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心理 傳普通人聽得懂的理論 教人人都學得會的技能 選素質高專業強的執業 做老百姓買得起的服務 助人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是龍心理研究推送的第221篇原創文章 ============================ 【編者按】9月13日,中國心理學論壇第25場,參會者圍繞心理是什么?心理本體是什么?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為統一認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上篇。 汪汪(網名,廣州):(龍心理發起的關于心理本體的討論)開始有意思起來了。只要不是東拉西扯或信馬由韁,討論這個問題還是有意義的。 要想跳出受個人自我局限的認知,以人為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以人為鑒的方法,“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其中一種,是在自我認知到的區域內自我探索的過程。 但如果眼睛功能出了點問題,那么也跳不出“所見”的局限。當然,這里的“眼睛”指“慧眼”。借助于各種經過外界工具測量得到的標簽,如身高體重多少,心率體脂率之類的,來看一個人,固然是跳出了自己眼睛的局限,但是必然會被所用的工具以及自身使用工具的能力所束縛。比如,你用尺子去量一個人的體重,得出來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現在再來重新討論本體論的議題,是不是一種倒退? 也未盡然,正像是感覺眼睛出了點問題的人先別忙著看世界,而是回過頭來治治眼睛是一個道理。心理學發展到今天,需要回過頭來看看,哪些是被外界工具束縛了的認知和行為。 春秋諸子百家,古人討論“體用”,“有無”,“生死”“善惡”,“義利”,“陰陽”,幾乎都是在同一時期,之后的分科…… 行云軒(北京): 我和各位分享一下通過這20多年在行醫路上的體驗,還有我自己個人的經歷和經歷生死以后認識到的什么是心。 真正的中國心理醫學,是要把這個心字先分解開。其實按中醫來講,“心與神”是相融的,以道為本的。人其實有兩個心,一個是通五臟六腑的心,一個是跟天地相融的心。我們所有人的一生,不管得病也好,所有的思維變化也好,都來自于跟天地接融的那個心。然后臟腑的那個心呢,就主宰我們的臟腑運行。這是很多老師可能沒有意識到的,也是我在行醫當中探討這個經絡學,以及我自己經過三次生死后體會到的對于心的認識。 我當時得病的時候,醫生說你有可能憋死。然后我當時就加了個意念:我不能死,我必須得活!必須得讓我女兒有母親,不能像我母親一樣那么早離開。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有這個意念。這個意念一起,我就遇到了貴人,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也跟他學了一些東西。我越來越認識到人的心跟天地相融,跟天地相融的這個心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人心跟天地接軌,一個意念可以激活心和元神。這是我自身的體會,也希望各位老師再去研究探討。 中醫講精氣神。為什么?精氣神足就是真正的健康! 精氣神不是說有病還是沒有病,而是中醫真正的最高境界!不管每個人發生任何一件事,如果他的心不動搖,只要他的心這個定住了,任何事情都不會犯錯的,這就是原本的那個心的本質。 現在人們為什么容易得病?我通過這么多年調病接觸一些重癥病人,跟他們交流探討,發現得病的原因往往就是心在作祟,就是跟天地相接的那個心在作祟。我們臟腑的那個心,就是人生命的內在的活動。 這個方面的認識一定是中國心理學的,是西方心理學認識不到的。它跟道法術都是相融的,跟天地都是相融的。 李祥月(廣西): 我就是一個小白,剛進來也沒有看見前面幾位老師發言的文字稿。我記得關于心理的定義按新華字典講的就是心理是腦的機能。那我們所學的心理學基本上也是這么講的,這是從西方引進來的,說我們的大腦對外界的反應,才產生心理。我可能比較認可這一個觀點。 但是,我還有一些疑惑:西方的心理學,雖然它有局限性,但它確實能夠解決蠻多的心理問題,要不然不可能發展得那么快,每個流派都有它的特點,那我們為什么要建立我們的龍心理? 我覺得可能與我們中國人的性格、表達習慣各個方面有不一樣的特點有關,就像我們說我們屬于易經的民族,表現得不一樣,我們研究的重點可能就象我們講的民族心理學一樣。 人的心理肯定有共性的一部分,比如我們做心理工作,我們要有共情,這些是必須要有的,要借鑒西方的東西。但是能夠解決人性共通的地方,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去想那么多。 那心理到底是什么? 中國心理學論壇發起人和組織者高行之(山東): 我們為什么要構建中國心理學?我們要構建的是什么樣的心理學?這不是我們今天晚上的這個議題。但是李老師提出來了,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我們構建中國心理學,絕不僅僅是出于中國人的性格,而是既有現實的需求,也有未來的需求。 關于現實的需求,我們看心理學學科越來越發達,老百姓知道的心理學知識越來越多,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能看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但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不是減少了,而是越來越多了!為什么?絕對不是有些人所說的那樣,過去有人有問題我們不知道。像我們這個50后60后70后的,我們那時候身邊有幾個人出問題?再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出問題?不用人家告訴,哪個孩子有沒有問題我們能看不出來?能不知道嗎?這需要學心理學嗎?不學心理學我們也肯定能看出來!所以,絕對不是有些人所認為的,是以前也有很多人出了心理問題只是人們不知道,一定另有原因。 在咨詢當中我遇到了很多抑郁、焦慮、恐懼的,源頭就來自于他接觸了心理學知識,或者聽了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他在沒聽心理健康講座的時候,還好好的,一聽講座他就覺得我好像也有這個情況,然后就開始琢磨,沒幾天,到醫院去看醫生,醫生就說你這是抑郁癥,或者你這就是焦慮癥,或者你這就是恐怖癥。我遇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西方心理學它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講座本身,有可能就是致病源! 還有,我們從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人類歷史上唯一沒中斷過的文明。為什么我們的中國文化當中2000多年都沒有形成一個心理咨詢行業?為什么?這一點很重要。按照西方的經濟學或者叫市場理論,有需求一定會催生新的行業。那算命的怎么來的?那不就是有需求嗎?那為什么中國就沒有催生出一個心理服務行業?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2000多年的社會所出現的有心理問題人的數量,遠遠不足以養活一個行業。任何人如果從事這個行業,要么餓死!要么轉行,所以就沒形成一個什么心理服務行業。但是,算命形成一個行業了,不就是因為有市場需求嗎?這也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思考。 我們承認西方心理學有它的積極作用,承認它確定幫助我們很多人解決了問題。但同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另一個現象——不斷出心理問題的人遠遠比解決了問題的人還要多! 我們現在讀書會正在讀一本書,叫做《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這本書是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待心理疾病的發展歷程,反映出了西方心理學、心理治療所存在的很大弊端。所以,從現實層面來講,我們需要有一種比西方心理學更科學、副作用更少、更加實用的心理學。我們希望新的心理學出來以后,不再重復心理學學科越來越發達但是出問題的人越來越多的惡性循環。這種心理學符合西方的市場運營的邏輯,但絕對不符合科學的邏輯! 馬云有一次跟衛生系統的一位領導交流,這位領導就跟馬云介紹自己所取得的優秀成績,說:我在位三年,前年,實現營業收入總額3000萬,去年實現4000萬,今年我要達到5000萬。你看我這工作有成績吧!馬云就笑了,說你把邏輯搞反了!你是衛生系統的領導,你需要讓老百姓生病的人越來越少,花在治病上的錢越來越少,這才是你的功績。如果是前年老百姓花了5000萬來看病,去年花了4000萬,今年花了3000萬,那你這個衛生部門的領導工作才真有成就,老百姓因為你受益了嘛!現在你的工作成績卻反過來了,老百姓長病的越來越多,花到治病上的錢越來越多了,這是你的成績嗎?這簡直就是你的罪證! 同樣的道理,全國從一個心理醫生都沒有,到有了100多萬近200萬心理咨詢師,再加上精神衛生中心的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加上學校的心理老師。請問:為什么中國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反而越來越多了?我們的心理服務為什么會這樣?這才是我們構建中國心理學背后的現實推動力。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未來的人類社會,肯定也需要一個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學,但一定得能讓我們少出心理問題的心理科學。這種心理科學一定會讓未來的人們生活更愉快,出現心理問題的人更少,因為心理健康原因產生的困擾更少!現在的美國心理學、西方心理學發展了140多年的歷史,就已經進入了困境:新的理論層出不窮,現在一個人想學完心理學的那些知識都是個麻煩事兒;那50年以后呢?這心理學還有辦法學嗎?你學都學不完,你怎么去幫人呢? 所以,未來需要一種簡單、易學、實用的心理學,可以讓我們的人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當中,而不是放到學習心理學上面。現在多搞笑,那么多的人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去學心理學,很多人學完了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大家不覺得是個問題嗎?這是未來對新興心理學的需要。 所以,我們構建中國心理學,絕不僅僅是民族自尊心的問題,而是因為有現實的迫切需要,還有未來的需要!如果現實不需要,如果西方心理學已經把心理問題都快消滅光了,我們還要構建中國心理學干嘛呢?閑的沒事干了嗎? 正是因為西方心理學有問題有很大弊端,而并不是我們有意不想用它,是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實用高效科學的心理學,所以我們才構建中國的心理學! 這是對剛才李祥月老師關于為什么要構建中國心理學、構建什么樣的心理學的一個回應。 行云軒(北京): 高老師您說的確實很對!我是在現實解決問題中發現了這個問題:現在心理學的這些老師越來越多,但是給人們造成的這個壓力也會越來越多?我發現病人心里得了病,靠吃藥是解決不了的,一定要解決他心理的問題,讓他走出來才能治好病。中醫為什么偉大?中醫是因人而異,要觀察病人是哪方面得的病,比如他是生氣得的病,他就是心里的病,所以就要解決他心里的病,吃藥是解決不了的。中醫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咱們中國心理學,從我說的這個與天地相接的心來治病的。其實人的有的疾病,就是人心的意念和潛意識在作祟,一切來自于心,這就是我們中國心理醫學的最偉大之處。 無極真如(山東): 剛才高老師講的那番話。我深有同感! 高行之(山東): 謝謝各位老師的支持!正是因為社會上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大家才會認識得越來越深刻。為什么現在支持構建中國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一方面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一種覺醒,我們不再唯西方馬首是瞻;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現實讓我們感到困惑,為什么一門科學出來以后讓這么多的人瘋狂的去學習,那么多學了的人反而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現在的心理學,只不過就是一門學科,與現實有很大脫節,很多現實的問題解決不了。 劉磊(北京): 我是中學教師,因為在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心理方面問題,所以,對咱們這個論壇就比較感興趣。說實在話,現在學生他學習中的問題,基本上是心理問題。為什么?因為現在中考高考他都降低難度了,根本就輪不著學生去拼智商。所以,我們老師之間就有個笑談,就說這個正常的孩子沒有搞不好學習的,那搞不好學習,那就是不正常了。 心理問題對現在教學這個困擾真的挺大的。我也接觸了一些西方心理學,我感覺到他有些東西跟我們實際情況真的不太吻合。我就一個類比,我感覺西方心理學它更多的類似于小乘佛教似的,他求的是什么?自我的解脫。就是我把你變成正常人,然后求這個自我心理的一個解脫。但是這種做法的話,他往往是摁下葫蘆浮起瓢,他這地方不出問題,別的地方出問題了。我們這個教學中間感覺到應該更多的可能還是需要大乘佛教那個道路。這是什么?是培養他積極的世界觀。就是說他如果是一個積極的人,比如說可能夸張一點,比如說像王陽明那樣的他愿意成一個圣人,生活中間的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就不成問題了。我心光明,夫復何求,就沒有什么可憂慮了。所以這么說的話,我們覺得給學生一個信仰一個追求比僅僅讓他恢復正常更有效。應該走大乘的路子,而不是像西方那樣走小乘的路子。 還有一個,比如說西方心理學,感覺有些地方真的是挺隔膜的。隔膜在什么地方?比如說我是心理老師,那我接待這個心理問題學生的時候,我不能給他提供方法,我不應該出主意。我就是說他也有他的合理性,就是強調學生自我恢復自我行動。說句實話,我們給那個學生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你不給他出主意,他覺得你就沒盡到責任。沒有心理老師的話,對中國的學生來說的話,他來就是想你給他提供方法的。你要是不給他出主意,你就只是鼓勵,他就覺得你這人不實在,所以最后的話,往往多多少少的就要跟他一起合計一些這個措施方法出來。當然最后再跟他說一句實話,我提供主意但做的還是你,那意思就是責任還是你自己來負,咱們得要說清楚。但是你要是不給他提供這個建議的話,他覺得這個咨詢沒有達到效果。所以在這個中間的話,能感覺到確實這個西方這個東西吧,跟中國這個國情它還是隔著一層。有很多東西的可能還是結合我們自己的這個情況來做更好??山梃b可吸收,但真的不能照搬,我們還得有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是我的意見。 朱美云(重慶):心理是“人系統”的反映,是“系統人”的功能(見心絡圖)。 人的心理本體,就是人的系統本能(見心絡圖)。 說明:人系統是“生理系統+心理系統+外界系統”的統一體。 系統人是“生理人+心理人+社會人”的統一體。 王彥輝(河北):心理本體問題是心理學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是心理本體是不存在的。 所謂心理,是心理功能的簡稱,是所有心理功能的綜合。 心理是人腦的功能,心理功能的物質對應物是人腦,所以沒有心理本體的位置。 既然心理本體是不存在的,為什么又說他是心理學皇冠上的明珠呢?那是因為心理本體問題的背后是另外一個問題。心理本體問題是對另外一個問題研究的偏向,另外一個問題是明珠,心理本體問題是偽明珠。 (有人問:你說的“另外一個問題”指什么?王彥輝答:)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我也正在研究,所以恕不詳說,懂的都懂。 蘇加勝(遼寧):心理本體是認知產生存在發展及其相關要素存在本質、表現狀態與運行規律。我理解心理本體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討論的本體,我理解的心理本體類似心理學基本問題。在這里考慮不太深入,提出來跟大家探究 朱建軍(北京):一個詞匯,所指的是什么,取決于人把這個詞和什么綁定在一起?誰是最早提出這個詞的人,他怎么指定的?單從這個詞的幾個字,我無法界定其外延和內涵。 汪衛東(北京):心理本體,如果是探討心理的本質,那就討論心理的本質是什么不就可以了?整一個心理本體,一下子我就不懂了。我估計,這樣討論“心理本體”,依然沒有結論,沒有共識!如果有,只能投票決定!因為對“心理”與“心理本質”,不同學者,不同角度討論而已!基本的東西,恐怕改變不多。 心理學領域的討論,大多各說各話,還停留在中醫水平,甚至不如!很多共識是投票決定,要么最高權威決定! 我的意思是:(討論心理本體這個問題)沒意思。 高行之(山東): 我簡單的總結一下。 李其維老師是中國心理學會原副理事長,上海市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學院終身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在當代的心理圈里,這絕對是權威。李老師在2019年的時候為一個論壇寫了一篇文章,專門談到了心理學的立身之本的問,關于心理學幾個元問題的思考,其中就涉及到了心理本體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坦率地講,在中國的心理圈里,能考慮到心理本體這一根本性問題的人還真的不多。 事實上,正像李其維老師講的,現在心理圈之所以門派林立,誰都不服誰,各個流派之間相互沖突,只要找過多位心理咨詢師的人都有點分裂,搞不清楚誰說的對。為什么會這樣?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心理學發展了140來年,連心理是什么、心理學到底研究什么都沒搞明白,沒有統一起來。大家說的都是“心理學”,但實際上每個人爬的卻根本就不是同一座山,而是每個人一座山,只是名字都叫心理學罷了。如此,只有自己看到的才是最準確的,誰又會服別人呢?也因此,如今心理學這個圈子很大,什么也往上上面掛靠,說自己是心理學,其實有很多根本就不是心理學,它提供的根本就不是心理服務,充其量只能算得是社會服務罷了。 李其維老師對于心理本體,有著非常全面深刻的思考。你想,一位70多歲的老教授,有50來年的心理學專業積淀,直到70多歲的時候他才對于整個心理學做了一個全面的梳理,不就是他一生的所學所感所悟嗎?不就是他一生學術成果的結晶嗎?我認為如果誰要是能夠靜下心來讀一讀李其維老師這篇3萬多字的文章,而且能真的讀懂的話,那可真的就是勝讀十年書,十年你根本學不到這么多的東西。 李其維老師提出的心理本體是什么?以前李老師不敢說,到了70多歲已經成了心理圈數一數二的人物了,借著某心理學學術論壇,用李老師自己的話講,是因為人不到現場,所以說話膽子就大了。李其維老師講到,現在終于可以鼓起勇氣說了,凡不聚焦于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機制的心理學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他認為心理本體就是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機制。心理本體既不是生理機制,也不是心理內容。大家注意,不是生理機制是與生理學沒關系,與腦科學沒關系,與神經學沒關系,與其他的什么動物學等那些學科都沒關系。當然我們研究心理學的理論,一定不能和那些科學的東西、經過驗證的東西相抵觸,否則就證明我們有問題。它也不是心理內容。什么叫心理內容?我碰到誰惹我了,我生氣。我看到了惹我的人就生氣這是心理內容。它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憤怒。憤怒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怎么來的?我們要研究它的機制機理。李其維老師的意思是還要研究過程,研究機制機理當然伴隨著過程,所以李其維老師認為心理本體就是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機制,但不是內容,也不是現象!因為現象很多學科都研究,它不是心理學科特有的研究對象,我們當然需要透過現象去研究本質,但現象不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對象,它只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工具。 來自北大醫學部的王全宇老師的研究方向是哲學為基礎的價值心理學,也是我們龍心理研究團隊的特聘研究員,在身心靈方向有著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心理本體是身心靈一體的系統整體構成和層次結構的觀點。其他老師的觀點都發給大家了,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以上是我們現在已經收集到的一些觀點,就是對于心理的本體的一種看法。這些觀點可以粗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認為心理本體是確實存在的,但有不同的觀點;代表人物有:李其維、孫澤先、王全宇,張伯華、三道身心、馬海龍、李繼凱、叢中、龍心理、朱美云、蘇加勝等 第二類:認為心理本體根本不存在;代表人物:王彥輝 第三類:認為討論心理本體這一行動本身沒有意義,或者看不出意義在哪里。代表人物:汪衛東(無意義派),朱建軍(看不出有什么意義) 歡迎更多老師參與本主題討論。 最后,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中國心理學——龍心理是怎么看待心理本體這個問題的。 我們龍心理認為心理本體就是人心活動的原理、機制機理,不帶過程,這是我們和李其維老師不同的地方。 為什么我們不帶過程?大家想一想,機制機理它與人沒有關系,它的產生機制機理的體是不是與人有關系?換句話說,只要是個人,他的人心活動的原理機制機理一定是一樣的,他沒有文化差異。但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一定有文化差異。你想中國人和美國人對于同一件事情的認識,他能是一樣的過程嗎?不可能!他會產生一樣的機制是沒問題的。 什么叫一樣的機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只要看到喜歡的我就開心,我不喜歡的我就不開心;你指責抱怨我,我就不高興,你表揚我,我就高興。這不都是一樣的機制機理嗎?與文化有關嗎?所有人都這樣,不管哪一種文化的人,也沒有哪一種文化說你表揚他就難受,沒有這樣的文化,這根本不正常。 所以,我們認為心理的本體是人心活動的原理,機制機理,它有兩個層次的含義: 一是學術意義上的“心理本體”,就是心理的定義:人心活動的本質規律,即人心活動的原理,機制機理; 二是生命意義上的“心理本體”,就是指由身心為基礎的人類生命個體中所有參與人心活動的功能單元的總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 就說里面有些東西可能我們還沒看透、還不知道,也沒關系,我們也把它包含在內。 我們提出這一獨特的理論,基礎都是來自我們傳統文化,來自于《易經》,來自于《道德經》,來自于孔子,諸子百家我們就不用說了,諸子百家的創始人那都是孔子的徒弟,都是徒子徒孫之類的了,都是讀著孔子的六經或者五經長大的,我們就不需要去考慮了。 《道德經》中有一句很典型的話,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我們的理論都叫“一二三理論”。龍心理理論由十個理論組成,這十個理論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 看了龍心理理論以后,大家就會發現人的心理真的很簡單,沒有那么復雜。解決問題也很簡單,你只要知道了這個問題,你就知道它是怎么產生的,同時方法也就立馬就出來了,我們就知道該怎么幫他去解決了。 我們之所以組織大家來中國心理學論壇進行研討,并不是讓大家來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我們要帶著大家一起蹚這道河。因為我們已經過去了,知道應該怎么走,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跟中國最具有先進性又關注于心理健康的,同時又認可中國文化的伙伴一起,大家能夠成為第一批嘗試用中國心理學過河的人。我們絕不是讓大家來這里浪費時間做一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做成的事情,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其實早就已經有結果了,我們通過這種討論讓我們的思想更加的統一,統一到一個可以直接去推廣的高度上,這樣我們就成為引領人類心理學潮流的人啦! 請大家注意,我們說的是引領人類心理學潮流! 為什么這么講?我們讀書會上讀的這本書叫《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是美國人寫的,就是反映美國心理疾病的全球化的問題,美國的心理疾病標準正在摧毀各民族的文化,同時再把各民族本來并不嚴重且患病率很低的病,都變成患病率呈現暴發式增長,像美國一樣的瘋狂,這就是這本書的名字的來歷。西方心理學并不是普適的心理學,但現在美國人當普適心理學向全球推廣,正在把全世界都變得像美國的心理疾病一樣的瘋狂! 這本書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講抑郁癥怎么打入日本市場的。事實上,抗抑郁藥物現在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國,比日本還要厲害。給大家介紹這些就是讓大家能夠清楚,西方心理學它有嚴重的弊端。其中弊端之一就是貼標簽,你的問題原本是一般問題,一般問題當中的焦慮或者是抑郁或者是恐怖癥,這些都是貼標簽。電影電視上經常會出現道士或和尚為了捉鬼,在某個地方貼張符。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貼標簽,就跟道士和尚貼符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道理大家可以自己琢磨體會。 我們的中國心理學自古以來就不貼標簽,中國心理學只有一個詞:習慣。我們說一個人正常不正常,我們普通人就能看得出來的,不需要專家去看。只要是他不是說遇到順心的事,他就哭,遇到不順心的事兒,他就笑,你打他就高興,你表揚他就憤怒,只要不是這樣不正常的人,那么其他遇到任何問題的人,他都是正常人!正常人只有一個詞叫“習慣”。當然習慣有好習慣,有健康的習慣,有不健康的習慣,那些遇到問題的,就是由于不健康的習慣,所以我們不給他貼標簽,就像中醫一樣,不給人貼標簽。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我就告訴你,你這個經絡不通,只要給你通開就好了。你一聽有道理,那你就吃藥或者針灸或者按摩,你打通了就行了嗎?我們去看中醫就這么簡單,我們未來的中國心理學也是這么簡單。我們不貼標簽,我們沒有抑郁癥,沒有焦慮癥,也沒有什么亂七八糟的這病那病。 來到我們這里,我們不問姓名、年齡、學歷、家庭住址、家庭成員、個人成長經歷等,我們只問你哪兒不舒服,幫你找出來到底哪個習慣把你困住了,告訴你新的習慣是什么樣的,你怎么樣就能建立新習慣,怎么樣就能讓你不再在這個痛苦里邊,這樣不就行了嗎?這就是未來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是今天晚上借這個時間跟大家先吹吹風,讓大家有信心有興趣有動力參加我們這個論壇,明白我們不是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是盲人摸象,我們已經有了結果了。我們的第一步是先讓我們中國人享受到我們的中國心理學的服務,讓更多的中國人因為我們中國心理學的建立,心情越來越舒暢,生活越來越開心,事業越來越順利,越來越成功!這樣我們就達到目的了;第二步就是要走向世界,發出心理學領域的中國最強聲音! 如果都叫心理學就把大家叫糊涂了,為了區別于西方心理學,我們把中國心理學叫做“龍心理”。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名字。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那龍心理就是中國心理學。我們中國心理學對應的方法也不叫心理咨詢,我們叫龍督導,也叫中國式督導。中國式督導的特點就是“授人以漁”,就是教你自助的方法,不只是幫求助者解決心理層面的問題,也幫你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而且既幫大家解決心理上的不良習慣,又幫大家解決現實的一些問題。當然,我們的解決方案也是從心理學入手。 好的,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我們下周三晚上再見! 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請關注本公眾號。 ![]()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所以,龍就代表中國、中國人、中國的、中國人的。所以,龍心理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心理學,或者“中國人的心理學”;龍心理的實踐運用,叫作“中國式督導”;將來構建起來的新興學科,擬用名為“中庸學”。 龍心理,是以《心理督導師》為起點,以詩、書、禮樂、易、《道德經》、《黃帝內經》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獻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為主體,打破諸子百家門派偏見,以馬一浮、錢穆、徐中舒、梁漱溟、龐樸、張耀翔、楊國樞、胡佩誠、李其維、丁再獻、楊中芳、曹峰等數十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名家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構建新興學科為標準,以獨特的中國式思維、認識論和方法論為媒介構建起來的,與西方心理學理論完全不同,自成體系,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理學。 龍心理分為中庸理論、龍心理、新時代修身、中國式督導四大模塊,由九個基本理論(子理論)組成,這九個子理論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和問題,并同時指出解決方案,徹底改變了西方心理學沒有統一的心理學理論的尷尬境地。 龍心理中國式督導遵循“修身自助——齊家——立業”的成長路徑,是一門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其基礎課程是人生必修課,中高級課程是心理從業者的必修課,也是通向心理服務頂峰必備的認識論和方法。 龍心理專門傳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須具備的實操技能與理論,招生對象為:遇到心理困擾或問題的人,問題孩子家長,有自我成長需要的人,以及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社工師、健康管理師、教師等心理或心理相關崗位的從業人員、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崗位人員等。培訓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人生日常必備六藝:聽、說、想、做、感、省。 2、成為最優秀的自己必須具備的人生智慧和綜合能力; 3、和諧家庭日常生活必須具備的人生智慧和綜合能力; 4、助人必須具備的專業理論和執業能力; 5、督導必須具備的專業理論和勝任力(中級及以上)。 龍心理充分發揮了中國式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優勢,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簡單易學便于運用的形式和比較少的內容,集西方的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成功學、教育學、身心醫學、健康學、生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音樂、藝術、宗教、道德等于一體,匯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倫理教育、成功學教育等預防性教育于一學,融中國式督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矯正性服務于一科,遵循“教育為先,預防為主,矯正為輔”的理念,強調自我素養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漁為主,授人以魚為輔”,代表了未來人文科學的發展方向,必將成為人文社會學科發出中國最強聲音的主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