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突破了一個卡點——羞恥感。
大多數人會把羞恥感和世俗意義上的道德,直接牽連在一起。
心中生起的羞恥感,通常是站在道德的對立面,或者是它的側立面,反正是與你不在一方的,因為你也不接受。
然后,把羞恥感和“不道德的”、“有違世俗的”、“異類的”、“丟人的”、“會被排擠的”、“會被否定的”等同。
這些其實都是自我被禁錮后,自己給自己建立的防御機制。
很多時候,羞恥感是外在給的。
家庭+社會的異樣目光和言語中的譏諷、嫌棄、質疑、批判……是羞恥感最大的來源,總是伴隨著不好的經歷。
舉個例子,有的女生在發育階段,女性象征發育得比同齡人更早。那些暗戳戳或明晃晃的目光和閑言碎語,以及有意的孤立、排擠,一度讓她們十分自卑、羞恥,不敢穿緊身的衣服,總是含胸駝背藏著掖著的,也不敢跟父母說。
在那個時候,她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她討厭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她祈愿如果自己不是那樣就好了。那部分她自己的東西被她排除在外了,長大以后也很難真正找回來。
她的內在會形成一種防御機制。只要外在對她有“看法”,她就容易把那部分藏起來,認同別人的認知和想法,沒辦法堅持自我,很難肯定自己,甚至是恨自己。
到后面,她的底層信念是,“發生不好的事情,是因為我不夠好”或者“我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是因為我不夠好,不夠完美”。
外在打壓——羞恥感——自我否定+逃避——恨自己,這就是絕大多數羞恥感的來源和發展路徑。
羞恥感從來不是表面的軀體反應,緊張、發熱和臉紅。
它是所有負面感覺里最難說出來的,也最損耗一個人的能量。
它是一個人感到自己有缺陷,感覺自己哪里出了問題,感到自己不配存在的,這樣一種不舒服、痛苦的感覺。
它的實質是一種無助、無力和無價值感。
面對羞恥感,我們的潛意識往往會選擇隱藏和回避。
在羞恥的底色上,掩蓋著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比如痛苦、焦慮、恐懼、害怕、無助、憂傷、抑郁……你很難去發現、承認并面對自己有羞恥感這件事。
同時,他們在自己的內心創造了一個假想旁觀者,在遭受傷害時,這個旁觀者會否定、無效化一切他們真正的感受和情緒。
因為羞恥感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任,也會否定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一旦開始否定自己的感受,就會開始從自己身上尋找各種原因,比如將發生的事歸結于自己不夠好。
以下無數種情況都可以歸結為羞恥感:
說錯一句話,想馬上從世界上消失;
相信別人真正了解自己后會不喜歡或討厭自己;
和別人相處總是有一種害羞的感覺,想找個地縫鉆進去,總覺得別人在觀察我打量我;
即使是和朋友、親人在一起的時候,也會感覺到孤獨而疏離,認為自己是異類、無價值;
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
做了一件錯事,可能就會想縮起來,也不敢跟別人道歉,也不敢做些什么去彌補事態,任由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變差;
有人只要提一嘴,或者眼神有異,自己的情緒就會失控,生氣,惱羞成怒,做一些沖突性的行為,甚至可能傷害自己;
……
在羞恥面前,人往往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忍受,或者以失控性的暴怒來應對。
在家排工作坊里,有一位案主他對錢一直有種羞恥感。
在他的觀念里,一個德行高的人或者說一個好人對錢是沒有欲望的。有錢,這個人就會變壞,就有問題。
所以,他不允許自己有錢,即使有好的機會,他也會找一些合理化的借口或邏輯去放棄或避開,來保持自身的清白。但他又需要錢。這讓他的內在分裂成了兩股能量,一直在打架,持續地消耗、破壞他的生命。
通過排列,我們發現案主的羞恥感其實源于他和權威的關系。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一生律己,克守清貧,對孩子教導嚴格。
他出于對父親的愛和認同,緊緊抓著清白感不放。他的潛意識認為自己有錢就是對父親的背叛。當自己去看見的時候,他內在關于錢的羞恥就被釋放了。
他的意識清晰:金錢是一種能量,它也有靈性的;有錢不一定會變壞,有德行的人也可以有錢。
由此可見,穿越羞恥感的方法,其實就是在意識層面去看見它。
看見羞恥感發生那個當下你的狀態,看見羞恥感發生的底層動力。
看見你對自己不完美的不接受,看見家族對你的打壓,看見你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看見你的限制性信念,看見你的二元性抗爭。
最后,理解和全然接受過去和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100%對自己負責。
如果你想深入看見自己的羞恥感,蔡老師的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坊也能為大家提供底層的、究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