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達溪

     含辛魚 2023-09-15

    于是每到將收成時,

    村里三五成群的年青人

    就組織起來上山,

    搭茅寮點柴火,

    戴面具跳起舞,

    以聲威驅趕野獸。

    夜夜驅獸,

    直至收獲季結束。

    達 溪

    文/含辛魚

    午后的陽光掛在半空,晃得人暈眩

    12月初,我眼前的這一大片農田早已收割完最后一造番薯。午后的陽光掛在半空,晃得人暈眩。近處的雜草如一支支長長的綠玻璃刺;不遠處幾畦積水的洼地泛著刺目的白光;再遠處白色塑料大棚同樣泛著刺目的白光;更遠處,白色的天幕如同一張無邊的巨膜,把重重疊疊的山籠罩得隱隱約約。此時,巨膜仿佛慢慢靠向我,甚至覆蓋我的口鼻,讓人窒息。忽然,巨膜后的遠山仿佛傳來“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咚咚鏘”的聲響,巨膜也隨之有規律的顫動起來。

    這里是達溪村。群山環伺,一河貫之。達溪村坐北向南,村前是一大片農田,邊上流淌達溪河。高出河流的是依山而建的達溪公路,是進村的唯一通道。達溪村屬良口鎮,北距良口墟18公里。這里是從化的北部山區,此地山高水密,當地不少村名都帶個“溪”字。如達溪、溪頭、磻溪、下溪、仙溪、北溪等,形象地反映了溪水橫流的地貌。達溪村就位于水源頭達溪河,它發源于村北與佛岡交界的群山,是流溪河源頭之一。達溪河由西向東流經達溪村,再折向南在大江里匯入流溪河。達溪原叫凸溪,因凸達同音,叫達溪。
    達溪村東北與團豐村、和豐村(古稱東洞村)相接;南與水尾洞、赤樹村為鄰;西北接合群村與佛岡黃花鎮相望;北與佛岡水頭鎮交界。達溪古時屬流溪堡里洞。解放前屬北區三甲(由南往北,良口墟一帶叫頭甲,溫塘肚一帶叫二甲,達溪一帶叫三甲)。1958年成立達溪大隊,屬良口鄉。八十年代曾與合群村合并,叫達溪鄉。達溪村有1700人,有陳、黃、巢三姓。陳姓人最多,約占六成。巢姓人最少,由呂田獅象村慈坑社遷良口墟九龍崗再遷達溪。

    達溪村就位于水源頭達溪河

    大約幾個小時前,我在良口墟。我到墟上,是要找一位達溪神獸舞蹈的傳承人。我早就聽聞此地有這種很奇特的神獸舞蹈。早在幾年前,我采訪區里的一次醒獅大賽,當中就有這種舞蹈表演。當時的領隊是陳燦強,一位30多歲的年青人。現場留下了聯系方式,一直到幾年后想寫寫這個神獸舞蹈,于是想到了陳燦強。他給我介紹了達溪村的“地膽”陳紹仁。老陳今年64歲,在云南昆明當過空軍地勤兵,曾參加過對越戰爭的空軍后勤保障。轉業后回鄉當過赤腳醫生、老師、村干部。老陳在電話那頭說,我先帶你找神獸舞蹈師傅,但他并不在村子里而是在鎮上上班。那天一早,我和老陳約定在良口墟碰面。他帶著我來到良口市場,走進一卡鋪位剛坐定,門外行色匆匆進來一位戴紅袖章的大漢,來人正是師傅陳祖深。老陳今年62歲,豹頭獅鼻,身材魁梧。他日常工作是市場管理員,閑時向村民傳授神獸舞蹈,是這種奇特舞蹈的傳承人。老陳說,現在逢年過節村里都會起舞送福,還成立表演隊參加大型活動。但在很久以前,這種舞蹈可不是喜慶用的,而是一種驅逐野獸的舞蹈。
    陳祖深隨后向我描述了一個魔幻的場景。在遠離村落的山腳或半山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卻有星點火光;靜如死寂的大山深處,卻傳來鑼鼓镲的聲響。這是村民守護山上的農作物的奇特方式。以前山上多野豬,農民的番薯芋頭常遭殃,一晚上幾畝地的作物就被刨光。于是每到將收成時,村里三五成群的年青人就組織起來上山,搭茅寮點柴火,戴面具跳起舞,以聲威驅趕野獸。夜夜驅獸,直至收獲季結束。神獸舞蹈驅獸,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向村民傳授這種舞蹈的,是陳明捷。他對風水地理很感興趣,自小就游歷四方,見多識廣。明捷公見到野獸為禍,于是想到以獸逐獸的辦法。但他的“獸”,是神獸,是兩種兇猛動物的“合體”。他教村民樂譜,用籮筐蓋上紅布作獸頭,用床單作獸身,第一代“神獸”就這樣在簡陋中誕生了。神獸舞蹈代代傳承,到了解放前在村民陳炳倫的手上進一步發揚光大。陳炳倫家境貧寒,早年喪父,幼年時隨改嫁的母親來到佛岡水頭鎮。這里正是“神獸”發源地,招式繁復套路齊全。陳炳倫20多歲回到達溪時,也把水頭神獸的套路帶了回來。他結合自己的學藝心得,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溪頭神獸套路。有金雞報曉、斗雞走馬、過河吃蟹、雙獅舞鏡等套路,還伴有笑口佛和小猴兩個逗趣的二貨。神獸舞蹈的改良,后來也逐漸從驅趕野獸演變成逢年過節喜慶熱鬧的民俗活動。陳祖深說,陳炳倫就是我的師傅。他晚年中風不能動彈,不思茶飯,但一聽到屋外鑼鼓響,立馬來了精神,手指也比劃起來。神獸舞蹈算是滲入到他骨子里頭了,陳祖深感嘆道。
    離開陳祖深后,我已迫不及待要進村一睹神獸真容。從良口墟出發,經過20多分鐘七彎八拐的盤山公路,眼前忽然豁然開朗,達溪村到了。村子布局分明,如前所述,一半是民居,一半是農田。村子的老建筑不多,有名字的是泰琳公祠和新寧里門樓。最西邊有一座陳氏祖祠,規模不小,但僅存最后一進祠堂。硬山頂,樣式極簡與舊民居無異。祠堂前是一大片空地,其上曾矗立過祠堂建筑。大門的位置還留有門檻的遺跡,兩旁還豎有殘碑,標示著祠堂的界限。往東走,是整個村子體量最大的建筑村委樓,它的前身是達溪小學。以村委樓為界,西片是老圍,東片是達二社。我們在達二社一幢一層半小洋樓前停下腳步。

    大門的位置還留有門檻的遺跡,兩旁還豎有殘碑,標示著祠堂的界限

    小樓大門一側的墻上釘著一塊牌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化雞公獅傳習所”。這里是陳祖深的家,也是他傳藝的基地。少頃,陳紹仁從屋內拎出了兩堂“神獸”鋪在門前的空地上。我所探究的神獸,便是雞公獅。獅頭不大,為上尖下闊的椎形。上為獨角,下是闊口,圓眼突兀。臉上綴滿紫、黃、綠、青、嫣色的小絨球。獅身則是一襲拼色長布。兩只神獸僅從獨角的顏色區分,綠角為雄,紅角為雌。達溪先民在構思如何才能讓野獸避而遠之時,想象出公雞和雄獅兩種兇猛動物的合體——公雞尖喙利爪,有高亢的鳴叫;雄獅威武雄壯,有百獸之王的氣概。

    臉上綴滿紫、黃、綠、青、嫣色的小絨球

    老陳敲響了手中的鑼,說:大家舞一段!這仿佛是集結號,村民很快圍攏過來。他們拎起雞公獅,即興來了一段表演。“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咚咚鏘”,隨著節奏分明的鼓點,雞公獅時而昂首伸張,時而探頭啄食;時而原地打轉,時而擺頭扭腰。獨角頃刻變成利喙,公雞雄獅自由切換。
    時值中午,我的肚子隨著鼓點開始打起鼓來。老陳看穿了我的心思,說:走,我帶你去見識一個達溪最出名的特產。他帶我來到陳紹全家。老陳見有記者造訪,很快洞悉我的來意,拿出一盤番薯。老陳今年59歲,是達二社社長,也是達溪高山番薯的種植大戶。陳炳倫正是他的父親。陳紹仁口中的達溪特產,就是達溪高山番薯。陳紹全盤中的番薯,有圓形的、長條形的。老陳說:好賣的是長條形,游客都覺得那是番薯該有的樣子,但種的人都知道圓形的才好吃,你們想不到吧?我想:吃番薯也講究“其貌不揚”啊!不久,那一盤番薯已經煮熟重新端上。看著,紅皮的、白皮的;掰斷,紫心的、黃心的,冒著熱氣;吃上,又甜又粉,還有栗子味。

    掰斷,紫心的、黃心的,冒著熱氣

    達溪高山番薯已有過百年種植歷史。達溪山多田少,勤勞的達溪人不會讓田歇著,每年秋收后的稻田都用來種番薯。種番薯有“三部曲”:先是育種。一只番薯育的藤夠種幾畝地;其后是埋藤。待到晴天,取幾支番薯藤,三節埋入土,一節露外頭,一個月后,就會變魔法似的長滿一地;最后是落肥。待到雨天,施入狼箕燒成的草木灰。番薯粗生,并不需要多少人工。老陳說,我的番薯長得比別人壯,是有秘訣的。別人都舍不得一地的番薯藤,但殊不知養分卻平分了,番薯自然長不壯。我卻要翻藤,讓須根離地,只保留壯藤,番薯自然長得壯。我想:種番薯也講究“舍得”啊!老陳又補充道,要說達溪一帶還有哪里的番薯種得好,有一句俗語:良艮佬大番薯。說的是合群村的良艮社,種的番薯特別大。達溪番薯有番鬼佬、栗子薯、花心薯、一點紅等品種,都甜且粉還無渣。最甜的是番鬼佬,別名就叫蜜糖甜。但番鬼佬也有真假之分。真的吃起來更粉;假的又有個別名叫“餓死豬”,因為產量低,長的藤連豬都喂不飽。過去的山區貧困,饑飽無定,番薯因為能藏,成為一種“旱澇保收”的主糧。番薯堆疊放在床底,上面灑上草木灰,接地的是吸潮的泥磚,無發芽之虞,能藏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有糧無糧,達溪番薯都是一日三餐中的其中一頓主糧。在生活艱難時,達溪人一天的“大鍋飯”是這樣的:鍋中煮米飯,鍋邊切薄薄的番薯片放一圈,飯熟薯黃。早晚吃飯,午吃番薯粥。將番薯搗爛和上飯焦再加熱水,就是一碗“美味”的番薯粥!現在番薯早不是“主糧”,除了番薯粥,還有各種“花式”吃法:水煮、火烤、曬干、隔水蒸。從2011年開始,達溪村已連續舉辦了十屆“高山番薯節”,番薯已成為達溪村聲名在外的一張“名片”。我將要離開老陳家時,他叫住我說,我有一件“寶貝”你肯定感興趣!隨后從屋內拿出一本紅皮影印本《從化達溪陳氏族譜》。里面是工工整整的豎排行楷鋼筆字,記錄著達溪陳氏的源流。其中《前言》就是一篇達溪回憶錄,它的作者是陳列棠,也是族譜的抄錄者。

    它的作者是陳列棠,也是族譜的抄錄者

    《達溪》一文最后一位受訪者是陳列棠。也是通過陳燦強,我聯系上遠在惠州的棠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是在電話中完成了這次采訪。因為棠伯今年已93歲高齡,但他的聲音洪亮,達意清晰,近一個世紀的達溪歷史了然于胸。陳列棠成長在一個山河破碎的年代。他自幼家貧,三歲喪母。經歷過日寇鐵蹄踐踏家鄉的流離失所,也目睹了不屈的達溪人為家園的奮起抗爭。他是一名礦工出身,1953年響應上級號召支援惠州、博羅礦山建設。盡管闊別家鄉數十年,但他對故土的感情依舊如初。從2014年開始,棠伯一人遍歷廣州、英德、連平、韶關,尋訪達溪陳氏后人,歷時三年完成《從化達溪陳氏族譜》。
    據記載,達溪陳氏是陳氏入粵始祖陳軝的后人,與龍潭官莊村陳氏同出一脈。陳軝字彥約,北宋年間入粵到南雄做官,辭官后卜居番禺燕塘圍鳳翔鄉。明朝年間,彥約公后人陸續遷徙到從化。其中第八世孫陳本立徙居官莊村,第11世孫陳德清徙居水尾洞。德清公原在番禺為官,因庫房失銀恐遭連累,連夜攜夫人梁氏逃到水尾洞,并改名大相。隱姓埋名開枝散葉,成為水尾洞鳳翔里開基祖。德清公后人又陸續徙居到附近的大嶺、赤薯洞等地。赤薯洞因盛產一種紅色的番薯而得名。(后來薯樹同音,赤薯洞改叫赤樹村)。德清公有一個曾孫叫陳維慶,他就居住在赤薯洞。維慶公生了兆鸞、兆朋、兆鸮、兆鴻、希麟、兆宏、兆祥、嘉麟、希相9個兒子,其中長子陳兆鸞眼看人滿為患住不下去了,于是攜老婆黃氏以及潤松、潤槐、潤蒼三子,舉家北徙十公里外的達溪村,成為達溪村的開基祖。
    兆鸞公所到的達溪是一片荒蕪之地。他在達溪河南岸的黃圍搭起茅寮落下腳。起始養鴨為生,后來伐木燒炭,而后開荒種地。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達溪河北岸更廣闊的土地建起象圓里、象崗里、新興里、振華里、賢崗里等圍村,形成延續至今的達溪村風貌。潤松三兄弟傳61429曾孫,奠定了達溪陳氏人口繁盛的基礎,逐漸成為從化北部的陳姓望族。其后人散居廣州瘦狗嶺,英德咸江、石牯塘,仁化黃坑以及韶關、順德、開平等地。

    往東走,是整個村子體量最大的建筑村委樓

    達溪先民很有韌性。他們走數十里山路到良口墟、佛岡賣炭,換回谷物;進山耕田,耕牛常遭山賊劫走。隨著人口的擴大,達溪先民逐漸向外遷徙謀求出路。他們北上更邊遠的英德、仁化、韶關,割禾、砍柴、燒炭、挖礦,干重活累活,最后也能站穩腳跟。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日寇北犯從化,戰火很快燒到了達溪。但達溪人自古就有不屈不撓的傳統,他們在村民陳永久、陳榮森的帶領下,由1845歲的村民自發成立三甲鄉抗日大隊。有槍拿槍、無槍拿刀、無刀拿棍,無棍拿石,協助駐防良口的國民黨軍隊,挖斷公路、埋雷架網、上山挖戰壕。1939年冬,日軍7萬人兵分三路進犯粵北,其中二路近衛師團3萬人經良口、佛岡進犯翁源,第一次粵北戰役打響。193912月的一天凌晨,一支日軍襲擊駐防水尾洞的國軍駐地,殺死哨兵,進占水尾洞。槍聲大作時,還在睡夢中的村民還以為是炮仗聲,有數十村民慘遭殺害,大量民房遭縱火焚毀。第二天清晨,陸續有難民逃到達溪村。陳列棠目睹了這一幕,那一年他十歲。三甲鄉抗日大隊奮起反抗,帶領國軍夜摸敵營,日軍狼狽逃竄,在豬仔梁、狗耳腦被國民黨186師張澤深旅伏擊。戰斗十分激烈,張旅一個營的全營官兵陣亡。抗日大隊有黃天其、黃炳泰兩人犧牲。日軍退逃到兩浸田,又被國民黨158師迎頭痛擊。日軍一路被我軍民攔截伏擊,被打得丟盔棄甲。我方繳獲軍馬13匹,送交地方政府處理。殘酷的戰爭讓村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村民無鹽無糧,腳腫面黃。為了生存,村民摘取鹽霜柏樹的籽當鹽吃,采摘苦麥伴雜糧充饑。盡管吃不裹腹,但也削弱不了達溪人民抗日的斗志。抗日大隊在自發的游擊戰中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隊員黃甲勝就曾在伏擊戰中抓獲一名鬼子,砍下其頭顱,掛在東洞區公所門前的竹篙上示眾。
    1943年,達溪村陸續逃來了一些特殊的難民。這些人皆是女子,赤腳,衣衫襤褸,但卻操著一口地道的粵語。其中結伴來了兩個十多歲的女子阿瓊和阿愛。她們大腳板,走路撇腳;手粗,力氣大。原來她們是從廣州逃難過來的疍家妹,常年的撐船打魚,她們的手腳都變形了。(因為是來自水上人家,這些難民后來被當地人稱作“下海婆”)。村民陳應九給粥她們吃,收留了她倆。后來,兩人都嫁給了當地人當老婆。阿瓊嫁給了陳積南,阿愛嫁給了陳懷珍。此外,還有一名叫林雪蓮的“下海婆”,也嫁給了當地人。戰爭讓她們與親人失散,達溪成為她們最后的歸宿。

    村子的老建筑不多,有名字的是泰琳公祠和新寧里門樓

    1945年抗戰勝利后,黨在從(化)潖(江)地區組建從潖支隊開展對敵武裝斗爭。從潖支隊由歐初任支隊長,陳楓兼政委。支隊下屬兩個大隊:陳江天領導的從化大隊和方覺魂領導的潖江大隊。1946年,方覺魂來到達溪活動。游擊隊向村民宣傳黨的主張,發動村民參加革命。陳列棠目睹了這一幕,那一年他17歲。游擊隊員見這小伙很精明,不但識字還會唱歌,于是對他說,給你一支駁殼,你不用打仗,教大家識字唱歌就好。當時村民熱情高漲支持游擊隊開展活動。陳石庭給游擊隊當向導。陳汝林利用自己的小賣部當秘密交通站,給游擊隊的活動提供方便。達溪村還以農會的名義開倉賑糧,騰出有限的糧食補給部隊。陳列棠最終沒有跟游擊隊走,因為他一心想讀書。
    1948年,陳列棠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良口中學。但因為家窮,他只讀了三個月就回家了。他后來離家一路南下番禺、三水、順德,一路靠幫人打棉胎維持生活。次年解放,陳列棠又返回家鄉。12月,他在良口墟見到政府張貼布告,說黃龍礦山招人,連忙應招。黃龍礦山位于黃龍帶水庫大江村,民國初年發現鎢礦,先后有寶成、天寶商業公司開采。1927——1938年十年間為全盛期,礦工達5000多人,生產鎢精礦3000多噸。1951年黃龍礦山收歸國有,一直到70年代結束。當年采礦工人的生活異常艱苦,700多名礦工吃住在荒山野嶺。陳列棠閑時教大家識字唱歌,逐步被礦山培養成干部。由于表現良好,1953年,陳列棠被調到惠州,成為博羅鎢礦的開荒牛。從此他一輩子都與礦山打交道,直到退休,人也定居惠州。
    如今,陳列棠已是耄耋老人。他告訴我,正所謂60不出門,70不過家,80不留宿,自己年紀大了,回家鄉的機會越來越少。盡管遠離家鄉,棠伯還時常記掛家鄉的一草一木。他有一個心愿,就是在家鄉豎一塊大石,把他撰寫的一幅對聯刻上:達人雄獅出山入城比武攜手人民創文明,溪水流出珠江匯入四海推動世界共和平。
    老人并未遲暮。達溪人舞起雄獅入城比武,多么的意氣風發!我仿佛又聽到那“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咚咚鏘”的鼓點聲。
                                                            2021.4.28


    走訪幕后花絮: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WWW|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无码|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国产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电影| 欧美韩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天堂| 手机看片AV永久免费|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2005|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日韩一区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免费无码无遮挡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下载|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