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意思是想要孩子身體健康、少生病,就不能過飽過餓、穿得過暖。中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每天攝入的食物均需經脾胃的收納,運化才能轉化為水谷精微,然后散布全身來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因此,脾胃功能的好壞與健康密不可分。
小朋友平時愛吃零食,吃多了容易上火,或者吃了大魚大肉后脾胃卻“不堪重負”。出現不愛吃飯,肚子脹,大便干燥,睡不安穩,脾氣急躁,有口臭酸味等癥狀的,那是因為小朋友消化能力還比較弱,稍不注意就會出現積食了。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有積食就先消積再健脾胃,主要日常還是要控制飲食,特別是生冷的,熱氣的食物,晚上8點后不建議要再進食了,避免積食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寶媽們不用慌,來試試這個雙金湯。
材料:獨腳金3克,雞內金3克,瘦肉100克,無花果5克,山藥10克,太子參10克,蜜棗2個,清水500毫升。
獨腳金:具有健脾,平肝消積,清熱利尿的作用,是治療小兒疳積,肝火盛的常用藥及要藥。
太子參:又叫“童參”,益氣健脾,是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適用于熱病之后,氣陰兩虛引起的倦怠乏力、飲食減少、心悸、自汗、津少口渴以及小兒消瘦等癥;還可以治療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導致的食少倦怠、口干舌燥。
雞內金:具有消食健胃,解毒消腫的作用;
山藥:具有健脾益肺、補氣、養陰的功效;
無花果:具有清熱生津、健脾清腸和解毒消腫的功效;
蜜棗: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功效;
具體做法:

1.碗中倒入清水把湯料清洗干凈,干凈后放一旁浸泡10分鐘。
2.接下來把瘦肉切成小塊,切好后放入盆中加入清水清洗干凈,瘦肉涼水下鍋,放入姜片倒入料酒去腥,開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后繼續煮2分鐘撈出。
3.把清洗干凈的瘦肉放入燉盅,放入2片姜去腥,接著把浸泡的湯料連水一起倒入,燉鍋中也加入清水,蓋上蓋子燉煮1.5小時即可。
如果濕氣重或有痰的話,加一片陳皮,可以起到健脾開胃,祛濕化痰的作用。小孩子喝這種湯水非常好,味道甘甜清爽,寶媽們可以三到五天煲一次。不放肉煲也可以,可以給小朋友當水喝。


獨腳金一般不單獨作為消積藥材食用
1、獨腳金治療積食效果很好,但從目前來看,只用一種獨腳金來治療積食的情況較少,常常需要搭配其他藥材來治療。比如獨腳金搭配雞內金、布渣葉、麥芽、谷芽等,用于治療小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不宜長期食用 家長們不要覺得獨腳金好,就每天給孩子食用。獨腳金藥性偏涼,偶爾吃可以。孩子沒有熱象、或長期使用,不僅沒用,還可能傷及陽氣,容易體弱多病。
雞內金適合消積滯
1、雞內金作為一種消積食、消積滯的中藥,如果孩子只是脾虛,而沒有積滯的時候,就不適合一直用雞內金消積食。孩子食積不化、脘腹脹痛時,可以將雞內金與山楂、麥芽、神曲等同用;脾虛疳積時,可與白術、山藥等一起搭配用。
2、雞內金的藥性其實比較緩和,如果孩子積滯很嚴重,最好到醫院就診,讓專業醫生搭配藥材使用,或者使用其他治療方式配合。
最后再次提醒家長們,不要總是想著用消食的藥去保護孩子的脾胃,強健脾胃最重要的方法是避免孩子積食,那么就要從日常的飲食喂養方法上去控制和糾正。其次關鍵的一點就是消化好的時候注意健脾胃,脾胃好,才是孩子體質好的根源。
編輯:黃詠欣
校對:董玉娟
審稿: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