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ID :h18906162611 ![]() 大概經常聽父親說忠義街的緣故,小時候走到這里就有一種悲壯的感覺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看看進入忠義街西側高高的院墻和始終關著的黑漆漆的石庫門,仿佛里面有許許多多忠烈故事掩蓋似的,讓人琢磨不透,偶爾從院墻伸出的樹杈又好像有點不愿意受高墻門的束縛想走到忠義街一吐衷腸的。我小時候走到這里就有這樣的感覺。 ![]() 后來知道了忠義街,那是進出江陰城的重要通道,一如北門的北大街一樣,北大街因為有黃田港的繁盛而帶活了北大街,忠義街則要感謝石子街八字橋頭的商貿興盛了。明朝時,南門外就成為江陰城重要的集市,石子街八字橋頭借運糧河和鄭涇河的四通八達,迅速使之成為江南重要的商貿重要的集散地,四鄉八鄰的農副產品從這里轉運出去,經黃田港運至四面八方,反之,全國各地的特色產品又從這里四散開來,進入江南腹地,進入江南尋常百姓家,于是漕運發達、商賈云集,這里儼然成為江陰的副中心了,隨著東轉河的入城,沿河一帶真是熱鬧非凡超過城內大街,連城里的青果巷、南北鎖巷也得到了從忠義街輻射過來的濃濃商氣,以至于一段時間這里也是江陰最熱鬧的地方。 ![]() 得益于商貿的發達和交通的優勢,所以一里多長的忠義街竟然像模像樣的有許許多多的商鋪集中在忠義街的兩側,最多時據說有七八十家雍集在這里,繁盛可見一斑。特別是二月初八江陰第一個節場的十方庵節場和端午節晚上東轉河上的月夜競渡賽龍舟,忠義街那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當然那時的忠義街不叫這名,明朝時稱為南門街,清朝時叫河西街,民國時期叫南門大街,抗戰勝利以后,這里才改名為忠義街, 因為當初南城門上曾高懸“忠義之邦”四個大字,以紀念閻應元抗清江陰人的義舉,抗日戰爭中南門也是抗戰很激烈的地方,連城門上的“忠義之邦”都被炸掉了“義”和“之”,剩下的忠邦就移到了中山公園的亭子里,建了忠邦亭,另外請蔣介石總統重新寫了“忠義之邦”四字懸掛。大概正是為了紀念江陰人的忠義之舉,所以南門大街從此就叫忠義街了。這條一千六百多年的古老街道記錄了江陰人心齊民性剛的江陰性格,是江陰歷史的重要見證。 ![]() 很可惜到我小時候的時候,大概也就剩下南面不多幾家店鋪了,那時去埠下街坐輪船,到被下放的父親和哥哥那里去,在街東側的幾間木排門的老店里吃過羊肉湯,冰天雪地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羊湯,那感覺許多老江陰都懂的,那是終身難忘的事情,更何況我是在天寒地凍饑腸轆轆,可謂是饑寒交迫的剛剛走下輪船?所以一碗羊肉湯連帶把忠義街也給牢牢地記住了。大概小時候孩子都嘴饞的,所以我記得的忠義街上大多是吃的店,至于其他十式十樣的店就不去理會的了,反正那轉角一段是最熱鬧的,晚上在渾黃燈光映照下的忠義街還是很有點大街上的感覺的,一如晚上華士大街的熱鬧。 ![]() 讀初中的時候,縣中經常要布置特殊的勞動任務割草,(我在另外的文章《積綠肥》里專門介紹)由于江陰城里的草基本被割光,護城河北又是大塊農田,基本沒有草,無奈之時,南門的同學告訴我,牛奶場那里到處是草,嚇死人的多,得到信息,幾個要好的同學背著最大的籃子從忠義街走過,果不其然,草之茂盛令人無法想象,自然是連拔帶割地不一會就一大籃子結結足足塞滿了,此時,才想起怎么回去?背吧肯定半死,扔吧不舍得,于是硬著頭皮從忠義街返回,這一回領教了忠義街的長了,路是石塊路,實在是硌腳,且沒有地方是平整的石板街,那次是真的是搞了半死,發誓再好的草也不去牛奶場了,也不想再走忠義街了。 ![]() 當然,忠義街還是要走的,八十年代我有許多學生在這里,曾經家訪來過這里,九十年代初,這里的一織廠是全市宣傳思想工作的典型,作為宣傳部干部,經常要去一織廠找當時的王新潮書記采訪總結,好像印象里的忠義街就一直沒有變化的,除了南面的木排門越來越少,店鋪越開越少以外,忠義街好像和江陰完全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的,冷冷清清的,再無昔日風采了。 ![]() 只是忠義街以它極具江陰精神的歷史和建筑風貌,頑強地在歷次城市大建設中避開了,如今總算在浩瀚的城市高樓中找到了一絲安身立命的位置,給江陰的后人多了一塊歷史的見證和記憶,讓人在些許的殘存建筑里感悟一下當初忠義街的盛極一時和它剛烈忠義的故事傳說。 ![]() |
|
來自: 新用戶2611oQL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