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經歷多次王朝的更迭,而每個朝代都留下大量的珍貴文獻。1988年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一件“神秘”銅器,但讓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件銅器竟證明了《儀禮》中的一個記載,我們只能說古人誠不欺我,這件銅器究竟是什么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9年冬,一位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省滍陽嶺得到一件青銅器,名叫“青銅簋”,隨后工作人員將其帶回文物研究室,通過研究發現,青銅簋上面雕刻一段銘文“鄧公乍,應嫚毗,媵簋,其永寶用。” 看到記載后,工作人員懷疑該地存在古墓,1986年,經過上級部門批準,他們準備對滍陽嶺進行考古發掘,經過長時間的發掘,終于發現一座南北長4.56米,東西寬3.1米的應國1號墓,在該古墓中,專家們出土大量的青銅器、玉器、貝殼等物品。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薦,1988年,工作人員在古墓中發現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這件文物整器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長31.7厘米,寬17.2厘米,重3550克,容量2152毫升,整個器身為雁形,在身體部分有一個圓形器口,腹部下面有四柱形足,在尾部有一個青銅人,他手握著器蓋上面的環形鈕,從穿著上看,這個青銅人的整體打扮都是精心設計的。 看到這件文物后,專家們都在心里想,這件文物的作用是什么呢?緊接著,專家們發現這件文物的蓋內有銘文,共有5行44個字,大概的意思是:在四月的時候,應國的使者匍到了氐這個地方,對方贈送了很多珍貴文物,而匍特意命人鑄造這件銅盉,用來紀念這件事情,并希望雙方的關系可以長久。 文物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就是說,它會被用作記錄某件事情,但記載時間的器物數不勝數,為什么這件“匍”雁形銅盉會成為珍貴文物呢?其實,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它是《儀禮》的證明。 《儀禮·士相見之禮》記載:“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在這段記載中,提到一句話:“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大概意思是:下大夫相見,要送對方一只雁,而匍用青銅制作一件雁形器物,直接證明這個禮儀是真實存在的,否者匍不可能特意將器物制作成雁形。 晚清王先謙曾在《莊子集解》中提到:“雁即鵝”,在《爾雅·釋鳥》,也有記載:“舒雁,鵝。”緊接著,專家們開始翻閱史書典籍,再次證明這個禮儀確實存在,在唐太宗時期,吐魯番臣祿東贊曾獲得面見天子的機會,當時對方用黃金制作一只大鵝,表示:“圣功遠被,雖雁飛于天,無是速也。鵝猶雁也,遂鑄金為鵝以獻。” 在現代,雁也是一種不常見的動物,但在我國古代,雁的數量更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季節的制約,再加上雁會飛到高空中,并不是人能觸及的動物,所以當時的雁還是非常珍貴的,正因如此,古人才會用鵝代替雁,兩者變大的含義相同。 華夏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自古就懂禮、習禮、守禮、重禮,會將朋友帶上一些禮品,這是一種非常良好的習慣,不僅能夠體現自己的教養,還會讓朋友感受到自己關懷,這是一種值得被發揚的事情。 “匍”雁形銅盉被發現,不僅證明《儀禮》中的記載,更讓我們看到古人會客的方式,如今,這件文物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如果各位讀者有機會去到河南,可以去看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