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對于左右國共雙方的戰略態勢相當重要。在所謂“事后諸葛亮”的分析來看,國民黨方面完全能夠做到不至于輸得那么難堪。發生過的事情不會再來第二次,但架不住有些人會去思考可能的變數。 中央也曾作出過這種擔心,而粟裕卻表示:來就是死! 如果淮海戰役里白崇禧加入戰局,那么會對整個淮海戰役的態勢產生變數嗎?粟裕又做出了什么準備呢? ![]() 今天冷哥就帶大家一起來聊聊這件事,新來的朋友別忘了點點關注,既能回顧往期文章,又不錯過之后的精彩內容。 白崇禧參戰的不利因素 作為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決戰,淮海戰役決定了日后整個戰略態勢的基本走向。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有著相當多的討論點,不過不管從什么方面入手,指揮層級上的混亂都是歷來討論敗因當中無法繞開的一個點。 在諸多的討論當中,有人提出如果白崇禧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在淮海戰役開始前出任國民黨方面在整個戰役期間的總指揮,那么淮海戰役的結局可能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但事實上,即使白崇禧出任了總指揮一職,指揮混亂的問題也不會有所好轉。 下面就讓我們來簡單分析白崇禧在接任總指揮后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第一,指揮系統存在著差異。 要想做到上下一條心,部隊的指揮結構方面必須要先做到統一,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白崇禧即便再有能力,下邊的部隊也不會聽從于他的指揮,整個戰略設想和布局就都不會實現。 然而,在淮海方向上的國民黨軍隊與白崇禧自己的部隊恰恰就是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指揮體系,而這兩個指揮體系又源自于兩個不同的國民黨內部派系。兩個派系之間本身在戰前就是小沖突不斷,互相之間沒有信任。鑒于這一點,白崇禧必然要將自己的指揮體系搬運到淮海戰場一線,而現實的狀況是他根本沒有時間來做到這一點。 ![]() 第二,下屬部隊無法指揮。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和派系之間本身又互相輕視和鄙夷。身為桂系首領人物之一的白崇禧來到徐州,這周邊的部隊都是蔣介石的嫡系,而且大部分將領都是所謂的“黃埔系”成員,他們自然不會去聽從白崇禧的指揮調度。另外,徐州“剿總”本身就是蔣介石在淮海戰役之前為了抵消桂系影響力而特意設置的,如今你讓白崇禧空降徐州過來指揮,這些嫡系部隊會乖乖聽從命令嗎?如果白崇禧指揮不動部隊,那么讓白崇禧來指揮只能是嘴上說著好,更不用說還要試著去戰略安排調度和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在淮海決戰了。 第三,蔣介石越級指揮的問題。 作為中央層面的決策人物,蔣介石本應該是決定大的戰略方案的制定和決策,至于局部和前線的實際操作交由前線指揮官來決策和執行。然而,蔣介石經常插手前線戰事安排,甚至繞過前線指揮機關,直接對一線部隊發布命令。這就導致國民黨的高級指揮官經常等待蔣介石的手令行事。 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如果讓對一線戰況最有發言權的前線指揮官沒有當機立斷的權利,任由在后方遙控指揮的蔣介石進行布置,即使戰場上的形勢有利于國民黨方面,也會因為這樣的操作而使自己陷入不利局面,而這一點白崇禧還根本躲不掉。 淮海戰役的實際情況 分析完白崇禧指揮的不利因素,下面來看一下實際的淮海戰役情況。 很多人對于淮海戰役的第一印象,便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兵力對陣國民黨的八十萬兵力。如果再在這個基礎上加上白崇禧在華中的二十萬兵力,一百萬對六十萬,國民黨方面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兩倍于解放軍的兵力水平,這一仗基本上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然而戰場實況不能只看紙面數據,雖然國民黨軍隊兵力超過解放軍,但實際到某些關鍵點上,國民黨的兵力并沒形成對解放軍的完全超過。 ![]() 根據資料,國民黨在徐蚌一線的兵力布置大致如下:由6個軍組成的邱清泉兵團,由4個軍組成的李延年兵團,由5個軍組成的黃百韜兵團,由2個軍組成的劉汝明兵團,由4個軍組成的李彌兵團,由2個軍組成的孫元良兵團。除此之外,還有馮治安下轄的4個軍、從外地趕來支援的黃維兵團以及徐州“剿總”的直屬部隊,參戰總部隊為30個軍,75個師,參戰總人數為80萬人。 從客觀角度來說,這八十萬大軍如果能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布置在徐州一帶,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也難以將其全部殲滅,而且自身也會面臨著重大傷亡的風險。 不過,這八十萬大軍并沒有集結在一處,由于國民黨本事指揮調度的原因,這些重兵集團沿著隴海、津浦兩條鐵路分散部署,形成了一個十字陣。在面對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的局部優勢打法上存在著天然劣勢。 蔣介石在戰前并非沒有意識到過于分散的布置會出現怎樣的問題,于是在杜聿明的建議下,蔣介石決定將兵力集中在蚌埠為中心的淮河南岸一帶。 但蔣介石很快就意識到,這一方案的實施將會使徐州完全暴露在解放軍的鋒芒之下。如果解放軍以極小的代價拿下徐州,一來會極大地動搖民心與軍心,二來使得解放軍能夠借助隴海路實現快速調兵,進而使得國民黨陷入被動局面。于是蔣介石臨時改變布置,決定以徐州和蚌埠作為兩大堅守要點,將兵力布置改為兩點一線的方案。 蔣介石的這個方案設想看上去沒有什么問題:津浦鐵路西側有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把守,東側則有黃百韜兵團和李彌兵團布置。而在作為核心的蚌埠一帶,則由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鎮守。在這樣全方面的遙相呼應下,解放軍想要攻擊任何一處都會面臨被包圍的風險。 然而蔣介石太高估了他手下人的能力了。 ![]() 國民黨軍向來在指揮調度和把握戰機上不如解放軍,而且這些人對于蔣介石的布置安排根本沒有理解到位。想要達成蔣介石的作戰意圖,他手底下的人就要達到相應的執行能力才行,而這恰恰是蔣介石所沒有預料到的。如果在淮海一帶的國民黨軍真能達到華野和中野那樣的執行力,那么蔣介石的這一設想還真的就能實現。可惜,發生了的事情沒有如果可言。 那么,是什么讓蔣介石的戰略設想沒能實現,從而導致了國民黨軍隊最終在淮海戰場上失敗呢? 首先,黃百韜兵團被華東野戰軍圍困并殲滅于雙堆集一帶,導致國民黨在東部的防御出現了漏洞,從而令其處于被動局面。 其次,孫元良兵團臨場棄守蒙城,讓中原野戰軍得以占領宿縣,切斷了這“兩點一線”的中間部分,讓徐州和蘇州不再遙相呼應,徹底失去了聯系。 從戰場形勢上看,粟裕和劉伯承比劉峙、黃百韜等人對于蔣介石的戰略意圖理解的更為透徹,從而讓兩大野戰軍把握住了戰場先機。 黃百韜沒有及時將自己的兵團迅速向徐州方向靠攏,而是在運河東側耽誤時間,等著四十四軍這支剛由自己管轄的新部隊歸建。而這段時間也恰恰讓華東野戰軍把握住,從而完成了戰略部署,將黃百韜兵團徹底包圍。 ![]() 而孫元良兵團棄守蒙城,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劉峙身上。面對蔣介石催促著救援黃百韜兵團的命令,劉峙不敢不從。他可不想承擔坐視黃百韜兵團被圍殲而不顧的罪責,因而讓孫元良北上救援黃百韜。 至此,淮海一帶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被切分為三個部分,雖然整體兵力尚存七十余萬人,但每一個小部分與圍困他們的解放軍相比,人數上明顯處于劣勢。按照這個戰場態勢上看,要想靠額外的兵力來達到翻盤的效果,恐怕不是一般的難。 不過,在軍事上一切都沒有絕對可言。假如白崇禧真的將自己的二十萬主力軍投入淮海戰場,支援被圍困的黃維或者杜聿明,都會在局部造成國共雙方兵力對比上出現變化。本來,中野和華野合力圍困整個黃維兵團,雙方在兵力對比上的差距并不明顯,如果不是黃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整個兵團也不會到全軍覆沒的地步。要是白崇禧加入并接管了雙堆集一線的指揮權,國民黨軍隊或許還有一絲翻盤的機會。 白崇禧參戰的可能性 那么,白崇禧到底具不具備在淮海戰場上改變形勢的條件和可能性呢? 如果白崇禧出任淮海一線的總指揮,那么國民黨在武漢和徐州的兩大集團在名義上能夠形成一股合力,白崇禧也能將自己的主力軍投入到淮海戰場上與解放軍交戰。粟裕在計劃淮海戰役的時候,就是本著利用劉峙和白崇禧之間的矛盾讓白崇禧不會往淮海傾盡全力。當白崇禧出任這個總指揮后,這個問題至少能夠暫時擱置,使得投入到淮海的總兵力大大增加。僅僅在這一點上來說,兩大集團的會合顯然增加了淮海戰場上不確定因素。 另外,白崇禧的指揮能力明顯要比劉峙要強,而且在判斷能力上也比杜聿明優異,兩大軍事集團在他的指揮之下至少不會弄得如此難堪。 ![]() 當年劉峙守徐州的原因有二,一是徐州確實沒有什么更合適的人派任,二是劉峙對蔣介石言聽計從,不會給他惹什么“麻煩”。即便后來蔣介石給劉峙派來杜聿明從旁協助,但從效果上而言,這兩個能力不一樣的人一塊行事的效果還不如由雷厲風行的白崇禧來的好。 劉峙沒有這種大規模戰斗的經驗和意識,經常在緊要關頭慌亂不堪,根本不適應承擔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責任。杜聿明雖然對戰局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也會有所謂“上、中、下”三策,但是他的不夠決斷,而且還受到蔣介石的節制,即使他身上的光環再怎么閃耀,也難以在這淮海戰場上得以發揮。 白崇禧相對于這兩人而言要好一些,至少在他的指揮下,國民黨軍隊應該不至于說大部分時間陷于被動,至少也應當會在一些關鍵部分取得不錯的戰果。 總體而言,如果讓白崇禧來負責指揮淮海戰役的話,也只會讓淮海戰役的總體難度再增加一些,而戰役所開展的時間也會增長,解放軍的傷亡數字也會有所上升,不過戰役的結果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可能白崇禧不至于讓參戰部隊盡數報銷,但依舊改變不了國民黨的敗勢。 自豫東戰役、濟南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以來,國民黨軍隊就已經陷入頹勢。在大戰略方向上,解放軍進入了反攻態勢,而國民黨軍隊已經收縮至大城市和戰略要地,無力再像1946年那樣發起大規模攻擊。另外,白崇禧在私底下說過:“徐蚌會戰已經不可挽救,即使再加兩個兵團也不頂用。對于共軍而言,我們來一個兵團就是送一個兵團。” 白崇禧的加入雖然對整個淮海戰役不會產生太大變化,那如果他在戰役后期出兵搭救杜聿明,解放軍的拒敵策略能否有效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呢? 粟裕的應對之策 在杜聿明集團從徐州向西撤退前,中央軍委曾經向淮海戰役前委致電,提醒粟裕注意杜聿明的去向,不排除整個杜聿明集團向武漢方向撤退。 ![]() 言外之意,中央軍委擔憂白崇禧在這期間加入淮海戰場,從而讓中野和華野疲于應付,使得杜聿明、黃維與白崇禧遙相輝映并順利逃脫。這樣一來,整個淮海戰場,甚至是整個華東局勢都會產生極其不利于解放軍的變化。 考慮到這一點,淮海戰役前委是要按照計劃圍殲杜聿明集團,還是要在白崇禧可能的東進路線上派兵攔截? 1948年12月,華野和中野已經將絕大部分可調用的兵力集中在雙堆集一帶,沒有多余的力量用于應對可能東進的白崇禧部隊。 要在復雜形勢下做出準確的決斷,關鍵就在于如何判斷并確認重點。 武漢的二十萬桂系部隊看似是一個不安定因素,但與杜聿明集團相比,白崇禧的威脅和價值并不如前者。而且,只有杜聿明集團撤退方向與白崇禧接應方向一致,白崇禧的救援才算有意義。 那么,作為華野的總指揮,粟裕要怎樣去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 第一,放棄海運路線防守。 要想在短時間內從淮海戰場上迅速脫離,可行的一個方法就是從徐州出發,經隴海鐵路東進至連云港,然后乘船南下到江南一帶。但從實際情況上看,這一點并不能夠實現。要想在短時間內準備好運送30萬人的船只,國民黨海軍顯然沒有這個時間和實力。如果杜聿明要走這一條路線的話,那么必定會在港口遭到解放軍的圍攻。 料到杜聿明不會選擇這一條逃跑路線,粟裕索性將隴海鐵路上的所有部隊往南邊調遣,全力壓往西南方向,放開連云港一線的防守,就讓你杜聿明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自淮海戰役之前,杜聿明的母親剛剛度過七十大壽。在壽宴上,杜聿明專門讓人安排上演了一出《空城計》的戲。不過,杜聿明的這出“空城計”可是被粟裕看穿,被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空出兵力用以支援南部的戰斗當中。 第二,兼顧東南方向的防御。 杜聿明的第二個逃跑方案便是沿著徐州東南方向前行,穿過蘇中一帶走最短路線向南京方向靠近。但這一路線也有問題,蘇中一帶河流密布,且多為泥地,杜聿明集團的機械化部隊通過這里耗時較長,容易被華野追上。如果杜聿明真的選擇走這一條路線,那么華野便會趁著杜聿明集團在泥地里掙扎的時機快速追上,到時候想逃也逃不掉了。 ![]() 第三,西南方向設陣攔截。 前兩個方案都有各自的不利因素,那么擺在杜聿明眼前的只有一個方案:從徐州西南方向出發,在華中一帶繞一個圈子到達淮河南岸,從而達到預定的撤離徐州兼解圍黃維的設想。 這一條路線河少路平,有利于杜聿明集團快速通行,但缺點就是會進入到中野的防御陣地內,容易被中野和華野從兩個方向進行夾擊。粟裕將手中能夠調用的所有兵力都布置在了這一條逃跑路線上,目的就是為了將杜聿明圍困在這里,使其無法逃脫。 杜聿明也料到了華野和中野要堵截他往包圍圈里趕,在逃跑前,他命令部隊朝著永城方向前進,避開華野在雙堆集一帶的阻擊部隊,而且還刻意關閉了聯絡用的電臺。本來杜聿明的計劃實施的好好的,但蔣介石通過前線偵查得知了杜聿明首先自報、其次解圍的意圖后,派出專機空降手諭強令杜聿明改道往南解救黃維。杜聿明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帶著自己的部隊一頭鉆進的華野和中野的包圍圈當中。 粟裕的這次冒險壓住讓他心神不安,連續幾個晝夜都沒有好好休息,一直等著前方傳來杜聿明集團往預定包圍圈前進的報告。 當杜聿明集團被兩大野戰軍圍困于指定地點的情報傳來,粟裕才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杜聿明的這一次無奈變道,也讓關于淮海戰局變動的任何設想和方案徹底失去了意義。即使白崇禧從武漢派出他那二十萬部隊前來馳援,等待他的無非又是一次圍點打援,而且大概率會被包圍殲滅。 淮海戰役的最終結局 1949年1月10日,解放軍部隊攻入杜聿明集團內部,淮海戰役宣告結束。 淮海戰役總計時長66天,共計殲滅國民黨軍55萬人,解放軍傷亡人數為13.4萬人。在三大戰役當中,淮海戰役傷亡人數最多,殲滅國民黨軍隊人數最多,戰爭形勢最為復雜,政治影響最為深遠。 ![]() 在淮海戰役過后,國民黨幾乎失去了其賴以發動內戰的主力和精銳部隊,失去了在長江以北再次發動大戰的能力。除了少數地方外,長江以北已經歸屬解放軍控制,劍指南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縱觀淮海戰役的整個過程,國民黨方面從戰略決策、指揮調度、部隊協調上接連出現嚴重問題,使得本有可能的勝利曙光轉瞬即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的道路。反觀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部隊間指揮得當,計劃決策膽大心細,全體官兵上下一心、不分你我,讓勝利的天平才最終朝著共產黨的方向傾斜。 創作不易,覺得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別忘了點點關注支持一下,也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指教。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期再見! |
|
來自: 數字人生6688 > 《粟裕陳士渠宋時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