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籍的抗日名將王耀武,軍界資歷并不算出眾,然而升遷速度卻非常驚人,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黃埔三期生當旅長的已屬佼佼者,比如李天霞、陳頤鼎等等,而老王已是中央軍第51師的正牌子師長,妥妥領先其他同期同學半個身位,儼然成為了“直升機式”干部。 ![]() 王耀武 在抗戰深水區,憑借統領第74軍抗擊日寇的赫赫戰功,以及自身的長袖善舞和俞濟時的不斷美言,王耀武幾乎創造了高級將領晉升速度的記錄: 1938年萬家嶺大捷后,晉升第74軍少將副軍長,繼續兼第51師師長;1939年6月,俞濟時他調,再晉第74軍中將軍長,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和上高會戰,后者也是第74軍真正的成名之戰。 1943年5月,第74軍在馳援鄂西戰場的作戰中,于湖北松滋地區大破日軍獨立第17混成旅團,使該旅團成為鄂西會戰中,鬼子損失最大的一支部隊,僅大隊長就被干掉了兩名。 戰后王耀武因功擢升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當然這是個為了級別晉升而任命的虛職,該集團軍其實是一支川軍部隊,王耀武從沒正式到任過,主職還是74軍軍長,牢牢抓著這支勁旅。 ![]() 淞滬戰場上的王耀武 至1944年2月,王耀武終于晉升第24集團軍總司令,這是中央軍嫡系兵團,下轄彭位仁第73軍、施中誠第74軍和李天霞第100軍,共約10萬精銳,該集團軍參加了長衡會戰。 1945年1月,王耀武再次晉升為“陸總”直屬的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為了使其職銜相符,當局還特地打破慣例,于當年3月敘任其為“陸軍中將”,注意此前他還是陸軍少將,掛的二顆星都是中將職務軍銜。 歷史愛好者普遍了解,解放戰爭時期所謂的“綏靖區”,大多是由抗戰時期的“集團軍”改制而來,而王耀武兵敗被俘時的職務,不過是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官,也就是等同于集團軍總司令。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傳說中王耀武倍受寵信和重用,從抗戰后期到1948年的濟南戰役,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他的職級怎么還越混越低了呢? ![]() 王耀武 01 王耀武曾升至“副戰區級”的職務 抗戰后期出現的“方面軍”建制,其實存續時間很短,大抵是從豫湘桂戰役后期出現,至1945年底全部撤銷,前后不過一年光景。 它是為了整理西南地區的軍隊,以及接收美械而臨時搞出來的特殊建制。 至于方面軍的建制級別,之前曾經撰文說明過,可從所轄部隊規模和主官軍銜上,具體反映出來。 在當時的四個方面軍司令官中,只有張發奎和盧漢是陸軍二級上將,而湯恩伯和王耀武都還掛著二顆星呢! 至于每個方面軍理論上的所轄兵力,當時也是有具體規定的,那就是分轄四至六個軍不等,大約相當于一個加強集團軍、或兩個集團軍的兵力。 需要指出的是,抗戰時期的集團軍,既有轄兩軍制也有轄三軍制的,即便是取平均值,這四個“方面軍”的建制級別,也肯定略高于“集團軍”。 ![]() 第四方面軍任內 究竟高多少呢?從盧漢和湯恩伯之前的職務來看,“方面軍司令官”大體相當于大型戰區的副職,比如湯恩伯擔任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時,兼任“魯蘇豫皖四省邊區”總司令,下轄四個集團軍。 而盧漢曾任“滇南邊區”總司令,下轄兩個集團軍,基本符合方面軍的部隊規模。至于張發奎屬于“降任”方面軍司令官,他的第四戰區在桂柳會戰中,遭遇空前大敗,屬于被整理的對象。 換言之,王耀武這個方面軍司令官,級別要比集團軍總司令高半格,比各大戰區司令長官又低半格。 日本投降以后,全國的“和平氣氛”漸濃,戰時編組的“戰區”和“集團軍”建制,表面上必須撤銷,至少也得改頭換面。 于是各大戰區被改制為“綏靖長官公署”,胡宗南、閻錫山、顧祝同等戰區司令長官,紛紛當上了“綏署主任”; 而集團軍則改制為“綏靖區”和后來出現的“整編軍”,當然了,叫啥都是換湯不換藥。 ![]() 老電影《濟南戰役》 之前陸續組建的約40個集團軍中,共有14個改制成為“綏靖區”,至于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由于尚達不到戰區的規模,那就只能委屈點:1945年10月,方面軍司令部在武漢改編為“第二綏靖區司令部”。 第二綏靖區的接收目標,是山東省的濟南及周圍地區,王耀武歷經八年抗戰,本不愿再趟內戰的渾水,但是在其校長的恩威并施之下,還是硬著頭皮上任了,1946年1月,第二綏靖區司令部飛抵濟南。 然而王耀武當時的職級,又明顯高于一般的集團軍總司令,并且還有著新晉“中執委”的身份,政治地位已然追平了胡宗南、關麟征、宋希濂等黃埔一期生, 甚至杜聿明(只是候補“中執委”)、范漢杰這樣職務很高的黃埔一期生,都不具備如此名份,如果僅僅只讓王耀武擔任綏靖區司令官,那肯定是說不過去的,那位校長總得有所“表示”才行。 ![]() 綏靖區司令部 02 “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主任 一般來說,綏靖區只是負責某一重點地區的守備,比如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第三綏靖區,警備區域即為臺兒莊、賈汪地區,遠遠達不到控制一個省的規模,而在山東境內,曾先后組建了五個綏靖區。 除設在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外,分別是駐荷澤的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駐臨沂的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良榮)、駐兗州的第十綏靖區(司令官李玉堂)和駐青島的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祺)。 各綏靖區分別下轄數萬人的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因此可以看出,山東的敵情是非常嚴重的,是敵人與我軍重點爭奪的地區。 以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為例,最初下轄第12軍、第96軍、整編第46師、整編第73師等正規軍,以及保安旅等地方武裝,雜七雜八接近10萬人槍。 ![]() 老蔣與老王 因此第二綏區是這幾個綏靖區中,兵力最多的一個,黃埔一期的“學長”李仙洲,只能屈就王耀武的副司令官,大約是互相不太好意思,后來又在綏靖區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負責野戰的“前進指揮部”。 該指揮部以李仙洲兼任總指揮,“五萬頭豬”的典故由來于此。 話說回來,作為校長的心腹愛將,以及王耀武當時的軍政地位,不可能僅僅擔任一個綏區司令官那么簡單。 至1946年4月1日,為了貫徹當局“總體戰”的構想,在濟南特別成立了“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該機構以王耀武為主任,何思源(省主席)、龐鏡塘(省黨部主任)為副主任。 這個總指揮部,統轄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等各綏靖區的軍政機關和部隊,也是解放戰爭時期,南京當局唯一設立的一個“綏靖統一總指揮部”,王耀武的面子不小呢。 也就是說,王耀武除自兼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外,還以“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主任”的身份,統一指揮著山東境內的五個綏靖區,節制全部正規軍和地方武裝,這個權力就相當大了。 ![]() 李仙洲 理論上說,山東地區的軍政和作戰事宜,又均隸屬于由第三戰區改編的“徐州綏靖公署”,綏署主任先后是顧祝同和薛岳,這倆都是陸軍二級上將,另有李品仙、湯恩伯、馮治安等副主任,也是掛三顆星的。 王耀武由于只是陸軍中將,既沒有敘任二級上將,也沒有如湯恩伯般“中將加上將銜”,所以不方便任命為副主任,然其管轄范圍之廣以及實際權力之大,已經超過了任何一位“徐州綏靖公署”的副主任。 現在清楚了吧?王耀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職務,絕非區區一個綏靖區司令官那么簡單,最高軍職其實是“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主任”,直接和間接指揮的武裝接近20萬人,雖無“副戰區級”之名,卻有其實。 ![]() 解放前的濟南 03 王耀武本兼各職還有一大堆 不僅如此,在王耀武主魯的時間段里,還擔任著一堆兼職,其中最重要的,是1946年10月,在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后,王耀武毫不客氣地把“省主席”一職拿了過來,實現了“軍政一把抓”。 既然把持了省府權力,王耀武還順理成章,兼任了“山東全省保安司令”,有權提調所有地方武裝,比如濟南戰役打響前,濟南守敵作戰序列中,“保安旅”已達五個之多,再加上拼湊起來的自衛武裝,幾占11萬守敵的半數。 這還不算完,在正規部隊、地方武裝的軍權全部到手后,王耀武再兼“濟南軍管區司令”,也就是掌握了大肆征兵和部隊補充的權力,連新兵征召和訓練的“業務范圍”,仍然不肯放過。 因此在濟南解放以前,在其校長的支持下,王耀武已經掌握了山東省的軍政全權,至于第二綏區司令官,不過是他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罷了,并不代表他的實際權力。 ![]() 溥儀和王耀武 當然,1947年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給王耀武直接指揮的第二綏區造成毀滅性打擊,此役整編第46師、整編第73師基本被殲,第12軍雖僥幸脫逃也是損失不小,中將總指揮李仙洲干脆被抓了俘虜。 從此以后,王耀武手中有戰斗力的部隊,簡直就屈指可數了,濟南戰前在守敵作戰序列中:整編第2師系第二綏區自己擴編的部隊,多為殘部和地方武裝升格;整編第73師也屬于重建部隊。 至于重建的整編第74師,不過運來一個團(七個連的兵力),整編第83師則只空運來一個旅,包括吳化文的整編第九十六軍(轄整編第84師和一個獨立旅),也是濫芋充數的部隊。 之前在增援兗州的作戰中,吳部曾遭我山東兵團痛擊,狼狽逃回濟南時折損嚴重,整補后有半數左右都是新兵,因此整體來看,王耀武賴以在濟南城頑抗的部隊,平均連二流都算不上! ![]() 在功德林 另外一層,是我華東野戰軍1948年夏季展開大反攻之后,山東大部地區已被解放,濟南與山東各地的交通均被切斷,淪為孤城,王耀武這個“總指揮部主任”自然成了擺設。 他能夠掌握的,只剩下濟南城內第二綏區及配屬部隊的11萬人,也就是濟南戰役中敵人的總兵力,因為其他青島、臨沂等地的敵軍,只是理論上他能指揮的部隊而已。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勝利攻入濟南府,活捉了擁有一堆頭銜的王耀武,也徹底消滅了第二綏靖區,而之前兗州解放時,第十綏靖區早已灰飛煙滅,司令官李玉堂化裝脫逃。 其他未被殲滅的各路敵人,濟南解放后則紛紛逃竄:第四綏靖區溜到了蚌埠,第九綏靖區撤到了江蘇海州、第十一綏靖區干脆從海上逃往廣東。 ![]() 解放濟南 王耀武兵敗被俘后不久,三大戰役以及渡江戰役先后打響,于是一大票高級戰俘齊聚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包括杜聿明、范漢杰、宋希濂、李仙洲等等,關于他們當中“哪個官最大”的問題,后世始終爭論不休。 其實進行“一元化”的排名是不專業的,也不可能完全的合情合理,真正比較客觀的排名方式,是要按幾條線分別加以排名: 銓敘軍銜最高者:毫無疑問是王陵基, 被俘時職務為川省主席,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是功德林戰犯中,唯一掛過三顆星的將領。 政治地位最高者:是王耀武的黃埔三期同學康澤,別看他只是個大特務,解放戰爭后期也只擔任了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但他1947年9月當選了“中執委常委”(共56名),連胡宗南都不是。 實際軍權最大者:肯定是擔任過“徐州剿總”、“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畢竟他在淮海戰役中,實際掌握著徐州剿總的指揮權(前進指揮所主任),高峰時手下有四個兵團40萬人。 杜聿明也因此成為43名頭等戰犯之一,更是被活捉關進功德林的唯一一個,至于王耀武嘛,雖然各項都不能排名榜首,卻屬于“綜合排名”較高者,要是把職務都印在名片上,黑壓壓一片吶! ![]() 老王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