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鑒賞家黃鉞寫過一部《畫品》,將山水畫的風格劃分為二十四品。品,是種類的意思。黃鉞借鑒《二十四詩品》尋找欣賞方法,是為了突出畫作中蘊藏的詩意美與意蘊美。黃鉞提出的二十四品歸納總結了傳統山水畫的多種風格,為后人欣賞國畫,找到了方法。 這套冊頁是清代畫家吳達的《山水冊》,由于吳達的生平資料不多,很難從他的師承經歷了解這套作品。幸好有了黃鉞總結的方法,可以直接從風格入手欣賞作品。 吳達 山水冊 這套冊頁有個特點,畫面上題寫了臨仿對象的名字。這樣一來更加方便用“二十四品”的標準欣賞了。仿趙伯駒山水,可以用“韶秀”形容。美好秀麗的景色惹人憐愛,按照清代黃鉞的說法叫“間架是立,韶秀始基”。 一抹浮云出現在近景,凸顯高山巍峨。畫中景色不是全景,畫家從山腰處開始描繪。立軸山水這么畫,會顯得空間局促。冊頁捧在手中欣賞,這樣構圖會顯得空間更加緊密,作品更有吸引力。典雅華麗的青綠色彩,美輪美奐,好像仙境一般的景色,實現了可居可游的審美觀。 吳達 山水冊 仿李昭道山水,可以用“高古”形容。李昭道是唐代畫家,從傳世作品看,他在空間處理上不太成熟。吳達的作品,很明顯具有宋畫特征,屬于“托古”創作。清代畫家喜歡仿古,在創作中處處流露出崇拜古人的情緒。 “寓目得心,旋取旋棄”,這八個字揭示了“高古”的秘密。在山水畫創作的初期,沒有太多前輩作品可以參考,畫家只能反復觀察,進行整合,把立體山水轉化為畫作。畫家借助濃重色彩,突出畫面的立體感。吳達在臨仿過程中,將“高古”風格引申表達,構圖上強調自然感。方法不同,目的相近,哪怕是臨仿古人也不能放棄思考。 吳達 山水冊 仿關仝山水,可以看出吳達很重視山與水的空間關系。這幅畫的構圖為三段式,前景高山遮擋住部分中景,看上去相當別致。高山挺立,風格健拔。按照黃鉞的說法,就是“體足用充,神警骨峭,軒然而來,憑虛長嘯”。 在立意上,突出山水雄奇;在構圖上,強調山勢高大;在筆墨上,筆力千鈞、墨色清潤。畫中的各種變化,讓人感受到雄偉陽剛。 吳達 山水冊 仿李公麟山水在筆墨構圖上很像南宋馬遠、夏圭的作品。由于李公麟生活在北宋,他不可能效仿后人的畫風,所以這又是一幅“托古”作品。吳達在創作中,希望參考學習古代畫家的風格特征,豐富自身的見識。為此,他在臨仿中賦予這幅畫“超脫”的風格。 文人雅集的場景中,畫中人偏偏做起了運動。這種反差感,體現出“意趣高妙,縱其性靈”。不受傳統約束,展示自我魅力,打破固有認知,這才是吳達要表達的觀點。 吳達 山水冊 奇僻山水什么樣,看看這幅仿李唐的畫作就知道了。黃鉞給這種風格下過定義,“造境無難,驅毫維艱,猶之理經,繁無用刪”。畫和文字相互印證,也就看懂了這幅畫。 |
|