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的失衡會影響全身各處組織結構。人體的每一塊骨都要通過骨連接進入整體骨骼系統,人體的每一塊骨又都與軟組織相連,軟組織的張力變化會反映于骨的位置上。通過關節和關節的軟組織,一個骨的運動信息可以傳遞到相鄰的骨,如同聲波的衍射,在不斷更換發聲源的同時,信息也不斷向周圍傳播,理論上可以傳遞到全身各處。當然,信息每通過一個關節就會衰減一分,一些小的關節只能影響到較近的相鄰結構。 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端坐于凳子上,我們讓他的頸椎進行一個右側屈動作,在自然情況下,患者右肩會下沉,左肩在向上移動的同時向右移動,為了上身平衡,右側腰部的骶棘肌會緊張,由于左側骨盆出現了一個向上的拉力,左側屈髖肌肉會發力,利用大腿的重量下拉骨盆,持續時間越長,左側屈髖肌肉就會越疲勞(圖3-3-1)。除了全身的運動系統,神經系統也會受到骨盆失衡的影響。 骨盆失衡,常常引發骨盆局部軟組織的疼痛,疼痛組織以肌肉、筋膜、韌帶為主,間接引發滑囊的疼痛。 骨盆內平衡失調引發的肌肉疼痛往往以酸痛為主,不同于急性拉傷性疼痛和慢性勞損性疼痛。這種失衡引起的疼痛癥狀在骨盆各骨位置恢復正常后消失,或僅有少許不適。臨床上將這種因肌肉起止點改變造成肌肉緊張從而產生的疼痛,稱為肌肉的“牽張痛”,與因骨盆外平衡失調所致生物力學結構改變從而出現的相關肌肉勞損性疼痛相比,特點不盡相同。 骨盆失衡的局部痛點,我們通過總結并歸納,列出了9個關鍵點: 1.髂后上棘和骶正中峭連線的中點 該點發生疼痛的概率非常高,不僅在骨盆失衡相關疾病中,在腰椎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等疾病中也非常容易出現。這里的結構比較強韌,疼痛位置較深,有時候患者不容易準確清晰地指出來,醫生要有意識地去檢查該點。 該點出現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骶棘肌損傷和多裂肌損傷。骶髂關節錯縫時,髂腰韌帶損傷,肘壓該點也可間接引起疼痛。 2.髂后上棘點 該點發生疼痛時,患者通??梢悦鞔_指出,觸診時應采用輕觸診。該點疼痛通常提示骶髂關節后錯位。該點的表層軟組織比較薄,力量過大的按壓對診斷是不必要的,對治療也沒有太大意義,應該圍繞該點,在其周圍進行手法操作。要注意的是,該點一旦發生疼痛,還要想到兩個疾病:一個是強直性脊柱炎,它的起病位置就是在骶髂關節,疼痛表現為該點叩擊痛,特點是夜間和早起時較重;另一個疾病是急性腰扭傷,雖然髂后上棘也是豎脊肌和腰背筋膜的起點,但腰椎扭傷疼痛表現在髂后上棘點的還是比較少,有急性扭傷史的患者如果有該點疼痛,要沿途往上尋找。 3.髂嵴點 該點的疼痛非常復雜,因髂嵴在內側、中間、外側各有一條略微隆起的粗線,分別發出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和臀中肌,脊柱側彎和雙下肢不對稱都很容易引起該點疼痛。從腰中段發出的臀上皮神經的人臀點也在該點周圍。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在此處拉傷多因為身體重心前傾位的軀干旋轉運動,檢查時應注意詢問損傷姿勢。另外一側骶髂關節錯位,髂骨前后發生旋轉,也可能在該點引發疼痛。 4.髂前上棘點 該點的疼痛主要與兩塊肌肉有關,一個是縫匠肌,一個是闊筋膜張肌。縫匠肌損傷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的疼痛,如體育愛好者易患的鵝足炎就跟縫匠肌有較大關系,疼痛一直可以延伸到髂前上棘點;鵝足炎的另一類患者是膝骨關節病當中膝外翻或外八字腳的人群。在現在的城市人群中闊筋膜張肌受到的損害概率越來越高。原因要從闊筋膜張肌的自身特點和人們的使用習慣上尋找。該肌肉是髖關節的外展肌肉,有一定外旋髖關節的作用,久坐人群膝關節沒有完全屈曲使得股直肌不易用力,髂腰肌松弛,闊筋膜張肌成為強大的屈髖肌肉,長時間受牽拉,損傷產生疼痛就表現在髂前上棘點,還有后面將會提到的闊筋膜張肌點。 5.闊筋膜張肌點 該點也是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的中點。闊筋膜張肌對行走及抬腿來說非常重要。屈髖的主要肌肉是髂腰肌和股直肌,髂腰肌本身就有外旋髖關節的功能,而股直肌在髂前下棘的起點也要比止點更靠外,這兩塊肌肉在抬大腿的時候都有讓髖關節外展、外旋的功能。所以在各種專業書籍對內收肌群的介紹中,都強調內收肌群雖然沒有屈髖的功能,但有輔助屈髖的作用,其實也就是在屈髖時給下肢一個向內的力,使得屈髖可以在正中位順利進行。闊筋膜張肌是一塊非常強大的肌肉,既有屈髖的作用,也有內收、內旋髖關節的作用,屬于短杠桿肌,不管是大動作還是精細動作都能用到。取該肌肉的中點是因為這是這塊肌肉最突出體表的地方,方便判斷其是否萎縮,是否緊張。長期的髖骨后錯位容易在該點出現緊張的條索狀物,長期的前錯位則會出現肌肉萎縮。 6.臀中肌點 該點平髂嵴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是衡量人體生物力學是否平衡的關鍵點。臀中肌能將髖骨固定于股骨,保證冠狀位的平衡。所以來自骨盆或者上半身的左右不平衡的力都需要臀中肌進行協調。在骨盆相關疾病中,骨錯縫往往是根本原因。所以通過判斷該點的疼痛狀態、松弛緊張程度或是否有條索,能夠提示患者的生物力學特征。 7.梨狀肌點 平髂后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這個定位是參考了梨狀肌體表投影上界的中點的定義。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梨狀肌損傷或梨狀肌繼發的疼痛主要存在于該點,在梨狀肌投影下界以及梨狀肌肌腱的位置疼痛感沒有該點有代表性。該點的重要價值在于它與坐骨神經彼此穿插,是骨盆失衡引發下肢放射痛的關鍵環節。在診斷上,由于髖骨的前、后傾與股骨的內、外旋關系密切,而梨狀肌是髖關節強有力的外旋肌,所以,該點的緊張程度與髖骨后傾的程度成正比。 8.坐骨結節點 骨盆失衡不但影響美觀,還會牽拉腰部周圍的肌肉向左右擴張,使得腰部神經受到壓迫而引起腰痛。骨盆失衡使L4、L5偏離生理位置,直接壓迫坐骨神經,容易產生坐骨神經痛。坐骨結節是腘繩肌的起點,該點突出于體表,代表髖骨發生了前傾。當該點突出時,腘繩肌被拉長,直腿抬高試驗受限,但這并不代表坐骨神經根受卡壓,而是緊張的腘繩肌限制了髖關節前屈。 9.股骨大轉子點 股骨的力學情況比較復雜。在矢狀面上股骨走向從后上到前下,在水平面上大轉子位于股骨頭的后方,所以來自骨盆的上半身的力經股骨傳導后,方向發生了很多變化。骨盆對股骨形態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髖臼關節面的方向,二是附著于股骨部的肌肉的牽引力,尤其表現為大轉子和股骨粗線的位置變化。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髖骨后旋會導致大轉子向前移動,出現內八字腳,股骨前傾角度增大,出現患側下肢較健側短。這種髖骨形態影響股骨前傾角度的例子非常普遍。前傾角增大如老年佝僂病患者,膝關節往往不能伸直。前傾角減小如久坐者,會出現膝過伸、低足弓等癥狀。 |
|
來自: 柔性整脊史大夫 > 《柔性整脊平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