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金沙江,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北折向東,轉身成“長江第一灣”——石鼓灣。圖為2023年9月8日航拍的金沙江石鼓灣。 王箏 攝 滾滾長江的金沙江段從青藏高原一路向南,在云南省西北的麗江市受到山地的阻擋,江與山不斷碰撞。碰撞中,金沙江連續3次拐彎,在麗江市境內形成石鼓灣、玉龍灣和永勝灣,宛如一條飄帶。其中,位于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的石鼓灣是一個形似字母“V”形的180度急轉彎,人們稱這一奇觀為“長江第一灣”。 9月8日下午,“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調研團走進金沙江石鼓灣。探訪調研團成員眼前的石鼓灣,江灣兩岸綠柳依依,江面開闊,水流平靜,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特別壯麗和秀美。 ![]() 2023年9月8日,游客在金沙江石鼓灣畔的“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打卡裝置前留影。 ■ “長江第一灣”成就了東流到海的萬里長江 “這一灣,成就了萬里長江;這一灣,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這一灣,灣育中華!”麗江市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位于石鼓灣附近的石鼓鎮上。該館46歲的副館長張學文說,他從小就在石鼓灣旁長大,現在經常負責對外講解“長江第一灣”。張學文現在已是石鼓當地小有名氣的文化講解員。 “石鼓灣不是長江的第一次拐彎,但在我看來,長江的這一次拐彎很偉大、很重要。”張學文是納西族人,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充滿激情。 張學文說,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一路向南奔流,在云南西北部橫斷山區形成縱貫南北、并駕齊驅、互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這就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中的金沙江流到我們石鼓鎮,陡然一個急轉,形成'長江第一灣’,由此也讓金沙江與瀾滄江、怒江'分道揚鑣’,向東北方向奔騰而去。因此,金沙江沒有跟瀾滄江、怒江那樣流出國境,而是一直浩浩蕩蕩奔流到上海并最終匯入東海,成為中國及亞洲第一大河流,也成了世界第三大河流。”張學文告訴記者。 ■ 長江的多樣面貌讓人對長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 “看著前方跌宕起伏、重巒疊嶂的群山,還有腳下靜靜流淌、綿延不絕的金沙江,我心中十分震撼和自豪。”站在石鼓灣旁的觀景臺上,探訪調研團23歲的成員武振慧感慨地說,近距離看到“長江第一灣”與虎跳峽的波濤洶涌不同,因為江面寬闊,所以看起來水勢和緩,“不同的地貌格局,產生了長江的多樣面貌,讓我對長江的多樣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想要去更多地深入了解。” 觀景臺上,9月8日剛剛設置的“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主題宣傳推廣活動打卡裝置,與不遠處刻有“長江第一灣”字樣的一個石碑相映成趣。來自廣東、山西、浙江等地的游客紛紛在此打卡拍照,將打卡裝置與石碑同框入鏡。 探訪調研團成員、攝影師王箏拍攝過雅魯藏布江,也拍攝過黃河壺口。“無論是壯闊的急流,還是平靜開闊的江面,在拍攝之前都是可以想象到的,但只有來到金沙江石鼓灣,有一種無法提前預想的感覺。”王箏說,站在石鼓灣江邊,能看到的也就是寬闊的江面、巍峨的高山,“水流遠遠地看,也沒有顯得很湍急,直到無人機升起來才能感受到它的壯美。” “氣勢如虹,蕩氣回腸!”“驚嘆于氣勢磅礴,感嘆于鬼斧神工。”“眼前的'長江第一灣’,讓我感觸良多:以偉大母親河長江為代表的祖國錦繡山河總會帶給我們無窮的精神力量,在這里讀中國,讓人越發深愛我們的中華民族。”來自上海的張先生等一行游客動情地告訴記者。 ■ 長江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懷與氣質令人感受真切 2022年7月28日,“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宜荊荊都市圈探訪團探訪了長江湖北段起點——巴東縣巫峽口,長江在這里拐了一個90度直角大彎。 “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調研團成員、長江日報攝像記者王海,曾參加2022年7月28日在長江巫峽口的探訪。 2023年9月8日在石鼓灣的探訪中,王海情不自禁脫口吟誦起與巫峽口相關的詩句:“好奇須要過巴東,千山千水貌不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無論是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的'長江第一灣’,還是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巫峽口的長江直角大彎,都是萬里長江上知名的文化符號,都承載著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探訪調研團特邀專家、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鄭曉云表示,長江浩蕩奔流不息,既有虎跳峽的萬水奔騰、浪花飛濺,也有詩句中湖北赤壁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還有石鼓灣這樣看似江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巨大,這些無不書寫并印證了我們偉大母親河長江的生生不息,讓人真切感受到長江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懷與氣質。 鄭曉云說,長江在中華大地這樣流淌著,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與遐想。“長江代表著中華文明,有奔騰、奔放、激情的一面,也有深沉、內斂、含蓄的一面。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就像長江一樣,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和不同的社會里,始終都是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并走向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