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徽州游玩,“屯溪河街”及“黎陽水街”幾乎是游客必去的景點,因為它們都是非常有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據說在明朝中葉,屯溪、黎陽兩地的商業已經相當繁榮,但是由于橫江相隔,來往僅靠渡船和臨時搭建的木橋,顯然就滿足不了行人和運輸的需要。于是等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各方籌資修建起一座石橋,這便是屯溪橋,即如今鎮海橋的前身。 雖然安徽無海,但這座“鎮海橋”卻恰好位于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因此在歲月悠悠中,曾飽經洪水催殘,根據相關資料可知:“清初,橋被水沖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橋成。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鎮海橋不幸毀于一場大水。清光緒十年(1884年),鎮海橋四座橋墩受損嚴重……” 不得不感嘆當地茶商、鹽商的執著,在他們努力下,市民也紛紛捐款,修葺完成后又在橋頭立起一塊“功德碑”,以示紀念和感恩。毫無疑問,對于古人們來說,它在當時確實是出入屯溪和黎陽的交通要道,無論在生活還是經濟上,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鎮海橋”是座六墩七孔的石拱橋,“寬6米,高10米,長133米。由于橋體較高,橋兩頭的地面低于橋面,于是又從兩端延伸出各15米的引橋”。隨著當地對旅游資源的重視,它也被“披”上了華麗的夜晚燈光,無論遠觀還是近賞,都挺漂亮。 稍加留意,鎮海橋的拱腳、拱圈果然都是用褐紅麻條石交錯砌筑,橋面、橋欄則以茶園石鋪設,用資料上的術語來形容如下:“橋欄縱向條石兩頭鑿陰陽榫,互為銜接,上下連接處鑿蝴蝶形卯樣,又用鐵梢卡鎖,形成整體。石料以糯米稀、獼猴桃藤汁加灰漿膠結,加強石料之間的牢固程度”。 至于橋墩上游砌成的三角形,在杭州的一些古橋上也見到過,它們能有效錯開洪水和上游沖來的漂浮物,據說還能避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橋墩上,以減少洪水的沖擊力度,可以有效保證石橋的安全。 因為處在兩條老街的中間,所以就算夜幕降臨,橋上的人影卻越來越多,有外地游客,也有本地市民。其實到這里游玩,徒步是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像我的游玩路線就是屯溪河街-鎮海橋-燈光秀-黎陽水街,全程徒步,也并沒覺得累。 當然,如果你專程,只是想打卡這座古橋,可以按導航自駕到附近,或者騎行前往。最近的公交車站是“黃山眼科醫院(老街一馬路)”,當地5路 、8路、21路、202路、黃山屯溪國際機楊巴士、機場市區通勤車、專線1路或專線2路都能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