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時評】為什么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巴比倫、埃及、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恒河流域的印度這三種文明,或出現了斷檔,或被改頭換面,而只有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傳承。 這是為什么呢?自從人類邁入文明的門檻以來,中華民族就以自己創造的燦爛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華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我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度,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只有東面是海洋。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區域。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黃河、長江橫貫東西,眾多支流形成密密麻麻的網狀。這樣的地理環境,十分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成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 二是龐大的文化規模。主要發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宏大的文明規模。黃河流域有79.5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有180萬平方公里,再加上眾多支流所形成的區域,總面積約有幾百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巨大的范圍內展開的中華文明,必然會產生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滲透力、傳播力和同化力。歷史上雖然遭受過多次外部力量入侵,甚而至于部分國土淪喪,但是,“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有著頑強生命力的中華文明,從未被擊垮,被征服。 相較于其它三種古文明,都是相對集中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對于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無力抵抗。因此,它們中斷了,而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 三是穩定的傳承機制。這就是科舉制,也就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的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三年一次,考中者稱為舉人,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舉人可以于第二年參加在京師舉行的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可以參加同年4月的殿試。“金榜題名”的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三甲多人,皆賜進士或進士出身。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結束,前后延續了1300年。它打破了血緣世襲和政治壟斷,動員了全社會廣大的知識精英,把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傳統、核心價值作為必修課,代代相傳。雖然科舉制在晚期逐步走向了僵化和保守,但其維護中華文化的歷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是智慧的文字結構。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使用的文字,被稱為“漢字”。它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其顯著特點是字形和字義的聯系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義性。漢字的表義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單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容易辨識,利于聯想,這也為傳播、傳承和推廣閱讀帶來極大的便利。漢字,包括文言文,相對于西方的文字而言,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因而能把文明和智慧傳承下來。可以說,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不是偶然的,其中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智慧。漢字很優美,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這也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五是強烈的大一統觀念。在《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著名詩句。這里的“天下”“四海”,都是指天子所支配的中國境內廣大地域。這是《詩經》這部儒家經典用詩的語言表達的“天下一家”和“大一統”觀念。 孔子認為,天下一統的集中體現,是國家大事由天子發號施令,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天下一統的基本保證,是全國上下政令的統一。集中論述孔子關于天下一統思想的經典,是《禮記·禮運》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孔子晚年作《春秋》,也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大業。《春秋公羊傳》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就是“大一統”思想。《公羊傳》提出,區別“華夏”與“夷狄”的標準,不是種族膚色,而是“先王之道”,也就是以禮樂為中心、以和諧為價值追求的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關于“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這是一個事關中國統一、事關中華民族融合的重要思想觀點,對于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團結和共同發展、對于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09年7月29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先生《構建我們的道德與倫理》的文章,他指出:“近代歷史學家曾就中國歷史文化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歷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至此?結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然有一種偉大的力量寓于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文化,它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定要珍視本民族的人文精華,領悟儒學的人生智慧所孕育出來的生命美學,挖掘其不可磨滅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歷史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