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提到了杜邦分析法,再回顧一下這個公式: 權益凈利率 = 銷售凈利率 × 資產周轉率 × 權益乘數。 按照杜邦分析法,一家企業若想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就要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圍內,努力去爭取提高這三項指標。 其實這個公式的原理,也可以應用到我們個人的人生商業模式中,來提升我們的個人價值。 個人版的杜邦分析法,就是人生商業模式 = 能力 × 效率 × 杠桿。 人生商業模式中,核心要素是“能力”。 這個能力,說的是能創造價值的能力,可以是工作能力,也可以是賺錢能力,還可以是溝通能力,或是寫作能力、演講能力、創作能力等等。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能夠為他人創造多大的價值,這種價值既包括金錢價值,也包括情緒價值。 就像打工時我們給公司提供的是金錢價值,而讓甲方罵一頓出氣就是提供情緒價值。回到家給家人提供的是情緒價值,上交工資卡提供的就是金錢價值。 而在所有創造價值的能力中,最核心的應該就是獲得能力的能力,這也可以被稱為叫“元能力”。 — ? — 有了能力之后,接下來產生影響的是“效率”。 想提升效率,首先要做的事其實是選擇——在做一件事前,思考的不是如何用3小時解決三天的量,而是應先判斷一下,這件事值不值得做?或者值不值得現在立刻做? 這就涉及到那個著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 做完選擇之后,才是如何真正提升做事效率的問題。 《論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勸學》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提升效率的關鍵,在于對工具的掌握,可用的工具越多,用得越熟練,自然效率就越高。 這些天一直在提到的各種思維模型,就也是工具的一類。 最后一個影響因素則是“杠桿”。 第一類杠桿是團隊杠桿。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效率再高,終究還是單打獨斗。有了團隊杠桿,就是通過帶領他人來放大自己的價值。 第二類杠桿是產品杠桿。就像之前在《一家服務業公司的“產品”究竟是什么》中提到的,通過將自己“產品化”,從而擺脫時間對放大價值的限制。 第三類杠桿是資本杠桿。既包括別人愿意用真金白銀參與和支持自己,也包括別人給予的各種建議、鼓勵、關注和信任。 第四類杠桿是影響力杠桿。也就是能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并能被自己所影響,像是演講、寫作,以及優質的人脈資源。 如果能力 × 效率的結果很大,杠桿會幫助價值成倍的放大。但同樣,如果本身價值很低,那杠桿也會加速失敗的進程。 正如劉潤所說: 最可怕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縮時間的效率。 最可怕的杠桿是撬動人心的杠桿。 愿我們能夠擁有最可怕的能力,達到最可怕的效率,撬動最可怕的杠桿,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