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喪葬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古人普遍認為“靈魂不死”,覺得善待死者的肉身,才可以使他的靈魂得到慰藉和安息,又創造出了一整套喪葬禮儀。 在古代,皇帝死后,都要耗資巨大建設陵墓,墓中也有數之不盡的金銀珠寶、珍貴古玩作為陪葬,讓逝者像生前一樣享盡榮華,秦始皇更是在地宮中打造了千軍萬馬守護著自己。
在喪葬文化中,棺槨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棺槨, 即棺材,“棺”指的是裝死者尸體的器具,“槨”則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棺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出現木槨,主要用于氏族頭領。 到了周代,棺槨就有了等級之分: 天子棺槨四重,帝后之外槨兩重,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厚四寸,無槨。后世的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上都沿用此制。 或許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傳統棺材的外部形狀,都是一頭大一頭小,一頭高一頭低,為什么老祖宗要這樣設計呢? 棺材被設計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主要是符合人體上寬下窄的自然形態,這樣下葬時也可以很容易判斷出哪邊是頭,哪邊是腳,葬在哪個方向。以后祭祀時,人也都是在逝者“腳底下”的方位進行拜祭的,也能顯示出對逝者的尊重。 而設計成“一頭高一頭低” 是古人考慮到了坡度,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如果棺材是個四四方方或者長方的,沒有任何傾斜度,一旦到了下雨天,液體滲入地下就會堆積在木質的棺材板上面,年復一年,早晚會發霉發爛。但被設計成一頭高一頭低,就有了一定的傾斜度,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結語: 不得不說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我們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都是老祖宗們經過長時間的勞動生活得來經驗的總結,讓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