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有這樣一句民謠:“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可見寇準和丁謂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的差距是如何之大。 丁謂先是逢迎帝意,鼓動宋真宗搞“天書封祀”,后來又欺上瞞下、專橫跋扈、排斥忠良,雖然也曾達到權力頂峰,當上了宰相,但在后人眼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佞之臣。 丁謂(網絡圖) 【丁謂的另一面】 雖然丁謂的奸佞令人不齒,當時的人就將他與王欽若等人稱為“五鬼”,后世還把他列入《佞臣傳》,但同時,丁謂也是一個擁有深厚學問和超強執政能力的人。 丁謂,字謂之,后來改字公言,是蘇州長洲人。年輕時,他曾與好朋友孫何一起去拜見大學問家、翰林學士王禹偁,見面后,把藏在袖子里的文章拿出來給王禹偁看。王禹偁嘖嘖稱奇,說自從唐朝的柳宗元、韓愈之后,兩百年才出了這樣的文章。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丁謂考中科舉進士甲科,從此走上仕途。 丁謂一生的著述非常多,多達數百卷,有《知命集》 、《談錄》、《天香傳》等,被王禹偁稱贊為“文章似六經”。 在為政方面,丁謂是一個“能吏”,他曾在夔州路治理邊疆,擔任夔州路轉運使長達五年之久,朝廷都找不到合適的人代替他。 丁謂(網絡圖) 【安撫夔州蠻族】 丁謂科舉考中后,最初擔任大理評事、饒州通判;后來因上奏福建路的茶鹽利弊,升任轉運使、三司戶部判官;峽州路少數民族騷擾邊地,丁謂奉旨前往,妥善解決,被任命為峽州路轉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后來朝廷將川峽分成四路,丁謂于是改任夔州路轉運使。 夔州路位置示意圖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成都城中的趙延順等人因違反軍紀被罰,懷恨在心,發動兵變殺死了天雄軍四川兵馬鈐轄符昭壽,擁立都虞侯王均為蜀王。 朝廷調集施、黔、高、溪州的蠻族武裝抵御王均,王均反叛被平定后,這些蠻族武裝反而盤踞當地,成了為害一方的賊寇。 丁謂到了夔州以后,對這些少數民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復勸說,終于收服了這些少數民族。《宋史》中說:
丁謂把各蠻族的酋長都召集到一起開會,反復開導他們,并且說皇帝已經特別下了旨,赦免了他們之前的罪過,不會殺他們。酋長們非常感動,一個個痛哭流涕,發誓愿意世世代代向朝廷進貢。他們還在邊境上立起了石柱,將誓言刻在石柱上。 【以糧換鹽】 邊境的各個少數民族糧食出產很多,但是他們普遍缺乏食鹽,丁謂允許他們用糧食交換食鹽,雙方都得到了很大的好處。 朝廷在四川的軍隊都駐扎在施州,但是施州的糧食不夠吃,就要從夔州和萬州這兩地調配,兩地的老百姓要負責將糧食運送到施州,苦不堪言。 丁謂允許少數民族用糧食換鹽以后,施州的各個軍寨都儲備了大量糧食,足夠自給,夔州和萬州的百姓從此免除了轉運糧餉的勞役,都非常感激丁謂。 為此,朝廷特別將丁謂升職為刑部員外郎,還賞賜給他白銀三百兩。 宋真宗 【平息蠻族騷亂】 丁謂任職夔州期間,有一些被稱作“溪蠻”的少數民族時常入境騷擾,丁謂就組織高族和溪族的少數民族酋長領兵討伐他們,自己也帶兵援助,俘虜了“溪蠻”660人,還救回了被他們抓走的漢人400多人。 經過這次戰斗以后,丁謂上書朝廷:
鑒于少數民族大多擅長養馬,漢族士兵與其作戰時常常處于不利局面,因此要培養自己的騎兵來與其對抗,丁謂建議三館衙門犒賞綿帛,每年收購馬匹。 后來,丁謂又逐步把少數民族遷徙到夔州城寨內定居,變外部的不安定因素為內部守御力量。 丁謂將夔州治理得非常好,他在夔州轉運使的職位上一直待了5年,朝廷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替代他,最后不得不下詔征求自薦者。 后來丁謂終于離開夔州,入朝擔任三司鹽鐵副使,很快又被提拔為知制誥、吏部流內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