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就是趙括,現在多有給趙括翻案者,但所謂知子莫若父,就連他的父親名將趙奢在生前就曾評價此子說“使括將兵,破趙軍者必括也”,這不僅是站在一個孩子父親的角度上來說的,更是作為一個曾親手擊敗過強秦的名將對一名年輕將領做出的評價,因此與其相信千年后的翻案者,為什么不相信趙奢? 那么,趙奢用兵究竟有多厲害呢?從他的成名之戰——與秦“閼與之戰”就能窺測一二。 閼與之戰示意圖 1、背景 閼與之戰,是發生在趙國西北邊陲的閼與之地,秦趙兩國間進行的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 當時秦國已強盛許久,特別隨著齊、魏、楚這三個強國的落寞,秦國更是獨霸諸侯,眼下唯一還有一個比較棘手的諸侯國,就是趙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后,軍隊戰斗力果然不同凡響,在趙武靈王過世之后,趙國雖也每每被秦國壓的喘不過氣來,但遠遠沒有到元氣大傷的程度,因此,秦國對趙這個國家是忌憚的,適時敲打、試探一下它,若能抓住合適的時機甚至將之重創,就成了秦國這個階段最想做的事情。 閼與之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當時秦國的將領是胡陽,這個人在歷史上可能沒有多大的名氣,但在當時可不同,他曾與白起聯手率秦軍打贏了華陽之戰,一戰斬首魏國軍隊十五萬人! 同時也溺斃了兩萬趙軍。 就是這樣一個將領,在這時節率十萬秦軍圍困閼與。 2、救與不救 戰報傳到朝中,立即引發趙孝成王的重視,不過閼與畢竟是趙國的邊陲之地,過去還曾屬于韓國,這樣一個地方究竟要不要勞師遠征的去救,甚至可說值不值得去救,趙孝成王有些犯難,于是就找來廉頗商議。 廉頗的態度很明確:“道遠險狹,難救?!?/p> 言外之意,不值得。 又問樂乘——這個人是名將樂毅的宗族,樂乘的看法和廉頗一樣:不值得去救,也不好救。 聽了兩個名將的看法,趙孝成王也深切知道了想打贏這場仗該多難,可畢竟是好不容易得來的疆土,何況閼與還關系到重鎮上黨郡歸屬的爭奪,所以他很有些不甘心,就又找來趙奢詢問看法。 出乎意料的是,趙奢的答案很堅定:“正是因為道遠險狹,這就像兩只老鼠相逢于狹窄的洞穴之中,誰勇敢,誰就能夠取得勝利!” “狹路相逢勇者勝”,最早也是從趙奢這兒來的。 趙孝成王大喜,立即便將兵符交給了趙奢,由他帶領趙軍去救援閼與! 其實這也不是趙奢唯一的一次展現出這種硬氣,后來趙王想以割地的方式請求齊國派田單率軍幫忙攻打燕國,趙奢知道后就很不以為然,認為趙國又不是沒有可用的將領,比如自己就曾在燕國任職,對燕國的地理山川很熟悉,為什么不用自己?而要以割地的方式去請外人呢? 這就是趙奢,硬氣、有膽略是他的底色。 3、故意示弱,迷惑敵軍 可是趙奢又絕非一介勇夫,他在有膽略之余更有極為杰出的鎮定與智謀。 當時秦軍已偵探到趙軍的動向,所以分派出一支奇兵直插武安附近,武安在趙都邯鄲的西面,距離邯鄲已經很近,這樣做當然是要與西北閼與的秦軍主力形成掎角之勢,只要趙國援軍向閼與挺進,那么秦軍就可以給他們來個前后夾擊! 趙奢知道這一情況后,果斷率領軍隊僅僅離開邯鄲三十里就趴著不動了。 怎么回事?不是要去救援閼與嗎?為什么才跑三十里就停下來? 是怕武安附近的秦軍對國都造成威脅嗎?但那么點人馬顯然是不足以威脅邯鄲的。 將士們都很不解,可更要命的是,就在這個時候,趙奢又下了一道軍令:敢以軍事上的事前來勸諫的,必斬! 好了,這下說也不讓說了。 但總有人忍不住,何況武安的秦軍聲勢很是浩大,每天的嘶吼都能把城內屋瓦震得唰唰作響,有一個將領實在忍不住,便沖進趙奢的營帳進諫,說至少我們現在應該趕緊去救援武安,把那里的秦軍給打跑才行! 他是忠心的,但也違反了趙奢的軍令。 于是趙奢二話不說就把他給斬了,趙軍上下當然都很寒心。 但更令他們寒心的還在后面,趙奢這個“慫包”,竟然帶著趙國大軍在邯鄲三十里外一待就是二十八天! 甚至他還每天不斷要求將士們去修固、加強營壘,一副完全不打算再去救援閼與,甚至連武安的秦軍都不想去主動進攻,只想就此固守、安營扎寨的架勢。 將士們的心徹底涼了。 4、反間計,急行軍!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趙奢看似慫包,實際上卻無時無刻不在派人監視著閼與、武安兩地的動向。 這一天,密探回報了一個很重要的線索——某某人是閼與方面秦軍主將的間諜。 趙奢便故意派人好好招待那個人,還帶他參觀整個趙軍營壘。 那間諜見到趙軍果然如傳說中似的,整個一副士氣衰敗、只想固守的樣子,心中大喜,找了個理由便逃了出去,火速去向閼與的秦軍主將胡陽匯報。 胡陽當然也絕非草包,他起初也擔心趙奢這個人是在使詐,當接到間諜的可靠密報后,這才完全放心下來,欣喜又不屑的說道:“呵呵,離開國都三十里就不敢再向前行軍了,還當真在不斷加固營壘,趙奢可真是個草包呀!閼與,看來的確非趙國所有了。”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那個可靠的間諜剛走,趙奢立即就一改近一個月來的消極頹廢之態,轉而變的英姿勃發無比! 他當即召集全軍,命全將士們把戰甲之類都暫時脫下來包裹好,以最大限度減輕人員負重,全軍上下從此刻起要以最快的速度向西北閼與方向挺進,展開急行軍! 5、神兵天降,搶占北山 就在秦軍還在不急不緩的圍困著閼與的時候,忽然東南方向的斥候來報,說趙奢率領趙國大軍竟然已經來到了閼與五十里外! 實際上,這的確出其不意,因那么遠的路,趙軍在趙奢的帶領下竟然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趕到了! 胡陽一聽大驚,這才知道上了趙奢的當,驚怒之余,命令秦軍大部隊立即趁著趙軍立足未穩之際,向他們展開痛擊! 而趙奢這邊,雖經過急行軍,成功把武安方向的秦軍遠遠甩在了后面,使他們根本無法及時前來與閼與的秦軍進行夾擊匯合,可此刻趙軍的形勢還是不容樂觀。 胡陽不愧是能被委任為主將的人物,他抓住了戰場上稍縱即逝的良機——若等到趙軍修整完畢,甚至找到了有力地形依托后,那想打贏就更難了! 而趙奢接到秦軍主力火速在向自己這邊撲來的情報后,眉頭也不由鎖緊,趙奢深知,趙軍若就此貿然與對方拼殺、展開決戰,那即使僥幸獲勝,傷亡也必然會非常慘重。 事實上作為主帥,這一戰連廉頗都認為極難打的仗,他推進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不但將腹背受敵的窘境變為單獨面對一方敵人,而且還成功把對方的兵力給分化掉。 只是,難道真的要讓將士們在這種情況下就與閼與的敵人展開決戰嗎? 一想到將士們將要付出很大的傷亡,趙奢就眉頭越鎖越緊。 可供他思索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很重要的部下來了,闖進了他的營帳! 這個人叫許歷,他急匆匆沖進營帳就對趙奢說道:“將軍,秦國人雖然沒想到我們會突然出現,可他們本就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如將軍您不能速速厚集陣列迎戰他們的話,屬下只怕我們仍然會失?。 ?/p> 一句話,說的趙奢不由心頭一緊。 他怕的何嘗不是這個? 于是趕忙就對許歷道:“請您賜教。” 許歷卻先給自己求了個保命,故意說道:“請將軍先以軍法處置?!?/p> 趙奢這才明白,他還在記著一個月前自己所下的軍令——“敢以軍事諫者斬!” 不禁好氣又好笑,把你斬了那你還“賜教”個毛啊? 于是苦笑了一下說道:“唉!那是在邯鄲時候的命令了?!?/p> 言下之意,現在這是在閼與,邯鄲的軍令已經過時了,你有話就快說吧。 許歷拿到這道保命符方才傾盤托出道:“將軍,您沒有留意到嗎?如今我們兩軍相爭,能先占據北山的就能取勝,后到的,必??!” 聽完許歷的話,趙奢不由眼前一亮! 他馬上想到了“北山”這個地方的山川形勢,的確如許歷所言,是個決定戰爭勝負的不二要地??! 于是趙奢大喜,立即命令一萬精兵火速去占據北山,剩下的,則全部留在營壘中聽候調令。 等到秦軍主力奔襲而來的時候,趙奢這邊北山的人馬還有營壘中的大部隊早就已經做好部署等候多時了。 等待秦軍的,反而是他們本想給趙軍安排的“前后痛擊”。 于是,秦軍想強攻北山而不得,而趙奢又及時命令營壘中的大軍全軍出擊,掩殺秦軍。 秦軍大潰,傷亡慘重,僥幸沒死的逃亡歸國。 此戰,以趙軍的全勝告終,也由此導致秦國在之后的近十年都不敢輕易向趙用兵,就是怕重蹈閼與之戰的覆轍。 而趙奢,也由此打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次戰役——一次自商鞅變法以來,讓秦國遭受最大的一次慘敗! 6、后記 后來趙奢班師回朝后,因功被趙孝成王封為“馬服君”,在國內與廉頗、藺相如同等地位,而在戰中立有大功的許歷,也被封為“國尉”。 這一戰贏的可謂相當不容易,路途艱險,秦軍勢大。 趙奢面對的敵手也同樣不簡單,從對手前期分兵至武安制衡,企圖將來前后夾擊,期間又不斷派間諜往來搜集情報,后期得知趙軍神兵天降后,更果斷命令秦軍主力抓住時機痛擊立足未穩的趙軍,這些都能看出來,秦軍主將胡陽,絕非泛泛之輩。 可是,趙奢還是打贏了。 他憑借的是過人的膽略,出色的智謀,卓絕的忍耐,以及對戰場時機、節奏的精準把握。 需要說明的是,饒是如此,一個人的智謀也是有限的,比如最后那關鍵的一步——搶占北山,若不是由許歷及時提出的話,等待趙奢及趙國大軍的命運,可能還是個未知數。 所以說這一戰贏的并不容易,也是趙奢將來被夫人詢問,為什么他們的孩子趙括明明兵法講的那么好,卻還是不被趙奢看好的原因。 趙奢說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p> 他看的太輕易了。 真實的疆場,卻就是九死一生的,錯一次,錯一絲一毫,可能就會萬劫不復,不會給你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