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授勛儀式上,統共授予了1052名將軍軍銜,單單是四野,就占據了足足521個名額。 其中包括元帥2位:林彪、羅榮桓,大將3位:肖勁光、黃克誠、譚政,外加19位上將、57位中將、以及440位少將,占據了總人數的一半。 東野在四大野戰軍中成立時間并不算早,直至1948年1月,東野才正式掛牌成立,遠遠晚于1947年成立的西北野戰軍和華野。 然而,這支部隊的發展速度,卻是四大野戰軍中最為迅猛的一支。 1948年5月,東野出關時僅僅只有11萬主力,2萬干部,而到了冬季攻勢結束后,這支部隊已經擁有了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個坦克團,共70萬人,如果算上附屬于其的地方部隊,總人數恐已經超過百萬,到了解放戰爭后期,東野的總兵力更是突破150萬人。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東野就完成了奇跡般的變遷,令人嘆為觀止。 而令人意外的是,比東野成立還要早的華北野戰軍,卻陷入了停滯之中從成立開始,經過兩年的時間,整個部隊的兵力卻沒有任何增加。 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何東野戰軍能迅速發展為百萬大軍,而華北野戰軍戰軍卻止步不前呢? 東野的前身為東北民主聯軍,這支部隊自1931年開始,就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敵后展開抗日活動。 在整整十四年的斗爭里,這支部隊不但從戰略上牽制住了70余萬日軍主力,消滅了18萬日偽軍,在東北當地積累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抗日戰爭結束以后,這支部隊獲得了兩個巨大的加強:第一是接管了日本在東北殘留的武器裝備,包括蘇聯軍隊提供一些炮火和坦克。 第二就是延安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入駐東北,為東北民主聯軍帶來了更加完善的管理架構,使其部隊戰斗力更進一步。 直至此時,東北民主聯軍開始作為主力部隊登上歷史舞臺。 東北地區是當時的中國工業中心,這片地區富不但物產富,更有著諸多的大型的工業生產基地,掌管著全國一大半的戰略物資生產。 背靠著這樣的基礎,東北民主聯軍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天時地利固然在東北民主聯軍的發展中極其重要,但是沒有好的指揮官,當然也是不行的。 東北野戰軍能夠發展成一個百萬大軍,離不開兩位重要統帥:那就是林彪和羅榮桓。 就全軍發展而言,羅榮桓的作用甚至要比林彪更大。 羅榮桓素來被稱之為新中國的“政工巨匠”、“政工元帥”,在部隊政治工作上,他的經驗和理解是無人可當的。 甚至于說毛主席還曾經盛贊:“羅榮桓是一位可以一生共事的人!” 抗日戰爭勝利后,羅榮桓率領山東主力部隊六萬余人進駐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開始了對于東北各部隊的整頓工作。 羅榮桓早在紅軍時期就是建設根據地、打造正規部隊的專業能手,現如今來到了更大的舞臺上,在此處他將自己的天賦完美的展現出來。 當時的聯軍有著相較于抗戰時期更加良好的外部條件,但內部的秩序是較為混亂的。 特別是在四平城下失利之后,東北民主聯軍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基層干部極度缺乏,部隊思想混亂、開小差、不務正業的現象層出不窮。 為了重整旗鼓,羅榮桓開始了整軍工作,通過種種措施,為全軍迅速培訓起了一支基層干部隊伍。 當時的東北地區因為長期收到日本人的統治,外加國民黨軍的燒殺搶掠,很多民眾對于軍人帶有天然的警惕。 群眾敬而遠之,這對于部隊的發展自然是不利的,為了能夠得到群眾的信任,羅榮桓提出了剿匪計劃,要對東北地區的土匪進行清剿。 這時的東北整個地區如貊鄉鼠攘,毫無秩序,土匪們殺傷搶奪,百姓深受其害。想要贏得百姓的信任,最為簡單的手段無外乎是打擊土匪了。 于是,在羅榮桓的力主之下,部隊展開了異常聲勢浩大的剿匪運動,在林彪的鼎力支持下,民主聯軍用極快的速度,撲滅了地方匪徒,將一個個農村從土匪手中解放過來。 農村解放以后,羅榮桓立刻開始著手建立新的農村基層政權,進行土改,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看見解放軍戰士在自家的院子里掃地干農活時,幾乎任何人都明白,這支隊伍和此前的國民黨人、日本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快,東北各地百姓對于解放軍的好感直線上升,得到了土地的農民們開始踴躍參軍,在擁有了穩固的兵源后,東北民主聯軍迎來了迅速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羅榮桓不單單善于做群眾工作,對于將軍工作,也是得心應手。 林彪性格孤傲,和很多搭班子的同志都搞不好關系,但是,偏偏是對于羅榮桓,他心服口服,能夠給予羅榮桓全方位的信任。 只要是羅榮桓下達的命令,他都沒有任何質疑,直接吩咐手下招辦,而只要羅榮桓有需要自己的地方,不管是剿匪還是土改,他都二話不說前去解決。 雖然兩人一個負責軍事,一個負責政治,但是交流上幾乎沒有任何的溝通成本。 羅榮桓的心是極其之細的,解放戰爭中期,隨著雙方戰爭烈度愈發之大,對于軍隊的需求也開始飆升。 但是無論前線再緊張,羅榮桓也始終把控著部隊的質量:流氓、土匪等壞分子不要、抽大煙的不要、思想覺悟差的也不要。 除此之外,招來的新兵也不準立馬編入軍隊中,而是統一進行整頓訓練后,根據個人情況分派到不同的部隊之中,進入部隊以后,也必須指派老兵骨干帶領。 作為一名指揮官,最負責任的做法,就是愛惜每一個士兵的生命。很顯然,羅榮桓做到了這一點,也正因如此,在羅榮恒的主持之下,東北野戰軍兵力以迅雷不及的速度增長。 在羅榮桓這樣的部署之下,東野永遠都處于兵力旺盛階段,縱觀整場解放戰爭,東野幾乎沒有存在說缺人的情況。 而林彪也能夠更加的自如的在戰場上從容調度。 正因為在東北民主聯軍時期打下的牢固基礎,在1948年的時候,東野正式成立時,已經是一個管理成熟的部隊了。 短短一年時間里,這支部隊就擴軍至上百萬,并且成功解放了東北97%以上的領土,為我軍以后在遼寧戰役上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相比較之下,華東野戰軍雖然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個野戰軍,成立的更早,但是他們并沒有東野這樣的外部環境,可以安心發展。 當時的華東野戰軍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山東,江蘇等省份,時時刻刻都處于與國民黨軍隊的直接作戰之中。 由于身處于國民黨核心統治區,當時的華東野戰軍所面臨的壓力是及其巨大的。 不但要防止國民黨的進攻,對抗當地的土匪,甚至還要面臨美國艦隊時不時的炮火攻擊,華東地區雖然人口眾多,但留給華東野戰軍的空間是極其狹窄的。 遠遠比不上東北地區資源廣闊,甚至很多時候連交通通訊都不方便,無法運送我軍的補給,這些因素極大的制約了我軍未來的發展,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進行整軍和擴軍,最終才出現了華北野戰軍兩年沒進步的局面。 華北野戰軍做不到,中野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劉伯承曾經評價過:中野所在的地區就是華北解放區的大門。 中野所控區域,連接著敵人重點進攻的山東與陜北,壓力極大,更何況此時的中野擔負著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挺進大別山。 進入大別山之后,中野14萬人的部隊分出了三分之一左右,在當地建設軍分區。 只不過,大別山物產貧瘠、人口稀薄,穩固防線尚且可以,但想要擴張部隊,幾乎是異想天開。 當時的中野直面白崇禧的精銳部隊,雙方圍繞著戰線進行了數月的鏖戰、互有勝負,但最終,中野也僅僅是維持現有部隊,沒有進行任何大規模的擴招。 在四大野戰軍中,最為艱難的莫過于是西北野戰軍了。 抗日戰爭結束以后,蔣介石曾經命令胡宗南率大兵進攻陜北,西北野戰軍在倉促中成立。 西北野戰軍位于陜甘寧地區,在其建立之處,人數統共只有兩萬人,且武器裝備極度落后。 陜甘寧地區極度貧瘠,無法供應大量部隊,這成為了西北野戰軍的死結。 由于幾乎沒有工業基礎,西北野戰軍面臨著打一發子彈就少一發的窘況,始終無法放開手腳作戰,戰斗力也與其他野戰軍主力縱隊相差甚遠。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這支部隊有著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指揮官,那就是彭老總。 西北野戰軍成立之時,當時的我軍將領已經各自派往部隊,無人掛帥,危急關頭,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彭德懷自我降職,前往野戰軍擔任司令。 在西北與胡宗南主力交鋒之際,彭德懷展現出了極其精妙的指揮藝術,雖然未能重創敵軍,但一次次從奇跡中拯救部隊,幾番交鋒下來,胡宗南兵疲馬倦,士氣低落。 西北地區人口稀少,國民黨軍隊的俘虜就是最好的兵源,彭德懷對于俘虜的思想工作十分看重,使得不少人棄暗投明,加入西北野戰軍。 神奇的是,西北野戰軍后來居然越打越多,9個月的交鋒下來,時間,部隊兵力就從2萬人長到了7.4萬人,胡宗南的攻勢徹底失敗。 1949年初,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時,其兵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5萬人,雖然比之四野微不足道,但是作為在大西北征戰的部隊而言,這個數字已經可以說是十分恐怖了。 可以說,彭德懷的政治工作經驗,絲毫不必羅榮桓差。 四大野戰軍在新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時過境遷,四大野戰軍制度已經不在,但是,當年的優秀將帥們所留給我們的東西仍然在不斷的啟發著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