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恃門戶之,閉以禁盜,者不如明,其刑也明, 其刑不如,厚其德也.故有教禁,刑禁物禁, 圣人者兼,而用之故,民知恥而,無過行也. 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 刑人于市,不能制也.明者知制,之在本故, 退而修德,為男女禮,妃匹之合,則不淫矣. 為廉恥教,知足之分,則不盜矣.以賢制爵, 令民德厚.故圣貴恒,恒者德之,固也圣人, 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未有不恒,而可成德, 無德而可,以持久者.治國有四:一曰尚德, 二曰考能,三曰賞功,四曰罰罪.四者明則, 國治矣夫,論士不以,其德而以,其舊交情. 考能不以,其才而以,其久而求,下之貴上, 不可得也.賞可以勢,求罰可以,力避而求, 下之無奸,不可得也.為官長非,茍相君也, 治天下也.用賢非以,役之而為,尚其德行, 之以公故,天下歸之.故明王之,使人有五: 一以大體,期之二曰,要其成功,三曰忠信, 不疑四曰,至公無私,五曰能與,天下同憂. 以大體期,則臣自重;要其成功,則臣勤懼; 忠信不疑,則臣盡節;至公無私,則臣盡情; 與民同憂,則臣盡死.唯信而后,可以使人. 昔齊威王,使章子為,將而伐魏,人言其反, 威王不應,自是之后,為齊將者,無有自疑, 之心是以,終始兵強.唯君子為,能信一不, 信則終身,之行廢故,君子重之.高祖山東, 匹夫無有,咫尺之土,十室之聚,能任天下, 之智力舉,大體不苛,故王天下,莫之能御. 項籍楚將,有重于民,橫行天下,然而卒死, 東城何也?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意忌多疑, 不信大臣.寬則得眾,賢則多功,信則人歸.
卷7厚德 題解
此段節錄文字雖短,內容卻非常重要。袁準指出要加強道德教育“止民惡心”,通過“男女之禮、妃匹之合”使民不淫,通過“廉恥之教”使民不偷,通過“以賢制爵”使民修德,而且要長期這樣做,國家才能長久。 【原文】 恃門戶之閉以禁盜者,不如明其刑也。明其刑,不如厚其德也。故有教禁[140] ,有刑禁[141] ,有物禁,圣人者兼而用之,故民知恥而無過行也。不能止民惡心[142] ,而欲以刀鋸[143] 禁其外,雖日刑人[144] 于市,不能制也。明者知制之在于本,故退而修德,為男女之禮,妃匹[145]之合,則不淫矣。為廉恥之教,知足之分,則不盜矣。以賢制爵,令(1舊令作有。改之)民德厚矣。故圣人貴恒,恒者,德之固也[146]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147] ,未有不恒而可以成德,無德而可以持久者也。
【注釋】 [140] 教禁:禮教的約束。 [141]刑禁:刑法的約束。 [142]惡心:邪惡之心。 [143]刀鋸:指行刑用的刀具。代指死刑。 [144] 刑人:殺人。 [145]妃匹:指婚配之事。 [146]恒者德之固也:出自《易經●系辭傳下》。謂持恒方能使德行堅固。 [147]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出自《易經●恒卦》。謂圣人長久堅持德教,天下的教化方得成功。 【譯文】 依靠關閉門戶來防盜,不如明示刑法。明示刑法,不如加強道德教化。所以(約束的方法有三種)有禮教的約束,有刑法的約束,有物質的約束。圣人之道是三者兼而用之,所以百姓有羞恥心而無犯罪的行為。不能抑制百姓內心的邪念,而只想拿著刀鋸在外部禁止,那即使每天在鬧市處決犯人,也不能制止惡行。賢明的人知道治惡要治本,所以返回頭去修養德行。制定男女間的禮法、夫妻結合的規范,就沒有淫亂之事了。施行廉恥的教化,使百姓知足盡分,就不會有盜竊的事了。以賢良為標準授予爵位,就會使百姓道德淳厚。所以圣人貴有恒,只有持恒方能使德行堅固。圣人長久堅持德教,天下的教化才可成功。沒有不長久堅持而可以成就德教的,也沒有無德而可以長治久安的。
卷8用賢 題解
“選賢與能”是《群書治要》最重要的用人原則,這在本段文字中同樣得到了深刻體現。本段中,袁準指出了治國的四大要素一一重視道德、考核賢能、獎賞有功、處罰有罪,并指出了圣明君王的五大用人原則。 【原文】 治國有四:一曰尚[148] 德,二曰考[149] 能,三曰賞功,四曰罰罪。四者明則國治矣。夫論士不以其德而以其舊[150] ,考能不以其才而以其久,而求[151] 下之貴上,不可得也。賞可以勢求,罰可以力避,而求下之無奸,不可得也。為官長非茍[152] 相[153] 君也,治天下也。用賢非以役之,尚德也。行之以公,故天下歸之。 【譯文】 治國有四個要點:一是崇尚道德, 二是考校人才,三是賞賜有功,四是懲罰犯罪。四者嚴明了,國家就太平了。如果評議士人不是著眼于他的德行而是看與他的交情,考量人才不是以他的才能而是以他的資歷,而期望下級尊重上級,那是辦不到的。獎賞可以依靠勢力取得,刑罰可以靠權力逃避,如此卻希望臣下沒有奸邪的行為,那是辦不到的。為官不只是為了侍奉君主,而是為了治理天下。任用賢才不是為了驅使他,而是崇尚他的賢德。以公正行事,那么天下人都會歸順他。 【原文】 故明王之使人[154] 有五:一曰以大體[155] 期之,二曰要[156] 其成功,三曰忠信不疑,四曰至公無私,五曰與天下同憂。以大體期之,則臣自重;要其成功,則臣勤懼[157] ;忠信不疑,則臣盡節[158] ;至公無私,則臣盡情[159];與天下同憂。則臣盡死[160] 。夫唯信而后可以使人。昔者,齊威王[161] 使章子將而伐魏,人言其反者三,威王不應也,自是之后,為齊將者無有自疑之心,是以兵強于終始[162] 也。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漢高祖,山東[163] 之匹夫[164] 也,無有咫尺之土,十室之聚,能任天下之智力[165] ,舉大體而不苛[166] ,故王天下,莫之能御也。項籍[167] ,楚之世將[168] ,有重于民,橫行天下,然而卒[169] 死東城者。何也?有一范增[170]不能用,意忌多疑,不信大臣故也。寬則得眾用,賢則多功,信則人歸之。
【注釋】 [160]盡死:以死效忠。 [161] 齊威王:田氏齊國第四代國君,田齊桓公之子。在位期間,齊國國力大增,列戰國“七雄”之首。 [162] 終始:始終如一一。 [163] 山東:古代指崤山以東、函谷關以西。 [164]匹夫:普通人。 [165] 智力:智勇的人才。 [166] 苛:繁雜,煩瑣。 [167] 項籍:項羽。 [168]世將:世襲的將領。 [170] 范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后被項羽猜忌,辭官歸里,途中病 死。 【譯文】 所以明君用人有五個原則:一是以識大體相期許,二是希望他建功立業,三是信任而亳不懷疑,四是能大公無私,五是能與天下百姓同憂愁、共患難。以識大體相期許,臣子就會謹言慎行;希望他建功立業,臣子就會勤奮戒懼;對臣子堅信不疑,臣子就會盡節效命;大公無私,臣子就會盡心竭力;與天下同憂,臣子就會以死效忠。只有信任人,然后才可以使用人才。過去,齊威王任章子為將討伐魏國,別人多次說章子會造反,齊威王都沒有聽信。從此之后,做齊國大將的就沒有自疑之心了,所以齊國軍隊始終很強大。唯有君子能夠講信用,一次失信,-生的品行就完了。所以君子重視信用。漢高祖原是崤山以東的普通百姓,地無咫尺,人無十家,但能任用天下賢才的智慧和力量,掌握大義而不苛求小節,所以能統一天下,無人能夠抵御他。項羽是楚國宿世將門之后,萬眾仰慕,橫行天下,然而最終自刎于烏江,為什么呢?是因為他有一個賢才范增而不能任用,猜忌多疑,不能信任大臣的緣故啊。寬厚可以得到眾人擁護,賢能可以成就眾多功業,取信于人則天下歸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