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檬夢果兔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 世間萬有,人生百態,能知足則常樂,能忍耐則自安,能珍惜則自福。 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只鸚鵡遇到一只烏鴉。 被關于籠子中的鸚鵡看起來很安逸,而翱翔在野外的烏鴉看起來卻很自由。 鸚鵡很羨慕烏鴉的自由,而烏鴉也很羨慕鸚鵡的安逸,于是它們倆商議著決定互換居住的環境。 它們以為自己都會很快樂,可是結果,事與愿違。 烏鴉得到了安逸,但是卻很難得到主人的喜歡,最后抑郁而死;而鸚鵡雖然得到了自由,但是它長期安逸,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最終饑餓而死。 人生中,不是所有別人的幸福都適合我們,有時候,我們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不羨慕,不盲目,不攀比,懂知足,才是幸福。 生活,知足是一種智慧,常樂是一種境界。 在一間破舊的房屋里,住著一位窮人,他生活窘迫,只能躺在一張長凳上睡覺。 他整日自言自語道:“我真想發財呀,如果發了財,我絕不吝嗇。” 有一天,上帝出現在他面前,給了他一個很有魔力的錢袋。 上帝說:“這錢袋里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要注意,在你覺得夠了時,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上帝就不見了。 窮人看到錢袋很驚喜,他把金幣拿了出來,里面又神奇地出現了一塊金幣。就這樣,他持續地不停地往外拿金幣。 整整一個晚上,他拿了一堆金幣,而這些金幣,足夠他用一輩子。 第二天早上,他很餓,想去買面包吃,可是他想在買面包之前,得把錢袋扔掉,就瞬間覺得自己錢還不夠多。 于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不停地拿,金幣已經快堆滿整個屋子了,而他卻越來越虛弱。他完全可以去買豐富的美食,買大房子,買最豪華的車子。 可是,看著錢袋,他仍舍不得扔掉。 他在心里默默地說:“只要我不把錢袋扔掉,金幣還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就這樣,最后,他虛弱地躺在板凳上死了。 生活中,很多時候,貪婪者常憂,知足者常樂。 人生,吉莫吉于知足。 生活中,我們最大的吉祥,莫過去知足,懂得適可而止。 老子說:“知足者富,心安者貴。” 人生,知足的人,內心常常能夠保持平靜,他們能夠擁有人間清醒,也能夠擁有純粹的快樂。 生活,我們知足之足,常足矣,內心才能夠保持長久的豐盈,才能夠長久體會滿足帶來的幸福感。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中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世間,我們最大的災禍莫過于不知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生活中,我們保持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適可而止,才能保持恒久的滿足。 人生,每一個夠得著的幸福,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 生活,我們常微笑,懂知足,且上進,少抱怨,生活,就會多一份幸福。 這一生,或許,人與人之間,追求不同,想法不同,念想不同,因此,行動最終就會不同。 生活,人與人之間,或許,所有言行最大的差別也許就在于那一個個念頭。 佛說:一念放肆,百邪乘釁,一念收斂,萬善來間。 人生,善心善行,因果相應。 這一生,我們知足而常樂,看淡而幸福。生活,不管人生沉浮,我們的心若知足,人生則處處都是風景;我們的心若知足,則人生處處是晴天。 生活,當我們內心有了滿足,即使外在不如人意,我們一樣能活得開心快樂自在。 大文豪蘇軾的一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依然在人生的荒蕪處,活出了自己的灑脫與快樂。 《菜根譚》中說:“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人生,面對我們眼前生活的世界,心懷知足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不知滿足的人,卻會覺得人生處處充滿了危機,都是凡俗之境。 其實,生活,我們心路放寬,心態放平,生活,就能多點幸福。 人生,做人,知足常樂,才是幸福的秘方。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