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活法,表面看起來吃著同樣的飯,下著同一鍋米,思想卻有了很大差異。 有時候老少間閑聊,能直觀感覺到這種差異導致沖突,話說得再多一點,就會產生隔閡,讓人心理不悅。 生活中有的老人太過于執拗,總想讓年輕人認同自己的價值觀,并且改變他們,進而讓他們順從。 可現實情況卻是,他們既要尊重長輩,又要順從于時代潮流。 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我堅持自己的看法。 人到晚年,要懂得尊重子女,要保持適當距離。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 人與人距離太近,就會產生“反感”。 有的老人總希望一家人其樂融融,還像以前年代一樣“四世同堂”,殊不知今天的年輕人思想變了,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既然如此,倒不如各自安好,各自活在各自的舒適圈…… 01 人到晚年,學會獨處 有的老人接受不了“物是人非”。 小區有個老劉,年輕時是個人物,他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巔峰時人人敬仰,一出門誰都主動打招呼,家里辦喜事,賓客盈門,可謂風光無兩。 如今老劉老了,家業都交給了子女打理,身邊的人也越來越少,因此他變得郁郁寡歡,每天唉聲嘆氣——老了啊,沒人搭理了! 孤獨是一場人生的必然,真正的強者,既能創造輝煌的頂點,也能享受獨處的清歡。 人到晚年,貴在有一個好的心態。 另有一位老李,前幾年退休了,比起曾經的忙碌,如今變得清閑,生活突然安靜下來,但老李毫不憂愁。 他反而覺得,這才是人生最享受的時刻,奔波勞碌大半生,如今終于可以頤養天年,遠離熙熙攘攘。 人生是一個圓,出生時孤零零的,老了還會回到原點,無論這一路上遇見多少人,大多數人都是過客。 有的人老了,倍感寂寞,抱怨兒女不常回家看看,總想到兒女身邊住著,聊聊自己這“不凡”的一生。 其實,每個人都是平凡的。 人到晚年,順其自然,大道至簡,接受一個平凡的自己,過好簡單的生活。 人到晚年,何須兒女陪伴,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追求,那些“老話”不必常談,那杯老酒,不如獨酌。 02 人到晚年,靜享清歡 常言道,人間至味是清歡。人到晚年日子過得寡淡一點,也挺好。 為什么有的人老了,有錢有閑,卻依然郁郁寡歡?因為欲望無限。 見過一種老人,常常感到不知足,對自己的生活充滿抱怨,對兒女的事業頗為不滿。 子女已經很努力,努力在他們從事的行業里,但老人覺得,他們應該更有出息,為自己的家族增光添彩。 兒孫自有兒孫福,干涉的太多,反而物極必反。 想想自己這一生,歷經坎坷與磨難,好不容易過上了好生活,一家人平安健康就是福。 還有的老人,抱怨兒女不孝順,不能給太多,導致生活很拮據。 有的老人即便很富有,卻也懂得細水長流。 難道人老了,就徹底不為兒女著想了?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理想與追求。 如果自己有更多能力,就想想還能為兒女奉獻多少。 最起碼,可以做到自己養活自己,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能再掙點就掙點,好好看管好手中的積蓄,等到有一天駕鶴西去,把余下的財富都留給子女。 有更高的影響力,則回報社會些許,人這一生,必要感恩的活著,永遠不能忘記別人的恩情。 人到晚年,何須兒女太多關心,他們每天都很忙,活好自己,不讓他們惦記。 人到晚年,柴米油鹽,人間煙火,靜享清歡,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飽肚子,不求大富大貴,只愿豐衣足食,不求長命百歲,只求身體健康。 03 人到晚年,自由萬歲 人人都渴求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 年輕時向往的自由,是踏遍千山萬水,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年老后的自由,我想,就是一個平房小院,一畝三分地,自由自在的活著,沒有是是非非,沒有爭執不休。 有的老人和兒女一起生活,一個幾十平米的房子,生活各種不便,可能兒女嘴上不說,心里會有不滿。 有的老人常常抱怨,晚輩的各種問題,其實一個巴掌拍不響,歸根結底還是思想上的差異,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 有的老人給子女看孩子,努力認真伺候,卻還經常落下埋怨,不由得感嘆——真是費力不討好。 既然如此,寧可去養老院住,也盡量別和子女同吃同住。 人到晚年,心要往開了想,心胸要寬廣——畢竟是自己生的,只要他們幸福就好。 人到晚年,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各過各的”。 整理好自己的平房小院,看管好家里的幾畝田地,養花,種菜,釣魚,遛彎……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子女保持適當的距離,給彼此一份舒服的空間,待到子女回來看看,就給他們坐一桌飯菜。 就這樣,安安靜靜度過美好的晚年。 人到晚年,自由萬歲! |
|
來自: 新用戶1739VTn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