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代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共53年) 01 五代,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定都于開封和洛陽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jù)于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前蜀、后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10個政權(quán),合稱五代十國。 中國古代以正統(tǒng)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區(qū),占據(jù)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qū),以正統(tǒng)自據(jù),故后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余政權(quán)被稱為割據(jù)勢力。 五代指這五個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統(tǒng)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原王朝,十國為割據(jù)政權(quán)。 五代一般不是某一個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間的特殊歷史時期。 五代與十國并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jù)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jié)束后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02 1.后梁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共16年 ![]() ▲ 后梁太祖朱溫 1、后梁太祖朱溫 生卒年:公元852年—公元912年 年號:開平、乾化 在位時間: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 廟號:太祖 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出身貧寒,從小不務正業(yè)。黃巢起義爆發(fā)后,他參加了起義軍,以戰(zhàn)功升任為大將。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政權(quán)后,任命他為同州(今陜西大荔)防御使。后來,唐軍包圍了長安,在形勢危急的緊要關(guān)頭,他投降了唐朝。后被唐僖宗重用,搖身一變成為宣武節(jié)度使。當年,黃巢率領(lǐng)齊軍攻打朱溫守衛(wèi)的汴州時,朱溫寡不敵眾,就向李克用求救。在李克用的幫助下,終于解決了被圍之困。然而,朱溫回到汴州后,表面上對李克用殷勤招待,實際想伺機將其害死。幸好幾名親兵誓死護主,李克用才突圍逃走。從那時起,李克用就和朱溫結(jié)下了仇怨。李克用逃回晉陽后,一面上表朝廷,請求懲辦朱溫,一面聲言要親率大軍報仇雪恨。這讓實力不及的朱溫倍感焦慮。 公元888年,朱溫拉攏忠武節(jié)度使趙犨一舉消滅橫行河南的蔡州節(jié)度使秦宗權(quán),解除了后顧之憂。接著,朱溫又開始向東、北兩個方向擴張,兼并了感化鎮(zhèn),泰寧鎮(zhèn)、天平鎮(zhèn),占領(lǐng)了兗、曹、濮、齊、棣、沂、密、許、鄭、滑等州,實力超過了河東的李克用。當朱溫掃除東西障礙,兼并天下之際,李克用也在加緊并取鄰道。但是由于他制御無方,軍紀敗壞,使所并地區(qū)很難鞏固,已經(jīng)收復的方鎮(zhèn)不久即叛離。于是,李克用陷入東奔西走、手忙腳亂的被動地位。 公元901年,朱溫應宰相崔胤之邀,帶兵入關(guān),大肆屠殺宦官。情急之下的宦官挾持唐昭宗投靠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不過,李茂貞的勢力遠遠比不上朱溫,幾次大戰(zhàn)后,便兵敗被俘。攻下鳳翔后,朱溫牢牢地控制了唐昭宗,而唐王朝政權(quán)也完全掌控在了朱溫手里。 公元902年,朱溫興兵直逼晉陽。李克用連戰(zhàn)皆敗后打算突圍,逃往云中,在諸將苦諫下,李克用才決心奮力反擊。最終,李克用打退了朱溫的軍隊,解救了晉陽之圍,保住了根本之地。此后李克用再不敢與朱溫抗衡。在清除了外部障礙后,朱溫不僅做起了帝王美夢,還立即付諸了實踐。 公元905年,朱溫派人暗殺了宰相崔胤,逼迫唐紹宗遷都洛陽。同年八月,又派人將唐昭宗殺死,立其第九子,年僅13歲的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帝。嗜殺成性的朱溫又大肆屠戮唐室宗親,并將當時朝廷30多個主要官員全部殺死,尸體投進黃河。 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哀帝退位,自己稱帝,國號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梁,朱溫即是梁太祖。至此,統(tǒng)治了289年的唐王朝宣告結(jié)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 2、后梁末帝朱友貞 生卒年:公元888年—公元923年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在位時間: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謚號:無 廟號:末帝 朱友貞,后梁末代皇帝。 公元913年即位,在位10年。朱友貞是朱溫第三子。朱友貞天性沉默寡言,好舞文弄墨,整日與儒生方士為伍。 到了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夏天,被加官為檢校司空、東京馬部軍都指揮使,但他依然是謹慎克己。朱友珪篡位后,朱友貞以弱示人,實則暗蓄實力。 后梁鳳歷元年(公元913年)二月八日,朱友貞與謀臣等發(fā)動宮廷政變,逼死朱友珪,并在開封即位,成為后梁最后一位皇帝。天雄軍節(jié)度使楊師厚自擁立朱友貞登基以來,矜功自傲,根本不把這位登基不久的年輕主子放在心上。 后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楊師厚病卒,這對朱友貞來講不啻天翳福音,他想趁此機會將楊師厚所領(lǐng)魏博一分為二,弱其勢力,誰知卻激起兵變。北方宿敵李存勖克平幽州、占有河朔,勢力大增,此時便乘勢入據(jù)魏州。魏州為后梁北方重鎮(zhèn),魏州一失,河南之地頓失屏障。朱友貞聞訊,不禁感嘆道:“大勢已去。” 后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夏,李存勖偷襲鄆州成功,后梁首都開封被包圍起來,朱友貞不肯就此罷休。他挑選親信,分頭出城,擾亂敵營。可這些親信都各自奔命,一去不返。朱友貞無奈,又召群臣計議,宰相鄭玨請求帶著玉璽向晉軍詐降。朱友貞問:“時至今日,我決不會吝惜什么璽印,如果這樣,能有效嗎?”鄭玨低頭想了許久才說“恐怕無用”。大臣們失聲大哭,朱友貞也放聲痛哭。回到寢殿,朱友貞感到已走投無路,召進禁軍將領(lǐng)皇甫麟,嚶嚶詔令:“我無力自裁,卿可助之。”皇甫麟先殺朱友貞,繼而自殺。后梁的最后一個皇帝就這樣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2.后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共13年 ![]() ▲ 后唐莊宗李存勖 1、后唐莊宗李存勖 生卒年:公元885年—公元926年 年號:同光 在位時間:公元923年—公元926年 謚號:光圣神閔孝皇帝 廟號:莊宗 李存勖,后唐的建立者。祖籍隴右金城(今甘肅蘭州)唐末軍閥李克用長子,母貞簡皇后曹氏。 公元923年即位,在位3年。李存勖統(tǒng)一了混亂的北方地區(qū),卻志驕意滿,不再處理朝政,終日淫逸,致使叛亂頓起。 唐天祐五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亡,24歲的李存勖繼承皇位。當時,河東的重要門戶潞州上黨,已被梁兵圍困了整整半年,晉王李存勖利用一次大霧天奇襲梁營,梁軍大敗。朱溫深嘆:“生子當如李存勖,我的那些兒子簡直如同豬狗!” 后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年末,晉王李存勖與后梁在臨濮縣(今山東鄄城西南)胡柳坡展開決戰(zhàn)。這一場惡戰(zhàn)下來,晉、梁雙方兩敗俱傷。李存勖滅梁不成,就引兵回到魏州,留李存審堅守已取得的河南城鎮(zhèn)。胡柳惡戰(zhàn)后二三年中,晉、梁多在黃河沿岸爭城奪地,未有大的戰(zhàn)事。 后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晉王存勖在諸將、諸藩鎮(zhèn)的勸進聲中,在魏州稱帝,國號“大唐”,史稱后唐,建元“同光”。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春夏,李存勖派太子李繼岌和郭崇韜伐蜀。在此次戰(zhàn)爭中,郭崇韜體恤民生,深受百姓愛戴,平定蜀地后,蜀人請留郭崇韜鎮(zhèn)蜀。李存勖立即起疑,馬上下詔令郭崇韜率軍返朝,不久設(shè)計殺死郭崇韜。李存勖唯恐郭崇韜一死有人趁機起事,就派伶人們四出探查,如有反常者,或得罪了伶人、宦官的,馬上就被誣蔑為郭氏一黨,滿門抄斬。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公元925年,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兵變,亂軍以趙在禮為首,占據(jù)鄴都(即魏州)。大致與此同時,伐蜀先鋒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琛也擁兵反叛。前往平叛的李嗣源剛率軍到鄴都,軍中又生兵亂,李嗣源由于被人誣陷,在部將鼓動下,擁兵南下造反。 李存勖聞訊大驚,他一面調(diào)兵遣將,一面率軍親征,但此時軍心已散,人心浮動。他派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三千騎前去挑戰(zhàn),姚彥溫卻臨陣投降了李嗣源,派指揮使潘環(huán)率軍護衛(wèi)糧草,潘環(huán)干脆把糧草運給了叛軍。李存勖率軍勉強行至萬勝鎮(zhèn),諸軍叛逃已達萬余人。李存勖為穩(wěn)住軍心,特地向軍士們說:“魏王又送來西川金銀50萬,到京城后都賞給你們。”士卒們紛紛回答:“陛下賞賜已晚,雖有重賞,人亦不感圣恩。”李存勖嗚咽流涕,悲不自勝。李存勖只得率殘軍于當晚進入洛城,李嗣源馬上尾隨占據(jù)了汜水關(guān)。不久,城內(nèi)叛亂士兵越來越鄉(xiāng),大臣將帥星散而奔,李存勖被亂兵射傷倒地。此時,身旁既無臣,又無士卒,鷹坊人善友扶他至絳霄殿抽出箭矢。李存勖口渴求水,善友又奔告劉皇后,劉皇后派宦官送去一杯酪漿,李存勖飲后立亡。李嗣源入城后即帝位,葬李存勖于河南新安縣之雍陵。 2、后唐明宗李嗣源 生卒年:公元866年—公元933年 年號:天成、長興 在位時間: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謚號:升德和武欽孝皇帝 廟號:明宗 李嗣源,后唐王朝第二代皇帝。本名藹估烈,沙陀部人。李克用養(yǎng)子,生父霓為雁門部將。在位7年。他打擊豪強官僚,廢除苛捐雜稅,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后唐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zhuǎn)。李嗣源為人沉默寡言,但在戰(zhàn)場上各顯神勇,被譽為“李橫沖”。 郭崇韜后,名臣宿將人人自危,李嗣源也成為伶人宦官讒害的目標,數(shù)次險些被殺。貝州兵變爆發(fā)后,李嗣源奉命平叛,但軍隊嘩變,李嗣源被部下?lián)砣豚挸牵ń窈颖迸R漳)。城中兵變首領(lǐng)趙在札請李嗣源在河北稱帝,李嗣源尋找借口出城。部將石敬瑭、中門使安重誨認為此次與叛軍共入鄴城,已失去皇上信任,不如借此機會公開起兵,攻占洛陽。李嗣源自思已無退路,便同意了他二人的意見。李嗣源馬上分派使節(jié)到各地進行聯(lián)絡(luò),沒多久,河北的多數(shù)節(jié)度使,以及河南的泰寧(今山東競州)、齊州(今山東登封)等使相繼歸附,李嗣源兵力大增。這時汴州(今河南開封)刺使孔循遣使到李嗣源營中,對他說:“若你能在皇帝之前抵達,汴州就歸你所有。”當天,李嗣源令石敬瑭入汴州。李存勖被殺后,李嗣源在蕃漢馬步使朱守殷的主動邀請下率軍入城。 李嗣源進入洛陽后自稱監(jiān)國,實際上與皇帝無異。然后立即派人四處捕殺李存勖的兄弟子孫。這樣,李嗣源就成了后唐第二代君主,史稱明宗,改元“天成”,并改名為“亶”。在明宗李嗣源統(tǒng)治的幾年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財力不足,官吏欠俸,士兵欠餉。李存勖與租庸使孔謙只顧橫征暴斂,不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與民休息,弄得民不聊生,終于導致傾覆。李嗣源雖不識字,但長年在外征戰(zhàn),對民生民苦有所了解。尤其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他深知李存勖之所以覆滅的根源,加之稱帝之時已60多歲,豐富的閱歷與政治經(jīng)驗,使他成為五代君主中比較成熟的一位政治家。為了改善財政困境,穩(wěn)定局面,李嗣源入洛陽不久,即誅殺李存勖朝的租庸使孔謙,廢除其所設(shè)立的苛斂條目。同時,不許各地額外征斂,蒯吏以下官員不許向皇帝進貢,不許豪強官僚兼并土地、侵凌百姓。還嚴格規(guī)定:后宮只能留宮人100人,宦官30人;朝中官吏,凡是有名無實的一概廢除。經(jīng)過如上努力,后唐的社會生產(chǎn)與財政狀況明顯好轉(zhuǎn),府庫充實,糧食富足,有的州一文錢就可以買到一斗糧。 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五月,李嗣源突然中風。十一月中旬病情加劇。秦王李從榮入宮探視,李嗣源已不能抬頭,走出宮門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以為李嗣源已病危,便決定先下手為強,率衙兵入宮奪皇位。次日晨,李從榮率步兵、騎兵千余人在城中天津橋列陣。李嗣源立即命孟都指揮使發(fā)兵討伐李從榮。李從榮沒想到父親還活著,立刻驚慌失措,但很快就被活捉斬首。聽到李從榮的死訊,李嗣源心中還是萬分傷心,幾次昏死過去。他令人到鄴都召宋王李從厚,準備讓他即位。 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宋王到洛陽的前一天,李嗣源就病逝了,終年67歲。葬于洛陽縣徽陵。 3、后唐閔帝李從厚 生卒年:公元915年—公元934年 年號:應順 在位時間: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謚號:閔皇帝 廟號:無 李從厚,后唐第三代皇帝。明宗第五子,母為昭懿皇后夏氏。 公元933年即位,在位4個月。李從厚16歲時,封宋王。李從厚與兄長李從榮雖為同胞兄弟,但性情差別很大,他好讀書,禮賢下士,品性懦弱,平時對李從榮極其恭敬、順從。 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二月,明宗李嗣源死后,李從厚即皇帝位。19歲的李從厚即位后,很想勵精圖治,不過,他在政務上優(yōu)柔寡斷,掌握不住大綱,朝廷大權(quán)被朱弘昭與馮贊掌握。朱、馮二人自恃有擁立大功,在朝中橫行無忌。 朱、馮二人都出身胥吏,沒有戰(zhàn)功,對朝中與地方的重臣宿將十分顧忌。為了削弱藩鎮(zhèn)勢力,他們提出一個“換鎮(zhèn)”的方案,就是把一些重要地區(qū)的節(jié)度使互相交換。這一措施引起各節(jié)度使的極大不滿。 后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潞王李從珂打起“清君側(cè)”的旗號在鳳翔起兵。李從厚聽到鳳翔起兵的消息,只在朝堂上啼哭,派出去的人馬全都投降了李從珂。三月,李從厚見京城已無法據(jù)守,只得出奔衛(wèi)州。第二天,宰相馮道入朝,至端門,才得知李從厚出奔。于是馮道與百官急忙亂紛紛地涌向城西的上陽門,迎接潞王李從珂的到來。潞王到來后,太后下令廢李從厚為鄂王。又過了兩日,潞王在明宗樞前即皇帝位。閔帝去世時,年僅19歲。無謚號。 4、后唐末帝李從珂 生卒年:公元886年—公元936年 年號:清泰 在位時間: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謚號:無 廟號:無 李從珂,后唐第四任皇帝。本名王阿三,鎮(zhèn)州定人。父平民王氏,母宣憲皇后魏氏。在位兩年。李從珂10歲時,其母魏氏被唐朝騎將李嗣源擄取為妻,他成為了李嗣源的養(yǎng)子。閔帝即位后,對他十分猜忌。 后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朝廷施行換鎮(zhèn)計劃,令李從珂任河東節(jié)度使。部下將佐紛紛勸他不能輕離鳳翔。李從珂遂決心推翻閔帝。這年三月初,朝廷攻打李從珂的諸道軍馬在鳳翔城下投降,潞王李從珂聲譽大振,馬上擁兵東進。一路上,潞王軍勢如破竹,朝廷的軍隊紛紛投降。四月,李從珂入洛陽城。馮道率百官勸進,李從珂對他們說:“我此行也是迫不得已,待皇帝歸來,先帝安葬,我還要回到鳳翔。”但入城的第三天,太后便令潞王李從珂即皇位。這樣潞王李從珂就成了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末帝。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藩將石敬瑭起兵謀反,大敗唐軍,許多藩鎮(zhèn)見行勢不好,開始向石敬瑭靠攏。末帝派出的征討將軍也時有投奔對方者。形勢如此,他只得下詔親征。末帝到達河陽后,遲遲不肯北上,整日醉酒悲歌,不理軍務,臣下有勸他北上的,他說:“卿毋言,石郎使我心膽墜地。”到閏十一月,石敬瑭與契丹聯(lián)手,陸續(xù)擊潰各地唐援軍,各地州鎮(zhèn)紛紛降伏石瑭。末帝見事已至此,只得狼狽地回到洛陽。他一離開,河陽守將就投降了石敬瑭。末帝見大勢已去,只得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登上言武樓自焚,終年51歲。骨灰被葬于徽陵一帶。 3.后晉 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共11年 ![]() ▲ 后晉高祖石敬瑭 1、后晉高祖石敬瑭 生卒年:公元892年—公元942年 年號:天福 在位時間: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謚號: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廟號:高祖 后晉的開國之君石敬瑭原為后唐沙陀貴族,自幼喜讀兵書。曾在后唐的開國戰(zhàn)爭中多次救護李存勖、李嗣源于危難之中,遂李存勖、李嗣源稱帝后,皆將石敬瑭視為心腹。李存勖特封他為河東節(jié)度使,李嗣源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嗣源死后,后唐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權(quán)力爭奪,最后明宗義子李從珂篡位自立。李從珂自立后,對手握重權(quán)的石敬瑭猜疑頗大,二人矛盾日益尖銳。當李從珂決定將石敬瑭調(diào)離河東時,石敬瑭決定起兵反唐。由于石敬瑭在河東的兵力不足以抵擋后唐的進攻,因此石敬瑭決定求救于契丹。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燕云十六州(今屬河北和山西)給契丹,并對契丹首領(lǐng)耶律德光稱“兒”。當時耶律德光正苦于無法進入中原,石敬瑭借兵一事正應了他的心意,怎可能不答應?因此大喜,迅速派精兵援助石敬瑭,并大敗后唐軍隊。 公元936年,契丹和石敬瑭的聯(lián)軍一舉攻入洛陽,大敗后唐。李從珂自殺,后唐亡。耶律德光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帝,改元天福,國號晉,移都開封。石敬瑭則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并將之前的許諾全部兌現(xiàn)。不過,石敬瑭這“兒皇帝”并不好當,其“割地稱兒”與“武力奪位”的做法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對,而把持軍權(quán)的各地將領(lǐng)亦漸生二心。因此,在石敬瑭稱帝開國后不久,各地就接連爆發(fā)叛亂,其兩位皇子皆在叛亂中被殺,這給予了石敬瑭極大的打擊。為了平定叛亂,石敬瑭堅決執(zhí)行“依附契丹”的政策,而且還引入“毒刑”。只要是被他懷疑猜忌的朝臣、權(quán)貴,甚至是親信,皆慘死于此。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逝,其侄石重貴即位。石重貴登基后,決定脫離對契丹的依附,遂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契丹對此自不能坐而不視。 公元944年,契丹興兵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zhàn),互有勝負。 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任命姑父杜威為元帥,率兵抵擋契丹。結(jié)果杜威卻效法石敬瑭,暗中勾結(jié)契丹,只要契丹答應立他為晉朝皇帝,他就率領(lǐng)后晉主力軍投降。這對于契丹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豈能不答應? 公元947年,契丹軍隊一舉攻入開封。而失去主力軍的石重貴根本無力抵抗,只能被迫投降。石重貴以及妻妾子女被俘虜至契丹,受盡了磨難和侮辱,幾年后皆客死異鄉(xiāng)。這個被契丹擁立的國家最終被“父國”所滅。古語說得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套用這句話來形容后晉的歷史再合適不過,真是“成也契丹,敗也契丹”啊! 2、后晉出帝石重貴 生卒年:公元914年—公元964年 年號:天福、開運 在位時間:公元942年—公元947年 謚號:出帝 廟號:無 石重貴,后晉第二代皇帝。父石敬瑭,兄石敬儒,母太妃安氏。石重貴是石敬瑭的長兄之子,他的父親死后,石重貴被石敬瑭收為己子。石敬瑭在死前曾囑托宰相馮道輔立幼子重睿,但馮道與天平節(jié)度使、侍衛(wèi)都虞侯景延光卻認為天下多事,應立年長者為君。于是石敬瑭病亡的當天,石重貴便被擁上帝位,是為后晉出帝;其即位時未改元,兩年后才改元“開運”。景延光手握兵權(quán),又自認為有擁立之功,便專擅朝政。出帝石重貴雖心中有數(shù),但照舊玩樂不已,在即位第三天,即遣人迎進寡居的馮夫人,納為妃子。這位馮夫人原是石敬瑭養(yǎng)子石重胤之婦,生得頗有幾分姿色,石重胤死后一直寡居鄴都。馮夫人得寵,她的嫡兄馮玉自然也雞犬升天。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馮玉與景延光平分秋色,共執(zhí)大權(quán),成為后晉的關(guān)鍵人物。后晉與契丹的關(guān)系在石敬瑭末年就出現(xiàn)了一些嫌隙,朝中大臣對向契丹稱臣一事早已厭倦。因此,出帝初即位時,景延光等人主張向契丹的告哀書應當稱孫,不稱臣。誰知契丹主得知后大怒,立即派兵南下。石重貴派天雄節(jié)度使杜成迎戰(zhàn),杜威臨陣倒戈。沒過多久,契丹軍列陣于皇城南門外。 出帝自焚不成,就只好出降,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后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正月一日,契丹主入開封,晉文武百官出迎郊外。五日,契丹降出帝為負義侯,遷往契丹境內(nèi)。到契丹境內(nèi)后,契丹主在建州城北數(shù)十里外,劃出50余頃土地,出帝及其隨行人員就在這兒建造房舍,耕種土地,過起了流放生活。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出帝死于建州。 4.后漢 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共4年 ![]() ▲ 后漢高祖劉知遠 1、后漢高祖劉知遠 生卒年:公元895年—公元948年 年號:天福、乾祐 在位時間: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謚號: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 廟號:高祖 劉知遠,后漢的建立者,公元947年即位,在位不足一年。劉知遠少時以牧馬為生,后為后唐明宗李嗣源麾下騎將。石氏晉國初建,劉知遠任侍衛(wèi)馬步都指揮使。石敬瑭死時,劉知遠據(jù)地河東,對契丹的屢屢南下不聞不問,河東兵馬很快增至5萬,勢力之強,遠過于其他藩鎮(zhèn)。至后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正月,契丹入據(jù)開封,俘少帝,劉知遠仍不肯入援,只是調(diào)兵遣將,防守四境。契丹滅亡后晉以后,劉知遠決定興兵自立。同年二月十日,劉知遠稱帝,自稱不忍改后晉正朔,又不喜歡當時的出帝石重貴年號“開運”,遂使用晉高祖石敬瑭的“天福”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同年,劉知遠至洛陽,在開封的后晉百官派人迎候,劉知遠下詔凡受契丹任命者都不必憂懼,仍可留任原職。但他秘密派人殺死了李從益與王淑妃,他不愿意這位隨時有可能被擁立為皇帝的人繼續(xù)存在。九日,劉知遠進入開封,改國號為漢,仍用天福年號。各地藩鎮(zhèn)陸續(xù)上表稱臣,其中包括握有重兵的天雄節(jié)度使杜威、天平節(jié)度使李守貞。 2、后漢隱帝劉承祐 生卒年:公元930年—公元951年 年號:乾祐 在位時間:公元948年—公元951年 謚號:隱帝 廟號:無 劉承祐,五代時期后漢末代皇帝,劉知遠之子。劉知遠死后,劉承佑即位,朝廷內(nèi)部有顧命大臣楊邠、史弘肇和王章等專權(quán),外有郭威擁有重兵,威望震主。于是,隱帝為保其權(quán)利,大開殺戒。 公元950年,郭威順應民心,攻入開封,混亂中,隱帝被殺,后漢亡。 公元947年,劉承佑的父親、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率軍進入汴梁。當時,后晉已經(jīng)被契丹所滅亡。不久,新改國號為大遼的契丹人因為無法在中原進行統(tǒng)治而南撤北歸。劉知遠在中原的政治真空中宣布建立后漢王朝。后晉叛將杜重威自知難以與其對抗,就寫了表文自愿歸順。杜重威是后晉高祖石敬瑭的妹夫,也是后晉出帝石重貴的姑父,后晉對其委以重任,把抵御契丹的主要兵力交給了他帶領(lǐng)。而他卻背叛了后晉,反過來殘害中原的百姓。劉知遠素來瞧不起叛將杜重威,加上杜重威駐守的成德,又是防守遼國的門戶,劉知遠不大放心。于是,他下傳御旨,將杜重威遷往歸德任節(jié)度使兼太尉,鎮(zhèn)守宋州。 杜重威接到調(diào)令,心中幾多疑慮,并重新投靠了遼國,遼國鎮(zhèn)州、恒州兩鎮(zhèn)節(jié)度使、總管南面軍事的滿達勒上表任杜重威為遼國成德節(jié)度使、太尉,命武定軍節(jié)度使楊袞、幽州指揮使張璉等軍馬萬余人前來助戰(zhàn)。劉知遠知道后大怒,便帶著郭威、史弘肇等禁軍8萬人,殺奔鄴城而來,留下長子劉承訓及宰相蘇逢吉、樞密使楊彬看守都城。這一戰(zhàn),后漢軍大勝,劉知遠押著杜重威等戰(zhàn)俘返回汴梁。途中,劉知遠突染風寒,四肢火燙,神志不清。大軍急速晝夜趕路,將其送入汴梁內(nèi)宮調(diào)養(yǎng)。劉知遠共有3個兒子,長子劉承訓是個能成事的,已經(jīng)早亡;幼子劉承勛年紀尚幼,做不得天子。只有次子劉承佑可托。劉知遠知其時日不多,也知次子劉承佑幼弱,恐怕難成保國之主。于是又宣旨召郭威,歸德節(jié)度使、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典宿衛(wèi)史弘肇,三司使、同平章事、掌財賦王章內(nèi)覲等幾位大臣立刻入宮,托孤于眾臣。 公元948年,劉知遠死,劉承祐即位。劉承佑即位后不久,就先后下令將郭威、王峻遠留在汴梁等人的家屬殺害,嬰孺無一幸免。由于隱帝濫殺無辜失去了軍心、民心,因此當郭威率領(lǐng)大軍南下時,沿途各支部隊都不聽劉承佑號令,拒不出兵抵抗,反而紛紛打開城門迎降。公元951年,后漢隱帝劉承佑被亂軍所殺,年僅30歲,后漢王朝滅亡。 5.后周 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共9年 ![]() ▲ 后周太祖郭威 1、后周太祖郭威 生卒年:公元904年—公元954年 年號:廣順、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謚號:圣武孝皇帝 廟號:太祖 郭威,后周王朝的開國皇帝,祖籍邢州。曾由普通士兵逐步成長為將領(lǐng),再由將領(lǐng)逐步發(fā)展為割據(jù)勢力。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史稱后周太祖。 公元954年,郭威死,其養(yǎng)子柴榮即位,后周世宗。 郭威本姓常,幼時隨母親郭氏,故改姓郭。外祖父郭簡曾擔任順州刺史。因劉文恭攻破順州,郭簡被殺,郭氏不久也死去,年方數(shù)歲的郭威只得依附潞州姑母常氏為生。 公元922年,郭威在潞州留守李繼韜部下當兵,深得李繼韜賞識。有一次,郭威酒醉殺人,被官府拘押,李繼韜暗中將他放走,后又招致麾下。后李繼韜為唐莊宗所殺,其部眾都被收編。郭威因略通文墨、書算,升為軍吏。 公元944年,后晉為契丹所滅,郭威歸附劉知遠部下。劉知遠起兵太原,即位稱帝,封郭威為執(zhí)掌軍務的樞密副使,并在臨終時將太子劉承祐托孤于郭威和史弘肇。當時河中節(jié)度使李守貞、永興節(jié)度使趙思綰、鳳翔節(jié)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 公元948年,郭威奉命討伐了李守貞的叛亂,到達叛亂地后便立柵筑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后漢政權(quán)轉(zhuǎn)危為安。 之后,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jié)度使兼樞密使,雖然表面看來郭威是風光無比,但是,隱帝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于是隱帝與親信李業(yè)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幸好同是功臣的王殷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lǐng),以激起群怒。后由于郭威勢力強大,被推舉為起兵討伐后漢的主帥,并實行“清君側(cè)”。隱帝見郭威起兵造反,派兵抵御郭威,后漢軍戰(zhàn)敗,郭威帶兵入京,覲見太后,讓太后臨朝聽政,并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jié)度劉承赟為帝,隨后突然聞報契丹南下,于是率軍北上抵御,途經(jīng)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監(jiān)國,不久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 即位后,郭威虛心接受、采納大臣們所提出的意見,搜羅人才,改革時下的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zhuǎn)。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于汴京宮中的滋德殿,后郭威養(yǎng)子柴榮即位,是為后周世宗,追謚郭威為太祖。 2、后周世宗柴榮 生卒年:公元921年—公元959年 年號: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謚號:孝文皇帝 廟號:世宗 柴榮,五代時期后周第二位皇帝,郭威養(yǎng)子。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榮即位,年號“顯德”,是為后周世宗。世宗年輕時曾在江陵販過茶葉,做過小生意,所以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即位后,關(guān)心體恤百姓。因此說,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柴榮幼時家道中落,年未及冠的他只有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媽。當時郭威家境并不寬裕,生性敦厚的柴榮為資助家用,曾隨商人販茶到江陵,往來于南北各地。其間,他還學習騎射,練就武藝,讀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隨著郭威的權(quán)力日益強大,才兼文武的柴榮被倚為心腹,劉知遠以佐命功授郭威為樞密副使,柴榮則為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 公元951年,后周建立后,郭威以皇子的身份封柴榮為澶州刺史、檢校太保以及太原郡侯。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當時后周國貧民弱,外敵四起,柴榮即位還不到10天,便有北漢勾結(jié)契丹大舉入侵。世宗力排眾議親自出征,招募勇士入編禁軍,簡選良將四面出擊,沉著應戰(zhàn),危局中竟以少勝多,將漢軍擊潰。戰(zhàn)后,世宗賞有功,罰怯懦,并將貪生怕死的將領(lǐng)全部處死,嚴厲整治為禍已久的驕兵悍將。大敗北漢之后,世宗派兵伐蜀,一舉收回四州,使后蜀不敢輕舉妄動,也扼制了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柴榮審時度勢,3次親征南唐,歷時兩年5個月,奪取了江淮之間14州60縣,逼南唐退守江南。后周大獲全勝,國力驟然增強。就在后周伐唐之際,北漢再次聯(lián)合契丹南犯。柴榮再次親征,42天之間,兵不血刃收復3州3關(guān)17縣,贏得了五代以來對遼作戰(zhàn)最大的勝利。柴榮率領(lǐng)諸將打算乘勝進軍,一舉收復幽州。可惜就在這緊要關(guān)頭,他卻突然患病,被迫班師還朝。 公元959年,世宗病逝,終年38歲。雖然后周世宗勵精圖治,在后周發(fā)展時期去世,但他生前的銳意改革、南征北戰(zhàn),揭開了后來趙匡胤結(jié)束分裂、統(tǒng)一天下的序幕。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后周恭帝。由于柴宗訓年幼,便使朝臣趙匡胤萌生了皇帝夢的念頭,也進一步加快了結(jié)束分裂的序幕。 3、后周恭帝柴宗訓 生卒年:公元953年—公元973年 年號:顯德 在位時間: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謚號:恭皇帝 廟號:無 后周恭帝柴宗訓,廣順三年,出生于澶州府第。五代時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世宗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不僅大敗北漢,進攻南唐,攻擊遼國,還將燕云十六州奪回兩州,繼而連下三關(guān),可謂是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只可惜再強韌的身體也遭不住連年的戰(zhàn)事摧殘,世宗后來一病不起,于公元959年7月去世。世宗離世,滿朝動亂,人心思變。尊貴的權(quán)杖只能交由時值7歲的柴宗訓,由符太后垂簾聽政,范質(zhì)、王溥等重臣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在位期間,做的最錯誤的決定就是重用趙匡胤,這使得趙匡胤原本飄渺的皇帝夢越來越真切。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指出趙匡胤不應再掌禁軍,甚至有的人主張先發(fā)制人,及早將趙匡胤殺掉。可柴宗訓只是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并未對趙匡胤的權(quán)力有太多的限制。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國和北漢聯(lián)兵入侵的戰(zhàn)報,大臣們慌成一團。小皇帝柴宗訓征得宰相范質(zhì)、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趙匡胤率領(lǐng)禁軍前往迎敵。熟不知,這場危機正是趙匡胤和其他將領(lǐng)編造的謊言。當趙匡胤率領(lǐng)的禁軍到達陳橋驛后,軍隊突然發(fā)生嘩變,眾兵振臂高呼,擁立趙匡胤為帝。自信滿滿的趙匡胤迅速回師開封,剿滅了后周僅存的的軍事力量,廢黜了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后來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柴宗訓逝世,終年20歲,被謚為“恭帝”。 03 五代作為唐宋變革的關(guān)鍵期,其官職制度雖沿襲唐代,但同時也進行了新的調(diào)整。除了新增機構(gòu)外,一些舊的官職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在人員的選用上也擯棄了隋唐的門閥制度,第一次在歷史上提出了“不以出身論英雄”,“唯才是舉”的嶄新的人才觀。 五代時期,文學與書畫藝術(sh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詞在文壇上取得了與詩歌并重的地位。花鳥畫與山水畫成為兩大主流畫派,對后世繪畫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文學高度發(fā)展的一個時期,對上承接了唐詩,對下又開辟了宋詞。 在五代時期,詞第一次成為文壇最耀眼的新星,占據(jù)了與詩歌并重的地位。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南唐詞和西蜀詞。 五代的南唐和西蜀是江南地區(qū)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幾乎所有的著名詞作家都集中在這兩個地區(qū)。西蜀以”花間派“詞人名噪一時,他們以韋莊、溫庭筠為代表,風格艷麗,多為風月之作,直到北宋初期仍有很大影響。 五代十國雖是一個大亂世,但亂世中的文化,軍制和社會階層的變化,對后世王朝甚至今天都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五代十國,表面是亂,實質(zhì)是變。五代的樞密院機制,三司使為核心的財政系統(tǒng),科舉制度,司法制度,軍事體系,都為北宋所沿襲。古代經(jīng)濟的重心南移,唐文化向宋文化的轉(zhuǎn)變,詞在文壇上地位的確立,花鳥畫與山水畫對釋道人物畫的取代,區(qū)域文化的形成,農(nóng)民人身依附關(guān)系的變化,商人與市民階層的變化,崇尚武力帶來的惡果,都深深地影響了后面的朝代。《蜀本草》,刻本“九經(jīng)”,《四時纂要》,《茶譜》,《舊唐書》,《開元天寶遺事》,《韓熙載夜宴圖》等,都是五代留下的瑰麗的文化珍寶。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宋初以來的一系列建制都可以證明,趙宋王朝開國伊始,無非是一個承接五代的'第六代’。而“唐朝是中國中世紀的結(jié)束,宋代是中國近世的開始”。 由此可見五代十國對后世王朝的巨大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