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速讀 ![]()
豆瓣評分:8.1 ![]() 本書是逆轉人類學的代表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國傳教士、人類學家、語言學家 埃米爾·佩蒂托(1838—1916)。他屬于西方最早一批人類學家,在加拿大的北極圈附近生活了近二十年,發表過大量關于原住民語言和習俗的研究作品。然而,在研究原住民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極地區各種原住民的語言和薩滿儀式的影響下,他患上受迫害躁狂癥,并最終導致精神分裂。 本書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數千頁信件和回憶錄,以故事情節重構出這位傳教士和早期人類學家的悲慘經歷。他將我們帶入一個扣人心弦的旅程,了解在教會政策壓制和19世紀社會科學興起的背景下,當時一個迷戀原住民的思想的不合邏輯,并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展現了早期人類學知識的拓展伴隨著瘋狂。 ![]()
豆瓣評分:9.3 內容簡介 ![]() 提高zui低工資會造成失業?如果沒有政府等外部干預,經濟就不會衰退?市場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靈藥?這些都是已暢銷70余年的名著《一課經濟學》中的經典論斷。 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尤其在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衰退與蕭條此起彼伏、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當下,《一課經濟學》的解釋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就說:“若有人鼓吹'一課經濟學’,我建議,回到第二課。” 在本書中,澳大利亞經濟學巨擘約翰·奎金以極具穿透力的思想精彩地講授這兩堂課。他沒有把目光局限在對理論的雕琢上,而是通過對經濟運行現實的梳理和洞察,回答了市場如何運轉、危機因何發生、失業從何而來、貧富差距如何彌合、宏觀調控是否有效等經典經濟問題。全書沒有公式和計算,零基礎的讀者也可以通過本書輕松掌握經濟學分析現實問題的思路,清醒認識世界的真相。 亨利·黑茲利特的《一課經濟學》從1946年至今銷量超過100萬冊,深刻影響了幾代經濟學人。它聚焦于自由市場的高效和成功,甚至認為“放任市場,一切都將完美運行” ![]()
豆瓣評分:7.6 ![]()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至1940年,在納粹的鐵蹄之下,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相繼淪陷。5月,巴黎也淪陷在即,導致英國軍隊滯留在敦刻爾克。同月,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使得面臨外交孤立的英國突然成為歐洲僅有的有勇氣和決心反抗希特勒的國家——此時的歐洲大陸充斥著投降主義情緒,只有丘吉爾還在呼吁重拾勇氣,繼續戰斗。 1940年6月4日,在9天時間里,丘吉爾動用各式艦船和上千架次飛機,將共計33.8萬名士兵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創造了二戰史上的奇跡。 軍隊奇跡般的回歸喚醒了人們的反抗意識,數千萬人的生活將被改變。 作者家族曾參與丘吉爾政府的政治宣傳工作。作為二戰的目擊者,他將史詩般的歷史與豐富的家庭故事相結合,描繪了二戰爆發至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圖景。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標題: 帝國晚期的倉皇與激蕩 出版年: 2023-7 頁數: 344 定價: 58.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13352512 豆瓣評分:8.5 內容簡介 ![]() 900年庚子事變,清廷太后“西狩”。這一獨立的歷史事件,卻關乎中華社會的歷史走向。 作者以大歷史的視野,小切口進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豐富的細節展現這場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終于家國命運的大動蕩。其間穿插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糾葛、人物關系、滿漢沖突,在國際環境和民間宗教的背景下,呈現歷史的生動,人物的鮮活,命運的悲劇。太后西奔關系萬千重,晚清最后二十年乃至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脈絡,在這里都看得見說得清 ![]()
豆瓣評分:9.2 ![]() 全書引用一手資料,反映鮮少提及的卓越科學工作者,記錄他們曾這樣為全社會奮斗。作者為資深科學記者,通過查閱書信、檔案、臺本以及對當事人采訪,還原費希爾、穆蘭特等英國專家為科學進步奔走、爭取的場景。在沒有計算機、算法和快遞的時代,他們是那樣收集、統計并快速協調材料與資源,保障民眾生命的;借助遙遠的人際往來,他們是那樣收集到世界各地血液樣本的。 ☆一個科學領域的進步引發全社會眾多領域的變革。輸血技術的進步、血液學的研究突破,讓輸血從危險的外科手術變為常規即可檢測又能高效挽救生命的必需:血型用于司法鑒定中解決了眾多案件;報紙、電影等媒介一度將稀有血型作為熱點議題;BBC推出專題談話節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作科普手冊;在大規模采血基礎上建立并迭代的完善建檔制度;封存的數萬血樣時至今日依然有無限的再利用潛力。 ☆ 你未曾見過的世人矚目:當人類血液成為社會熱點。大批騎著自行車前往獻血點的民眾、為尋找匹配血型刊發的報紙頭條、引發跨洋爭論的“熊貓血”Rh血型的遺傳機制與表述方法……當戰爭讓血液輸送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神秘、危險又生死攸關”的血液一度成為全社會亟待探索、突破的熱點領域。 ☆海量血液推開人類遺傳學的大門:來自群體、改變群體。全民征血正式開啟人類遺傳學的序章,不同地域民眾血液中攜帶的信息差異讓歐洲學界認知到群體身份的不同,它引發了一些人對種族、優生學的關注,也讓一些人拿起科學的武器為種族平等奔走。我們的祖輩來自哪兒?我們的族群如何融合?大肆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否有科學支持……血液攜帶的遺傳啟示引發持久深刻的探討。 ![]()
SBN:8.6 內容簡介 ![]() 政治學的知識統攝性和社會科學學科基礎性,決定了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必將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根基,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書先是簡單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之“多變”及其緣由;然后闡述了冷戰時期論證西式民主政體合法性的西方政治學如何變成了“改變”他國的政治學,并制造了旨在“轉型”的范式;接著研討了百年來“求變”的中國政治學的得與失;最后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研究的主要取向,即建制性的國家治理研究是中國政治學的主流。 中國的成就必須得到正面的解釋,不能解釋中國成就的理論不能算是好的社會科學理論。理論必須直面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和經驗所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必須上升為概念、理論乃至范式,由此,社會科學需要一場范式革命,歷史政治學應運而生。 ![]()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標題: 科技與未來的終結 原作名: New Dark Age:Technology and the End of the Future 譯者: 宋平 / 梁余音 出版年: 2019-6 頁數: 324 定價: 79.8 裝幀: 精裝 ISBN: 9787218135007 豆瓣評分:8.1 內容簡介 ![]() 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深刻剖析科技的發展及其運作方式,及其對當下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其中不僅涉及氣候變暖、全球監視、地緣政治這樣的宏觀命題,也包含著互聯網、智能手機、大數據法則等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科技手段。作者極富啟發性地指出:我們對科技迫不及待的使用,往往缺乏全盤考慮,其對人類產生影響也無法清晰地評估,當下社會生活的種種問題,其背后都有科技的影子。我們對科技的信仰和狂熱,有時所指向的并非一個美好的烏托邦,頁數0324 ye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