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義子,大西軍虎將李定國,陜西榆林人,出身貧苦農(nóng)家。明崇禎三年(1630年),陜北大旱,糧食顆粒無收,流民四起,弱者淪為餓殍,強悍者聚眾起事,嘯聚山林 ,以武力對抗官軍。彼時義軍蜂起,西北大亂。 延安定邊人張獻忠率部分延綏鎮(zhèn)邊兵(邊防戍兵)扯旗造反,眾多流民紛紛加入,他們沖州撞府,打家劫舍,殺戮明官。年僅10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忠部義軍,以其聰明機警受到張獻忠的喜愛。后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張獻忠收養(yǎng)為義子。 ![]() 之后數(shù)年,李定國隨張獻忠義軍轉戰(zhàn)于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沖鋒陷陣,勇猛無匹,無戰(zhàn)事時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鑒》等書,善待士卒,在軍中以寬厚仁慈著稱。 崇禎十七年(1644 ),李自成率大順軍自西安直搗京師,張獻忠則率部向西南發(fā)展,入蜀后在成都稱帝,建大西國,設官分職,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是為綽號“黃虎”之張獻忠麾下著名的“四將軍”。 ![]() 聯(lián)明抗清張獻忠在西充打箭爐被清肅親王、靖遠大將軍豪格射殺,留下5、6萬殘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等分率,南下云、貴。他們派人與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取得聯(lián)系,表示愿意與南明聯(lián)手抗清。永歷帝對張獻忠有刻骨銘心之仇,自然不愿與其余孽合作。經(jīng)過一番周折,永歷看到滿清八旗軍步步緊逼 ,局勢危殆 ,南明殘軍不堪一戰(zhàn),只好依靠曾經(jīng)的死敵大西軍,封孫可望為秦王。 清順治九年(1652),清廷派定南王孔有德(明降將,原明朝登州府總兵)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平西伯吳三桂(后封平西王)由四川樂山出宜昌進攻川南。清軍企圖以兩路夾擊之策,實現(xiàn)圍攻大西軍抗清根據(jù)地的作戰(zhàn)目標。 ![]() 清軍兩路來攻,局勢緊迫,被永歷封為秦王的孫可望卻暴露出他的個人野心,他把永歷帝朱由榔控制在手中,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貴陽稱王稱霸、作威作福,且獨斷專行,沒有心思率軍抗清;李定國卻一心抗清,他在云南招兵買馬,整飭軍武,訓練士卒,用1年的時間練出3萬精兵,并加緊督造兵器、鎧甲等作戰(zhàn)物資;他還從滇南、緬北請來一批馴象人,編練出一支“特種作戰(zhàn)” 部隊——象軍。 在做好諸項準備后,李定國決定出軍主動攻擊清軍。大西軍從此開始與精銳的滿漢八旗軍主力正面交鋒。 ![]() 桂林大捷,逼迫清定南王孔有德闔府自焚李定國率領的這支軍隊士氣高昂,軍紀嚴明,出云南后橫掃貴州,一直打進湖南,收復了好幾座重鎮(zhèn),接著又兵分三路南攻廣西省城桂林。駐守桂林的清軍主帥是定南王孔有德(明降將),他幾次派兵出城北上迎戰(zhàn)李定國,還沒等交戰(zhàn),士氣渙散的士兵們就潰散一空。 孔有德不得不親自率軍開至興安嚴關,和南明軍(大西)對峙。李定國率軍一到,前鋒是高大的象軍,其后是殺氣騰騰的步騎。戰(zhàn)象一上陣便興奮起來,紛紛卷鼻嘶吼,清軍的戰(zhàn)馬從未見過大象,聽到象吼,聲若悶雷,就嚇得四處亂竄,踐踏步卒。正在緊張時,天上電閃雷鳴,刮起一陣陣怪風,忽然又下起瓢潑大雨,李定國趁勢命象隊猛沖敵陣,清軍大敗,往南潰逃,南明軍奮勇追擊,殺得清軍人仰馬翻,一敗涂地。 ![]() 孔有德急忙收拾潰卒,率殘軍倉惶撤進城池堅固的桂林城。李定國揮軍緊追不舍,很快將桂林城團團包圍,隨即展開日以繼夜的猛攻。孔有德見事態(tài)危急,親自登城督軍防守,雙方你來我往,血戰(zhàn)了好幾回合。南明軍弓弩手見城頭上有一穿黃馬褂的清將在指揮守軍抵御,忙張弓搭箭對準他射去,亂箭齊發(fā),一枚流矢正好射中孔有德前額,卻僥幸受傷不死。這時,他得知城北鐵峰山頭已被南明軍攻占,這個制高點高于北門城垣,明軍可以俯射城頭守軍,遂知道大勢已去,走投無路間便“聚其寶玩于一室,手刃愛妾,遂閉戶,自焚死” 。僅余一個11歲女兒孔四貞(后被孝莊太后收養(yǎng),16歲嫁廣西將軍孫延齡)乘亂逃出。孔有德舉薪自焚,大火將故明靖江王府燒作一片白地。 ![]() 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桂林大捷后,李定國乘勝揮師進攻,收復了除梧州以外的所有廣西城鎮(zhèn)。隨即揮軍入湘、贛。轉戰(zhàn)7個月,攻城略地3000里,軍威大振,南明永歷小朝廷封他為西寧王。隨后,李定國南下攻取梧州,收復了廣西全境。 南明軍將領胡一青、趙印選、馬寶(李自成余孽,后轉投吳三桂)等相繼歸附了李定國。 ![]() 永歷帝朱由榔得到捷報,很是興奮,以為復國有望。接著李定國又率軍北上,連克永州、衡州(衡陽)、長沙,前鋒逼近岳州。清軍在湖廣屢屢受挫,損兵折將,丟失重鎮(zhèn),清廷大為震恐,急忙命洪承疇經(jīng)略湖廣、云貴、兩廣,洪臨危受命,率軍直撲長沙。 清廷又派宗室、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出任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額真(都統(tǒng))共15萬八旗精銳直趨長沙。面對大舉襲來的強敵,李定國并不慌亂,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主動撤出長沙南進,在退往衡州的路上設下伏兵。敬謹親王尼堪親自率軍猛追,卻在中途遭到明軍的伏擊,猝不及防的尼堪死于亂刀之下。清軍失去主帥,無心戀戰(zhàn),大敗潰逃。 ![]() 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栗戰(zhàn)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永歷)帝媾和之議 ”。李定國出軍不足1年,摧垮數(shù)十萬清軍,掀起了又一次抗清的高潮。明清之交著名經(jīng)學家、思想家、史學家、天文歷算家黃宗羲贊譽道:
![]() 孔有德 誓死不降清李定國連戰(zhàn)連捷,威震天下,引起義兄、秦王孫可望的嫉恨。孫可望擔心他尾大不掉,難以轄制,密謀削奪他的兵權。 李定國察覺到孫可望或將不利于己,率軍南下,并派人送信給盤踞閩南、臺灣的鄭成功,請他派兵南下與自己會合,一同攻取廣東。彼時李定國已經(jīng)移屯雷州、欽州、廉州(今廣西欽州、合浦)。旋即與清軍激戰(zhàn)于高明(肇慶東南)、新會。清軍援兵大舉開至,雙方血戰(zhàn),李定國力戰(zhàn)不支,兵敗退守南寧(邕州)。 ![]() 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出南寧至隆安,與大西軍將領劉文秀、白文選會師后共同護衛(wèi)永歷小朝廷徙往昆明。孫可望得知后大怒。李定國希望與孫可望和好共御清軍,和劉文秀一起寫血書給孫可望,還派兵將可望家眷送回。而孫可望一直圖謀廢黜永歷,自己取而代之,對李定國的善意嗤之以鼻。陰謀敗露后,他惱羞成怒,于順治十三年悍然起兵進攻云南,發(fā)動了一場令親痛仇快的內戰(zhàn)。因孫可望麾下諸將不愿同室操戈,不聽其將令, 紛紛率部歸附李定國,孫可望大敗虧輸,狼狽潰回貴陽,又遭到留守將士反對。孫可望走投無路,就帶領部分親信到長沙投降了洪承疇。 ![]() 孫可望做了可恥的叛徒,不久劉文秀也病故了,李定國成為大西軍的統(tǒng)帥,永歷帝封他為晉王,執(zhí)掌了南明流亡小朝廷的軍政大權。待部署已定,秩序恢復,他致書鄭成功以及四川、湖北交界處夔東十八寨的李來亨(李自成余部)等抗清武裝,約定合力與清作戰(zhàn)。 1658年,清廷趁孫可望來降的有利時機,決定以三路大軍進攻云南。南明永歷帝以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率軍御敵,李定國也兵分三路阻抗,雖然取得磨盤山大捷,殲敵無數(shù),但畢竟寡不敵眾,隨后數(shù)戰(zhàn)都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守昆明。永歷則率領大臣、嬪妃倉惶逃往緬甸,被緬王莽達收留。 ![]() 李定國接連13次派人入緬,欲迎回永歷帝,因緬王阻攔,未能接回。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率軍南下大舉入緬,緬王莽達聚兵十余萬拒戰(zhàn),李定國雖然奮力擊潰緬軍獲勝,但還是沒能救出永歷帝。 順治十八年(1661)冬天,清廷命平西王吳三桂率10萬大軍直搗緬甸,逼迫緬王莽達交出永歷 。面對清軍大兵壓境,緬王危懼,命人將永歷帝送到吳三桂軍營。次年4月,吳三桂為了示好清廷,命部將吳國柱用弓弦將永歷帝朱由榔、太子及眷屬25人一起絞死在昆明篾子坡。永歷時年40歲,在位16年。最后一個南明政權徹底覆滅了。 ![]() 李定國獲悉永歷帝被吳三桂俘獲后,立刻回兵勐臘(今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他仍不甘心,派人去車里(今版納首府景洪)向土司借兵,準備持久抗清,營救永歷。但軍中將士死傷殆盡,實力衰弱,又聽說永歷已遇害,他憂心如焚,自思艱苦抗清10多年,雖有勝績,但終究沒能實現(xiàn)復明的愿望,心中郁憤難平,雖有心殺賊,無奈大大勢已去,常感無力回天,遂抑郁成疾,終于一病不起。 清康熙元年(1662)6月27日,只剩最后一口氣的李定國對其子李嗣興和部將們說:“寧死荒徼(郊),勿降也(寧可死在荒山野嶺,也不能投降(滿清)啊)”! 后來李嗣興和劉文秀之子率部投降清朝。部分不愿降清的南明孤軍將士進入滇南、緬甸的崇山峻嶺中,并永遠留在了那里。他們自稱果敢(漢)人,至今仍未入籍緬甸。 ![]() ![]() ![]() ![]() ![]() ![]() 【插圖源于網(wǎng)絡】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明朝[1636——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