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發動斗雞臺事變,自稱大同防御使留后,逼迫朝廷承認他為大同防御使,與李國昌父子并據兩鎮。 唐王朝對李克用的公然作亂毫不姑息,派出大軍前往鎮壓,吐谷渾部也趁機進攻沙陀領地。 李克用 在官軍的壓力與吐谷渾的離間之下,沙陀三部落分裂,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雙雙大敗,向北逃入陰山韃靼部落,沙陀經營幾十年的代北地盤喪失殆盡,李國昌的三個兒子在長安被殺,沙陀族遭遇史上至暗時期。 【陰山韃靼從何而來】 韃靼是一支什么樣的部落呢?他們為何又被稱為“陰山韃靼”呢? 韃靼這個詞最早在唐代出現,他們于唐朝后期生活在今天的內蒙古中部陰山一帶,因此被稱作“陰山韃靼”。 關于韃靼的來源,史學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根據樊文禮的《沙陀往事》,我們可以得知: 一種觀點認為,韃靼和室韋其實是同一個民族,只是不同民族對其稱呼的發音不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韃靼起源于靺鞨,是靺鞨的一個分支。 【室韋起源說】 有學者認為,與室韋同時期的回鶻人,用自己的語言稱呼室韋時,將其叫做“韃靼”。李克用率領沙陀殘部進入陰山時,不知道這里的部落其實就是室韋,而是根據回鶻人的發音將其稱呼為“韃靼”。 這就是“韃靼”這個名字的由來。 后來沙陀重新回到中原,將“韃靼”這個名字帶到唐朝人群中,于是唐朝人便也跟著稱呼這支部落為“韃靼”。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唐、五代和宋朝的文獻中,有關于“陰山韃靼”的記載,而無關于“陰山室韋”的記載;而《遼史》中,則只有關于“陰山室韋”的記載,而無關于“陰山韃靼”的記載。 這樣我們在讀史籍時,就可以知道,比如唐朝李德裕的文集中提到的“黑車子韃靼”與《遼史》中的“黑車子室韋”,說的其實就是一回事。 樊文禮在《沙陀往事》中還指出,唐開元二十年(732年)立于漠北地區的突厥文《厥特勤碑》中有“三十姓韃靼”這樣的文字,其實指的就是室韋的三十個部落,其中位于陰山的那個部落,就是陰山韃靼。 【靺鞨起源說】 宋元時期的很多學者認為韃靼起源于靺鞨。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說: “韃靼者,本東北方之夷,蓋靺鞨之部也。貞元、元和之后,奚、契丹漸盛,多為攻劫,部眾分散,或投屬契丹,或依于渤海,漸流徙于陰山,其俗語訛,因謂之韃靼?!?/p> 這是說靺鞨受到奚族和契丹的攻擊以后,分裂成若干部分,有的投靠了契丹,有的歸附了渤海,流亡到陰山一帶的,就是唐朝末年的韃靼,之所以被稱為“韃靼”,也是發音錯誤的原因。 朝鮮著名民族英雄李舜臣的長子李心傳在南宋為官,他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對韃靼的來歷有更詳細的記載: 韃靼與女真同源同種,他們的祖先都是靺鞨,在北魏、北齊、北周的時候,被稱為“勿吉”,到了隋代,就開始被稱為“韃靼”了。 根據李心傳的介紹,韃靼的位置在長安東北六千里,東瀕于海,分為黑水、白山等幾十個部落。 其中白山部落最開始臣服于高麗,高麗滅亡后,又被渤海所吞并,再之后被奚族和契丹攻擊,散落到各處。其中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被稱為女真,居住在陰山的被稱為韃靼。 【韃靼對唐境的襲擾】 根據史書記載,唐德宗、唐憲宗時期,韃靼人開始在陰山一帶活動,經常侵犯唐境。 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韃靼、奚、黨項等少數民族經常侵入振武軍。據《舊唐書·列傳·卷一百零一》記載: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天德軍一帶也經常遭韃靼掠奪,當地居民苦不堪言,天德軍軍使只好專門修筑了一座新城,將邊境地區的3萬多戶居民遷到城內居住。 振武軍和天德軍都在陰山以南,正好處于韃靼進犯中原的第一條戰線上,這兩個軍鎮防御韃靼的壓力最大,也最多受到韃靼的襲擾。 在今天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有一個村莊,叫做“沙陀國”,應該就是當年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帶領沙陀殘部,逃入陰山韃靼后,駐扎、居住的地方。 而今天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境內有一個敖倫蘇木古城遺址,是蒙古汪古部活動的中心,他們自稱是沙陀李克用的后裔。 根據以上兩處遺跡可知,當年的陰山韃靼也就在今天的固陽縣和達茂旗一帶活動。 【韃靼與沙陀的親密關系】 在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逃往陰山韃靼之前,韃靼與沙陀的關系就非常親密。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韃靼曾與沙陀、吐谷渾等部落結成聯盟,抵御回鶻的烏介可汗南下;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朱邪赤心率領沙陀部落南下,為唐王朝平定龐勛叛亂時,韃靼也跟隨沙陀一起出征。 韃靼和沙陀,經常并肩作戰,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沙陀首領李克用在韃靼人中的威望也很高。 傳說李克用曾和韃靼人比試武藝,恰巧天空中飛過來兩只大雕,韃靼人指著雕對李克用說:“公能一發而中否?”結果李克用話也不說,彎弓搭箭,一箭把兩只雕都射下來了,韃靼人從此對李克用深感佩服,認為他被上天賜予了神箭術。 李克用也把韃靼視為最親密的伙伴,他在最危難的時候投奔韃靼,也證明了韃靼如同他的后院一樣安全。李克用曾說:“陰山部落,是仆懿親?!卑殃幧巾^靼當作了最親密的親人。 【吐谷渾挑撥韃靼與沙陀關系】 李國昌和李克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奔韃靼,韃靼人沒有拒絕他們,反而熱情款待,讓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非常感動。 但是趁朝廷討伐沙陀之機,占領了沙陀大量領地的吐谷渾部卻非常不安,他們深知“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道理,經過代北之戰,沙陀與吐谷渾已經結下了血仇,一旦沙陀東山再起,第一個倒霉的就是吐谷渾。 吐谷渾的首領坐臥不安,想出了一個挑撥離間的計策,秘密派人攜帶重金前去拜訪韃靼首領,說收留李克用等人無異于養虎為患,早晚有一天,沙陀部落會吞并韃靼部落。因此為了保險起見,韃靼要先下手為強,趁沙陀實力還未恢復,盡快誅殺李國昌、李克用父子。 韃靼首領收下了吐谷渾部落送來的這些錢財,也有些被來人說動,開始擔心李克用會不會真的吞并自己的部落,因此在對李克用等人的態度上有所轉變。 【李克用消除韃靼疑慮】 李克用敏銳地察覺到了韃靼首領態度上的變化,他軟硬兼施,最終打消了韃靼人的顧慮。 李克用發現韃靼人有對自己下手的意思之后,他主動邀請韃靼人一起到野外打獵,展示自己高超的箭術,他以馬鞭、針鋒、樹葉做目標,箭無虛發,震懾住了韃靼人,使他們不敢輕易動手; 當時黃巢之亂攪得唐朝上下不得安寧,李克用趁機殺牛設宴,邀請沙陀首領過來喝酒,向他表露心跡,說自己一定找機會南下,幫朝廷討伐黃巢,絕不肯老死于陰山之地。如此一來,韃靼人知道李克用沒有留在陰山的打算,也就放下心來,雙方和好如初。 就這樣,李國昌、李克用帶領著沙陀部落在陰山韜光養晦了半年的時間,等待著隨時降臨的機會,他們將又一次東山再起。 ※樊文禮在《沙陀往事》中對陰山韃靼的來歷做了詳細的考證,本文大部分內容源于此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