奘大師在佛教的發源地,在佛教文化的中心,以高深的佛學修養被尊為一代佛學大師。 來源:95135郵幣資訊 作者:郵來郵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