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的藥材有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shù)、大棗、甘草、刺五加、絞股藍(lán)、紅景天、沙棘、飴糖、蜂蜜等,都有補益脾氣、補益肺氣的作用。此外,人參、西洋參、沙棘還有補益心氣的作用,西洋參、山藥能夠補益腎氣,而刺五加可以補益腎氣、補益心氣。 補氣的中藥多性甘、平,此類藥材歸脾、肺經(jīng),僅有少數(shù)補氣藥還能夠兼補心氣或腎氣等。補氣藥材通常需搭配其他藥材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1、人參 【來源】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和根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講人參的作用:“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草綱目》繼而引用了這段文字。有人考證說,此處記載的是黨參。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而微苦,微溫而不甚燥熱,藥力強大,為補氣強身之要藥。既善大補元氣,治氣虛欲脫;又善補脾肺之氣,治脾肺氣虛諸證;還能補氣而生津、安神、益智,治津傷口渴、消渴、心神不安、驚悸健忘等。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證】(1)氣虛欲脫證。(2)脾氣虛弱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3)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4)熱病津傷的口渴,消渴證。(5)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大補元氣可用15~30g,文火另煎,與煎好的藥液合對,或頻頻灌之;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人丸散。野生人參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虛脫;生曬人參性較平和,適用于氣陰不足者;紅參藥性偏溫,多用于氣陽兩虛者。 【使用注意】為保證人參的補氣藥效,服用人參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卜。因?qū)傺a虛之品,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反藜蘆,畏五靈脂,惡萊菔子、皂莢,均忌同用。入脾、肺、肝經(jīng)。 2、黨參 【來源】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干燥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品”第一味藥是人參:“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開心、明目、益智,久服輕身延年。”至今在講到人參功效時,都還引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殊不知這是張冠李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載“人參”,實為黨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在解“參”字時說:“參,人參,草藥,出上黨。”可見在漢代將黨參叫作“人參”,后來大約在明代發(fā)現(xiàn)了我國東北及朝鮮地區(qū)所產(chǎn)的人參,為了區(qū)別,遂把產(chǎn)于山西上黨的“人參”改稱為“黨參”。實際上,只要嘗一嘗便知,黨參味甘甜,性微寒幾近平,服后無不適;而人參則味甘苦,性熱,平人尤其是陽旺者服之則口燥咽干、頭暈脫發(fā)、煩躁失眠、牙齦鼻腔出血等變癥百出。人參非元氣大虛之體斷不可亂用,而黨參平補,不僅治病應(yīng)用甚廣,還可用于養(yǎng)生保健。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肺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補而平,不燥不膩,人脾、肺經(jīng)。補氣之力遜于人參,多用于脾肺氣虛之輕癥。又兼生津、養(yǎng)血,可治津虧、血虛等證。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 【主治病證】1)脾氣虧虛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2)肺氣虧虛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3)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4)血虛萎黃,頭暈心慌。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雖性平,但甘補,故實熱證不宜服。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黨參列入人參條目之內(nèi)。其實,從植物學(xué)分類來看,黨參屬桔梗科,人參屬五加科,黨參不同于人參。但從藥效來看,黨參功效與人參相似,故被稱為人參的“兄弟”。 3、西洋參 【來源】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西洋參是在人參的啟示下發(fā)現(xiàn)的。1714年,法國牧師雅圖斯在中國以《關(guān)于韃靼植物人參》為題,敘述了中國人參的外部形態(tài)和用途,并附有原植物圖,發(fā)表在英國皇家協(xié)會會刊上。171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森林中找到了與人參外部形態(tài)相似的植物,即西洋參。洋參首載于《增訂本草備要》,苦寒清泄,甘寒涼補,入心、肺、腎經(jīng),為寒補之品,既善補氣養(yǎng)陰,又善清火生津,主治氣陰兩虛。 【性味歸經(jīng)】苦、微甘,涼。歸心、肺腎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苦涼清泄,微甘能補,人心、肺、腎經(jīng),為涼補之品。既善補氣養(yǎng)陰,又善清火生津,主治氣陰兩虛或陰虛津傷諸證,兼熱者尤宜。 【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 【主治病證】1)陰虛火旺之咳嗽痰血。2)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內(nèi)熱消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另煎,與煎好的藥液合兌;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能傷助濕,故陽虛內(nèi)寒及寒濕者慎服。 【來源】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xì)如參條,短緊結(jié)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據(jù)《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現(xiàn)在商品則普遍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滋補功用,但其力較薄。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平。歸脾、肺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平而偏涼,甘補苦泄,人脾、肺經(jīng)、補中略兼清泄。功似人參,而藥力甚弱、能補氣生津,多用于氣津兩傷之輕癥,或兼熱者更宜。 【功效】補氣生津。 【主治病證】1)脾虛食少倦怠,氣津兩傷口渴。2)肺虛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補虛,故邪實者慎服。 【來源】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chuàng),排膿,止痛,大風(fēng)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謂:“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溫升補,人脾、肺經(jīng)主以扶正氣、兼能除水邪。既善補中氣、升舉清陽,又善補肺氣、益衛(wèi)固表,還能托瘡毒利水消腫。此外,通過補氣又能生血、攝血、生津、行滯,治血虛萎黃、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氣津兩傷之消渴、氣虛血滯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主治病證】1)脾胃氣虛,脾肺氣虛,中氣下陷,氣不攝血,氣虛發(fā)熱。2)自汗,盜汗。3)氣血不足所致瘡癰不潰或潰久不斂。4)氣虛水腫、小便不利。5)氣血雙虧,血虛萎黃,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30g;或人丸散。補氣升陽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溫升補止汗,易于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均不宜服。 【來源】菊科植物白術(shù)的干燥根莖。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白術(shù)和蒼術(shù)被統(tǒng)稱為術(shù),列為上品,稱其“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而在《本草綱目》記載:“白術(shù)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膝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性味歸經(jīng)】甘、苦,溫。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溫苦燥,入脾、胃經(jīng),主以溫補扶正,兼能祛除水濕。善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治脾胃氣虛、脾虛水腫、痰飲、表虛自汗及胎動不安。 【主治病證】1)脾胃氣虛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虛水腫,痰飲。3)表虛自汗。4)脾虛氣弱的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或人丸散。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燥濕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燥傷陰,故津虧燥渴、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服。 7、山藥 【來源】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薯預(yù)又作薯蕷,是山藥的古名,始見于《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將其列為“上品”藥材,有“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薯蕷由于唐代宗叫李豫,為避諱而改為薯藥,又因為宋英宗叫趙曙,為避諱而改為山藥。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平補虛,歸脾、肺、腎經(jīng)、雖藥力平和,但兼澀斂之性。既平補氣陰,為治氣虛或氣陰兩虛之佳品。又滋陰益氣而生津、為治腎陰虛及消渴所常用。還固精止帶,為治腎虛不固之要藥。 【功效】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主治病證】(1)脾虛氣弱之食少便溏或泄瀉。(2)肺虛或肺腎兩虛的喘咳。(3)腎陰虛證,消渴證。(4)腎虛遺精、尿頻、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人丸散。健脾止瀉宜炒用,補陰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養(yǎng)陰收斂助濕,故濕盛中滿者不宜服。 8、甘草 【來源】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把甘草列為“上品”。公元五世紀(jì)的名醫(yī)陶弘景所輯的《名醫(yī)別錄》,稱她為美草、蜜草,還有“國老”樣的尊稱。《本草綱目》說甘草“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敷金瘡,久服輕身延年。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胃、肺、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味甘性平,主人脾、肺經(jīng),兼人胃、心經(jīng)。既益氣補中,又緩急止痛、緩和藥性,還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溫,補氣緩急力強;生用平而偏涼,能瀉火解毒。 【功效】益氣補中,祛痰止咳,解毒,緩急上止痛,緩和藥性。 【主治病證】1)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jié)代。2)脾虛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氣喘。4)瘡癰腫毒,食物或藥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6)調(diào)和諸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10g;或人丸散。瀉火解毒宜生用,補氣緩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易助濕壅氣,故濕盛中滿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劑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腫,故不宜大量久服。
9、刺五加 【來源】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莖或莖。五加始見于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李時珍《本草綱目》稱刺五加,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風(fēng)濕,壯筋骨,其功良深,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微苦,溫。歸脾、腎、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補辛散溫通,微苦能泄。人脾經(jīng)善補氣健脾,人腎經(jīng)善益腎強腰,人心經(jīng)善養(yǎng)心安神,走脈絡(luò)善活血通絡(luò)。 【功效】補氣健脾,益腎強腰,養(yǎng)心安神,活血通絡(luò)。 【主治病證】1)脾虛乏力,食欲不振,氣虛浮腫。2)腎虛腰膝酸軟,小兒行遲。3)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20g;或浸酒,或入丸散。 10、大棗 【來源】鼠李科植物棗的干燥成熟果實。大棗起源于我國,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大棗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其:“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jīng),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yǎng)血生津,用于治療“脾虛弱、食少便糖、氣血虧虛”等疾病。 【性味歸經(jīng)】甘,溫。歸脾、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溫,能補能緩,入脾、胃經(jīng)。既補中益氣,又養(yǎng)血安神,為氣血雙補之品。與峻烈之品同用,能調(diào)和藥性、健脾護(hù)胃。 【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 【主治病證】1)脾虛乏力、食少便溏。2)血虛萎黃,血虛臟躁。3)緩和峻烈藥的藥性。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人丸劑當(dāng)去皮、核,搗爛。 【使用注意】本品甘溫,易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盛中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及痰熱咳嗽者忌服。 【使用注意】本品甘苦辛溫,能傷陰助火,故陰虛火旺者慎服。 11、紅景天 【來源】景天科植物大花紅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莖。中國古代第一部醫(yī)學(xué)典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紅景天列為藥中上品,服用紅景天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能補腎,理氣養(yǎng)血,主治周身乏力、胸悶等;還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解熱,并止帶下的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紅景天,本經(jīng)上品,祛邪惡氣,補諸不足”是“已知補益藥中所罕見”。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平。歸肺、心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主以甘補,兼以苦泄,性平偏涼,人肺、心經(jīng)。能益氣、平喘、活血通脈,善治氣虛體倦、久咳虛喘,以及氣虛血瘀、血脈不暢所致諸證,兼熱者尤宜。 【功效】益氣,平喘,活血通脈。 【主治病證】1)氣虛體倦。2)久咳虛喘。3)氣虛血瘀之胸痹心痛、中風(fēng)偏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人丸散。 12、絞股藍(lán) 【來源】葫蘆科植物絞股藍(lán)的干燥全草。始載于明代朱橚《救荒本草》,云:'絞股藍(lán),生田野中,延蔓而生,葉似小藍(lán)葉,短小較薄,邊有鋸齒,又似痢見草,葉亦軟,淡綠五葉攢生一處,開小花,黃色,亦有開白花者,結(jié)子如豌豆大,生則青色,熟則紫黑色,葉味甜。'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寒。歸脾、肺、腎經(jīng)。 【性能特點】本品甘補苦泄,寒能清解,人脾、肺、腎經(jīng)。能健脾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治氣虛兼熱、痰熱咳喘、熱毒瘡癰、癌腫。 【功效】健脾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病證】1)氣虛乏力,氣津兩虛。2)痰熱咳喘,燥痰勞嗽。3)熱毒瘡癰,癌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研末吞,3~6g;亦可沸水浸泡代茶飲。 【使用注意】少數(shù)患者服藥后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頭暈等不良反應(yīng),應(yīng)加以注意。 13、五指毛桃 【來源】為桑科榕屬植物粗葉榕,以根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等地,越南、柬埔寨也有分布。據(jù)清·蕭步丹的《嶺南采藥錄》記載“五爪龍,別名五龍根,火龍葉,木本,其葉五歧,有毛,而氣清香”。 【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入脾、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化濕,行氣化痰,舒筋活絡(luò)。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慢性支氣管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疼,脾虛浮腫,病后盜汗,白帶。 【用法用量】 0.5~2兩。 附一:常見補氣中成藥 1、四君子丸:由黨參、白術(shù)(麩炒)、茯苓、炙甘草組成。方中只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四味,不熱不燥,適度施力溫補中氣,就像溫文爾雅的君子,因此叫“四君子”,此方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chǔ)方,后世眾多益氣健脾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用于脾胃氣虛,胃納不佳,食少便溏。 2、六君子丸:在四君子丸組方基礎(chǔ)上加上半夏(制)、陳皮。因此除了補脾益氣功效外丶,還有燥濕化痰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食量不多,氣虛痰多,腹脹便溏。 3、香砂六君丸:在六君子丸組方基礎(chǔ)上加上木香、砂仁。因此除了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外,還兼有和胃作用。用于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燃衡,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4、補中益氣丸:由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shù)、當(dāng)歸、升麻、柴胡談慎、陳皮、生姜、大棗組成。黨參和炙黃芪益氣,當(dāng)歸補血;炙甘草和白術(shù)健脾調(diào)胃;柴胡、升麻升舉陽氣;陳皮理氣和胃。諸藥共湊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功效。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注意不適用于惡寒發(fā)熱表證者,暴飲暴食脘腹脹滿實證者以及高血壓者。 5、參苓白術(shù)丸:由人參、茯苓、白術(shù)、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組成。健脾、益氣。用于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6、人參健脾丸:由人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砂仁、炙黃芪、當(dāng)歸、酸棗仁、遠(yuǎn)志。健脾益氣,和胃止瀉,兼有安神功效。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飲食不化、脘悶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7、人參歸脾丸:由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黃芪(蜜炙)、當(dāng)歸、木香、遠(yuǎn)志、龍眼肉、酸棗仁組成。除了健脾益氣,還兼補血功效。用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體倦,面色萎黃以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帶下諸癥。 8、黃芪顆粒: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用于氣短心悸,虛脫,自汗,體虛水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瘡口久不愈合。 9、五加參蛤蚧精:由刺五加、蛤蚧、肉蓯蓉、人參、人參露組成。補肺氣含段敬、益精血。用于元氣虧損,肺虛咳嗽,病后衰弱。 10、人參莖葉皂苷膠囊:人參莖葉皂苷。健脾益氣。用于氣虛引起的心悸,氣短,疲乏無力,納呆。呼吸氣短、動則氣促、聲低懶言、面色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或虛大,甚則虛熱自汗、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附二:常見補氣藥材簡介 《人參》——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脾、肺、腎),功效(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黃芪》——藥類(補氣),藥性(微溫),藥味(甘),入經(jīng)(脾、肺),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 《白術(shù)》——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甘),入經(jīng)(脾、胃),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山藥》——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脾、肺、腎),功效(補脾、養(yǎng)胃、益肺、補腎、生津、澀精)。 《甘草》——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心、脾、胃、肺),功效(益氣、補脾、止咳、祛痰、緩急、定痛、調(diào)和藥性)。 《炙甘草》——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心、脾、胃、肺),功效(益氣、復(fù)脈、補脾、和胃)。 《黨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脾、肺),功效(補中、益氣、益肺、健脾)。 《紅參》——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脾、肺、腎),功效(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益氣、攝血)。 《西洋參》——藥類(補氣),藥性(涼),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肺、腎),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 《太子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苦、甘),入經(jīng)(脾、肺),功效(益氣、生津、健脾、潤肺)。 《紫河車》——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咸),入經(jīng)(心、肺、腎),功效(益氣、養(yǎng)血、溫腎、補精)。 《龍眼肉》——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心、脾),功效(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大棗》——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心、脾、胃),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 《飴糖》——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脾、胃、肺),功效(益氣,補脾,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解毒)。 《粳米》——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脾、胃、肺),功效(溫中、和胃,益氣、止泄)。 《紅景天》——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肺),功效(益氣、活血、通脈、平喘)。 《楮實子》——藥類(補氣),藥性(寒),藥味(甘),入經(jīng)(肝、腎),功效(補腎,清肝、明目、利尿)。 《刺五加》——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辛),入經(jīng)(心、脾、腎),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安神)。 《白扁豆》——藥類(補氣),藥性(微溫),藥味(甘),入經(jīng)(脾、胃),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靈芝》——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肝、心、肺、腎),功效(補氣、安神、止咳、平喘)。 《高麗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脾、肺、腎),功效(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土人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淡),入經(jīng)(脾、肺),功效(補氣、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 《土黨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脾、肺),功效(益氣、補肺、健脾、止咳、下乳)。 《盤龍參》——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苦、甘),入經(jīng)(心、肺),功效(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竹節(jié)參》——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甘),入經(jīng)(肝、脾、肺),功效(滋補、強壯、止血、散瘀、止痛、祛痰)。 《人參葉》——藥類(補氣),藥性(寒),藥味(苦、甘),入經(jīng)(肺、胃),功效(補氣、生津、益肺、祛暑)。 《炙黃芪》——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脾、肺),功效(益氣、補中)。 《廣山藥》——藥類(補氣),藥性(平),藥味(甘),入經(jīng)(脾、胃、肺),功效(健脾、養(yǎng)胃、益肺、補腎、生津、澀精)。 《絞股藍(lán)》——藥類(補氣),藥性(寒),藥味(苦),入經(jīng)(脾、肺、腎),功效(清熱、解毒、止咳、祛痰)。 《五指毛桃》——藥類(補氣),藥性(微溫),藥味(甘),入經(jīng)(肝、脾、胃、肺、大),功效(益氣、健脾、舒筋、活絡(luò)、祛痰、平喘、行氣、化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