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譚。 最近看一位博主總結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視頻時,有這么一段話:
博主舉的是PPT的例子,小譚想到的是軟件測試之易用性測試。 初學軟件測試時,我們對易用性的理解,無非“簡單容易”四個字,工作后,我們要么疲于應付功能測試點點點,要么投身自動化和測開的懷抱,很難深入易用性測試。 然而,易用性測試遠非我們想的那般簡單。 舉個例子,當你厭煩了朋友圈某人,不想看ta的動態,需要做以下幾步操作:點擊ta的頭像->點擊右上角三個點->修改朋友權限->選擇不看他->退出朋友權限->退出資料設置->退出ta 仔細算算,需要動手指點擊7次。如果你深受ta的“騷擾”,哪怕該操作要14次,你也會執行,因為你需要使用朋友圈。但對于非壟斷的自由市場來說,軟件不好用,易用性不高,會導致用戶/客戶放棄使用。 舉個例子,在非計算機行業,你會發現很多人喜歡用wps,為什么? 因為他們不會用到表格復雜的功能,也不會用函數,他們要處理的日常工作十分簡單,哪款軟件好用就用哪款,而wps集合了很多適用于國人習慣的小工具,常用功能也更容易找到,操作更便捷。至于wps的廣告,對他們來說無所謂,反正電腦上全是些流氓軟件。 從IT化,到信息化,再到現在的數字化,論功能,做行業服務的各軟件廠商提供的軟件,除開客戶畫像和市場定位,其功能上差距并不大,決定軟件成敗的關鍵因素,易用性必占其一。 例如,醫院的醫療軟件,其使用對象有年輕人,他們一點就會,對于軟件的易用有耐受;但有些老醫生,你讓他開處方時,如果在軟件上錄單個藥品的操作多了一步,他絕對要罵軟件難用。 再例如收銀軟件,大部分超市收銀員年齡較大,軟件的字小了,或者字色不突出,他們準會吐槽。 所以,我們很多人都進入過易用性測試的誤區,你所認為的易用性,僅僅是站在你的使用習慣層面的易用性。 而你?一名大學生,懂計算機,上手嘎嘎快。這些易用性問題在你眼中壓根不算一回事,但在其他人眼里,可太難了。就好比當年你教父母初次使用觸屏手機時,你很難理解為什么教了他們數次還不會。 以上,聊的是操作的易用性;還有一點,叫理解的易用性。 例如視頻號剛出來那會,商品圖標小,且難以點擊。好多號主還要在視頻號介紹里,備注“↓↓點擊這里下單”做引導。如果不打備注,大部分視頻號的使用對象(中老年人群)壓根不知道這是什么,也不會主動去點擊。 在行業軟件中,這種理解的易用性問題更常見。例如供應鏈軟件中的供應商銷售分析報表,站在客戶的角度,他會認為這是企業的銷售數據,以便跟供應商做資金結算;而站在部分供應商的角度,他會認為這是客戶的訂貨、退貨數據;另一部分供應商的理解則又和客戶一致,認為是客戶企業的銷售數據。 單就一個報表名字不規范或者沒有解釋清楚,不同的人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進一步導致軟件不好用,更何況諸多復雜的功能呢。 因此,小譚有以下兩點建議: 1、易用性測試千萬別省略。你研究得越深,證明你對軟件的理解越深(技術積累),你對軟件使用對象了解得越深(客戶積累),你對行業的各類玩法了解得越深(市場積累) 2、對易用性的理解,需站在使用對象的角度,不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