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吳晗。千古第一罪人。 建國后,不論從物質還是文化還是科學技術都是急需提高的年代。包括人的思想。 那是 1956 年秋的一天,午后的吳晗在北京四合院一邊喝著茶一邊思索著一個事情: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這輩子沒親自主持或者參與挖掘一個帝王陵墓,親眼感受一下,在歷史上也留不下什么名聲。明朝皇陵至今都沒有被挖的,不行,我得在有生之年親自主持挖掘皇陵,以替國家搶救文物的名義,對,說干就干。 于是吳晗用替國家發掘文物的名義給當時主持文化的副經理郭沫若寫了申請挖掘皇陵的申請函。郭沫若一看:嘿。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兩個人一商量,就它了—明定陵。 1956 年,經過努力找到了定陵的入口,整個挖掘過程經歷曲折,文物也損失慘重。因為當時技術水平有限,很多絲織品見到光和風之后就纖維化,很多珍貴文物損壞,造成了文化和歷史不可挽留的損失。 在條件不成熟的前提下,郭沫若,吳晗等一部分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私人欲望,置國家文物不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是人為的錯誤。 明十三陵中,定陵是唯一一個被挖掘的。#明朝# #皇陵# #定陵# #文化# ![]() ![]() ![]() ![]() ![]() ![]() ![]() ![]() ![]() |
|
來自: 蘭博200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